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吴宜灿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9-17
  • 当地时间9月16日,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SOFT InnovationPrize)颁奖典礼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贾尔迪尼举行。欧盟委员会能源研究主席Patrick Child为中国科学家吴宜灿颁奖,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吴宜灿研究员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在核能系统中,中子被形象地称为“灵魂”,它是产生核热能和引发放射性的源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就是中子导致的链式裂变反应失控造成的。中子的输运行为直接影响着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核能创新研究的关键和首要问题,美欧等主要核大国均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相关研究。

    吴宜灿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是世界著名的核能中子物理科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核能中子物理研究,在核能中子输运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建立了复杂核能系统中子输运理论,攻克了中子输运精准建模与高效求解的世界难题,自主创新研发的中子输运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SuperMC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与封锁。目前,SuperMC已经通过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经合组织核能署OECD/NEA认证,实现了我国核能软件首次走出国门,在60多个国家获得规模化应用,为ITER等国内外30多个大型核工程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价为“代表了近年来国际中子学领域的主要进展”,相关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由欧盟常设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2014年发起设立,在欧盟科技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框架下,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和表彰为聚变领域科技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吴宜灿此次获奖为中国聚变界赢得了重要的国际荣誉,显著扩大了我国在世界聚变领域的影响力。(韩天琪)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9/417683.shtm
相关报告
  • 《吴宜灿研究员获美国核学会聚变核能杰出成就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1-19
    • 当地时间11月15日,美国核学会聚变核能杰出成就奖(ANS F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s)颁奖仪式在美国奥兰多举行。该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宜灿研究员,以表彰他在核能中子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其领导的世界一流研究项目。这是该奖项自1977年设立以来首次颁给华人科学家,也是吴宜灿继获得“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后获颁的又一国际重要奖项。 美国核学会是世界核科学技术领域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美国核学会聚变核能杰出成就奖每两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一位科学家。该奖项设立以来共有27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Robert W.Conn和Gerald L. Kulcinski等著名科学家。 吴宜灿30年来始终围绕中子输运理论与核安全开展研究,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三个层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领域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自2001年起,他先后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能源署(IEA)、第四代核能系统政府间国际组织(GIF)、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等国际核组织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推动了核能与核安全领域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
  • 《欧洲应用超导学会杰出贡献奖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9
    • 日前,欧洲应用超导学会(ESAS)宣布将2019年国际应用超导杰出贡献奖授予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衍伟,以表彰他在新型实用化超导线材领域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据悉,该奖项将于今年9月1日在英国举办的第十四届欧洲应用超导大会上正式颁发,届时获奖人将作大会报告。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仅评选一位获奖者,旨在表彰近五年来在国际应用超导领域有卓越创新和重大科学贡献的个人。     马衍伟长期从事新型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带领研究团队在铁基超导线材的性能研究和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性能研究方面,马衍伟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铁基超导线材制备新工艺,提出了铁基超导材料致密度和晶粒取向的协同调控机制,率先使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突破十万安培每平方厘米的实用化门槛,并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在实用化材料研制方面,马衍伟团队率先研制出低交流损耗的多芯铁基超导线材,低成本铜包套铁基超导线材,世界首个铁基超导接头以及世界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等,有力推动了铁基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进程。     ESAS评委会在获奖介绍中评价:“获奖人基于对铁基超导体材料特性及其应用潜力的深刻理解和远见,创新设计并开发了铁基超导材料的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场临界电流达到实用化水平的铁基超导线材,成为铁基超导材料走向实际应用的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