《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1/3,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提升》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第一财经记者从今天在南京开幕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现场了解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3万台,约占全球产量1/3。其中,我国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涌现了一批创新型机器人企业。比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并投入生产,固高科技、新时达等企业相继开发出国产控制器系统。   第一财经记者从今天在南京开幕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现场了解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3万台,约占全球产量1/3。其中,我国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涌现了一批创新型机器人企业。比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研发出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并投入生产,固高科技、新时达等企业相继开发出国产控制器系统。   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创新,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提升。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服务机器人行业,大疆、科沃斯、小i机器人等创业企业也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后发现,目前重点上市公司营收、盈利持续增长,2017年概念类机器人上市公司净利润达250亿元。国内重点机器人上市公司发展稳健。截止2018年3月31日,沪深两市概念类机器人上市公司共70家,分布在17个省市,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机器人企业最多;上市板块分布相当,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各占约1/3;14家公司市值已超百亿元。   记者从《2017-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中发现,2017年,机器人公司整体经营状况较乐观,增长势头强劲。70家概念类机器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达4550.74亿元,同比增长近36%,高于深市全部上市公司总营收增速以及创业板总营收增速;净利润总额达250亿元,同比增长约10%。   以汇川技术(300124.SZ)为例,2018年上半年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收24.73亿元,同比增长27.66%;实现归母净利4.96亿元,同比增长15.72%。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以“机器人+工艺”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优势,在手机智造等行业已经实现批量销售,并不断探索半导体、小家电等行业应用。在产品开发方面,scara机器人基本完成系列化,可以满足负载3/6/10/20kg,臂长300mm-1200mm的应用场合;视觉产品开始推向市场,锁螺丝、点胶等工艺解决方案也取得进展。2018H1公司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4,998万元,净利润679万元。   除了相关企业借力工业机器人的爆发迎来业绩增长。相关省份也开始发力机器人领域。记者从江苏省相关部门获悉,传统的工业大省江苏在机器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智能数控和机器人应用等方面均具有较好基础,已规划建设了昆山、张家港、南京、常州、徐州等5个机器人产业园,南通海安机器人小镇等。常州、昆山等重点开发区率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集聚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常州武进高新区已集聚安川电机、快克、遨博等核心工业机器人企业,以及纳恩博、钱璟医疗等高端服务机器人企业;昆山高新区已集聚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新时达机器人等企业。   截至2018年上半年,江苏已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200多家,机器人本体位列全国销量前二十的企业有5家。

相关报告
  • 《在工业4.0时代 我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掌握了多少》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按照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行业增长的幅度。   产品种类虽然多,但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整体制造能力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还有不足之处。南京埃斯顿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王杰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调,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竞争力,比投资更重要。那么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中,本土企业又掌握了多少呢?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系统集成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   精密减速机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35%,但全球市场基本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所垄断。上海福赛特机器人有限公司CEO黄峰说,“现在,控制系统、减速器、发出信号指挥关节怎么动的伺服电机都不能自主生产,我们福赛特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也要从海外进口才行。abb等一些大牌制造商其实也要采购他人的零部件,但产品的核心设计专利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福赛特走的就是一条“自主技术加海外制造”的路线,机器人的底层软件和控制系统都在福赛特公司手里,但产品本身由德国研发团队完成。   技术暂时无法取胜,也没必要死磕海外对手。寻找伙伴制造机器人是埃夫特公司悟出的道理。企业建立之初,管理层考察一圈下来都没发现6轴机器人的专业现成技术,就决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集合各方力量钻研技术,最终取得了进展。同时,IT和机器人、自动化企业等国际大厂的强强联手也值得关注。   就在工博会期间,包括发那科、思科、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在内的企业已经共同在研发一款名为“FIELDsystem”的解决方案,它能实现自动化系统中的机床、机器人、周边设备及传感器的连接并可提供先进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效率、灵活度、设备可靠性。FIELDsystem还实现了先进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而这也是迈向工业4.0的标志性产品。因此,中国公司不单要补齐核心技术缺失的短板,还要注重机器人向智能化和大数据延伸的能力。   服务机器人看似设计要比工业机器人简单,但也有芯片、齿轮及传感器等元器件制造,总装、操作系统及云系统也要十分熟悉。服务型机器人对应的行业众多,大批量生产尚未实现,像服务型机器人应用较多的日本企业,不少处于亏损状态。新松机器人目前的方向有公共服务和医疗服务,促销导购、迎宾展示、引领讲解等机器人已在十余个省市实现销售。此外该公司合作研发的国内首台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也处于临床应用阶段,此前它也推出了骨科牵引机器人。   今年年初,工信部对全国机器人产业的摸底调查初步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未来需要更多的六轴以上机器人。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3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蓝图已绘就,作为国家要大力推动其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如何摆脱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等四大国际巨头的影响,造出适合国内市场甚至可出口海外的高端机器人产品、面向工业4.0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中国制造业的根基也才更深。
  • 《国产机器人低端过剩魔咒:90%关键零部件靠进口》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4-20
    •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仍将是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机器人技术市场,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支出将占全球支出的30%以上。预计中国在2020年的机器人技术支出将达到594亿美元,比2016年的246亿美元的估算支出增加一倍以上。这一数额将占整个亚太地区在2020年达到的1330亿美元机器人技术支出的一半左右。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使得中国机器人连续四年蝉联销售量世界第一。各地纷纷把机器人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据统计,国内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达到28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达到40多个,机器人企业超过500家。而与这“火热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国产机器人大量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 市场驱动国产机器人产业兴起 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机器人产业成为新亮点之一。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人机协作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机器人已推向市场,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已实现了批量应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一些机器人的专有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服务机器人在医疗手术、康复、餐饮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一边是“机器换人”计划如火如荼,不少地方政府争相补贴企业上机器人;一边是大大小小的机器人产业园开始冒起,“机器人概念股”成为股市新宠……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或产业基地多达数十个,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总数从2014年初的200余家到如今上千家,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所谓“机器人概念股”则超过50家。 东莞每年财政拿出2亿元扶持企业“机器换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于2014年11月挂牌成立,该基地计划总投资约27亿元人民币。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感叹:国内机器人产业真的热起来了。 重复建设 低端机器人产能“超编” 业内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器人的“身体”;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依赖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做集成品。 “不仅是珠三角地区,国内90%的机器人企业都处在下游这个环节。”这是记者走访的机器人企业老板对行业现状的趋同的概括。 在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如今已聚集了3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说,东莞市从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企业已有200多家,其中有知识产权的不到三分之一。“虽然数量可观,但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几乎没有,行业发展散乱。”产业链呈现出“下游庞大,中游分散,上游缺失”的特点。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扎堆”产业链下游的机器人企业绝大多数仍是中小企业,与ABB、Fanuc、Kuca等国际产业巨头差距甚远,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相应的,这些企业生产的机器人应用和智能水平也较低。何敏佳介绍说,德日企业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垄断了汽车制造等机器人应用的高端行业领域,而目前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企业生产的还多是以搬运和上下料为主的中低端机器人。 研发生产控制器的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从类型看主要是以直角坐标机器人为主,处在产业中低端,创新以及生产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太大。 90%关键零部件靠进口 走进珠三角实施了“机器换人”计划的工厂车间会发现,能够进行智能自动化作业的工业机器人、机器手多是瑞士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和发那科(Fanuc)的产品。据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介绍,以这四家为代表的外国企业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超过70%。 发展工业机器人必须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难题。之所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国际巨头占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大多依靠进口,从而使得国产品牌机器人成本相比国外品牌机器人并无多大优势。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总经理石金博说,目前东莞能够进行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的企业只有零星几家,多数企业90%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比如,大量进口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和三菱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中低端的则从台湾地区进口。 此外,很多通用型精密零部件,如导轨、减速机、伺服电机等也必须依赖进口。目前,在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领域,已出现一批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本土企业,但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体积大、输出功率小等技术差距,而在精密减速器方面则鲜有代表企业。 “我们意识到工业机器人减速机在机器人主机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望打破国外RV减速机的垄断,降低机器人主机成本,找到国产机器人的出路。”何敏佳说。据介绍,目前广州数控的RV减速机达到年产300台套以上,精度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各地推动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技术改造给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巨大市场。广东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3年广东规模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将达9000多亿元。 广东长盈精密公司董事长陈奇星告诉记者,一套进口工业机器人平均价格为35万元,加上自动化解决方案和配套设备,则需45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个企业的改造升级就动辄需要数亿元。 不少国际机器人企业已准备和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提前布局。一些国产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说,如果国产企业不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很可能出现“中国的扶持政策,火了国外的企业”。 更让人担心的是,弱、小、散企业丛生,会不会让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高歌猛进中快速跌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魔咒?“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而不追求高端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和应用的未来都可能遭遇困境。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说。 抢“风口”更要攻“关口” 机器人被认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自然为各国所青睐。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大力推进机器人、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日本、韩国也将机器人列为未来战略新兴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提醒,发展机器人产业,不是要追“风口”,而是要攻“关口”,选准产业的瓶颈进行突破。尽管机器人产业很热,但地方在发展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如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整合产业的创新资源,推动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时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和人才培育。而防止无序扩张、规范行业发展,则将从加强规划引领、提高准入门槛、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着手。 如何冲出“关口”?利迅达创始人霍锦添感触最深的就是研发和人才的重要。目前公司团队中70%是研发人员,此前人才主要依赖聘请行业内有经验的工程师加盟,他希望今后能通过和高校联合培训的方式补充人才。 机器人产业是典型的“三高”——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资金也是技术攻关的重要保障。以广州数控为例,去年研发经费达1.5亿元,超过企业销售收入10%,连续10多年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总收入比例5%以上。 企业投入的同时,财政资金发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也不可小觑。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对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装备升级都给予财政资金补贴。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升级的高成本,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步伐,但机器人行业企业认为,有限的财政资源应投向基础性领域,建议政府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选择若干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支持国产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外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报,以及参与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提高在机器人行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