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RI 发布《2025-2030 年战略》推动食品体系可持续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20
  • 6月9日,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发布《2025-2030 年战略》,将水稻作为实现气候韧性、营养安全、农村繁荣和生态可持续性的核心杠杆。具体措施包括:

    (1)气候韧性-研发抗逆水稻品种(抗洪、抗旱、耐盐),降低气候波动对产区的冲击;

    (2)营养安全-推广高营养稻米(如富锌、高铁品种),应对隐性饥饿;

    (3)农户生计提升-优化农艺实践与价值链,通过创新机制支持小农增收;

    (4)可持续生态系统-减少水稻种植碳排放(如改进稻田水资源管理),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相关报告
  • 《欧盟生物基产业联盟报告总结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生物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带来巨大机遇。自2010年起,欧盟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到“欧洲2020愿景”当中,该项欧盟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方面问题,共包含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设定目标年限为2030年底。自2014年欧盟生物基产业联盟成立以来,联盟为利用生物精炼技术可持续性将可再生自然资源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材料等生物基产品创造了大量机会。 BBI JU计划的宗旨是支持生物经济全价值链的研究、示范和应用活动,通过对相关知识发现和技术开发来改善人们对生物资源(残留物、支流和废物)的利用,以满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同时为欧洲社会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减轻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压力。BBI JU计划是欧盟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优秀范例之一。 2019年12月12日,欧盟生物基产业联盟发布《BBI JU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报告,总结了自联盟成立以来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截至2018年底,BBI JU计划共批准82个项目,包括43个研究与创新行动(RIA)项目,24 个示范行动(DEMO)项目,7个旗舰行动(FA)项目和8个合作与支撑行动(CSA)项目。这些项目的大多数为SDG 12 “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SDG 13“气候变化”、SDG 9“工业、创新与基础设施”、SDG 8“体面劳动与经济增长”以及SDG 3“健康与福利”等目标做出了贡献。以下针对不同的SDG目标选取与科技研发相关的重点项目做简要介绍。 1、SDG 3 健康与福利 SDG 3通过提高人类健康和福利水平,来支持人类各个年龄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约有40%的RIA和DEMO项目在为SDG 3实现做出贡献,例如: (1)ABACUS——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新型生物精炼厂,以提高产品的价值,将95%的藻类生物质转化为营养食品和化妆品等高价值成分。 (2)BioBarr——该项目致力于生产100%的生物基食品包装材料(聚羟基链烷酸酯PHA),延长食品保质期,减少材料制造过程对空气、水、土壤的污染。 (3)EUCALIVA——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可穿戴的生物基电子传感器,以取代基于医院的集中式护理系统,可用于家庭个人诊疗,减少医患双方的费用。 (4)SpiralG——该项目旨在开发生产天然藻蓝蛋白的藻类加工技术。藻蓝蛋白是一种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染料,用来替代化石基的食用色素,以降低后者对人类健康的毒害。 2、SDG 8 体面劳动与经济增长 SDG 8与促进欧盟国家的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有关。因此,要求BBI JU项目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体面的工作条件,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支持社会经济增长。许多项目主要是通过振兴农村地区经济或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对SDG 8有所贡献。例如: (1)DEMETER——该项目的目标是创制一种新型酶技术,将工业发酵过程的产量提高至少20%,并降低生产总成本的15%。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将增加农村地区的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FUNGUSCHAIN——该项目的合作伙伴正与蘑菇生产商合作将真菌侧流转化有价值的生物基化合物,以提高蘑菇种植者的收入和创就业机会。 3、SDG 9 工业、创新与基础设施 SDG 9与建立弹性基础设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和促进创新有关。半数以上的RIA和DEMO项目为SDG9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发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例如: (1)POLYBIOSKIN——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皮肤可接触的用于化妆品、生物医学和卫生行业等的生物聚合物产品,并提升该类产品的性能。 (2)URBIOFIN——该项目涉及城市固体垃圾的有机部分转化为化学品的半工业转化示范工厂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可持续废物管理模式水平,未来欧洲城市的废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 (3)EMBRACED——该项目在相关工业环境中示范可持续发展综合性生物精炼厂模型,用于生物基建筑材料、聚合物和肥料、卫生用品废料的纤维素部分的增值生产。 4、SDG 12 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 SDG 12 是关于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和生物质量,以减少贫困、环境和社会成本的目标。据研究,有64%的RIA和68%的DEMO项目对SDG 12有直接影响。例如: (1)AQUABIOPRO-FIT——该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可以更好地利用渔业侧流生物质的技术,从水生生物质中回收优质食品补充剂资源和能源的高效生产。 (2)Dendromass4Europe——该项目旨在建立在边缘土地可持续性的小灌木种植体系,有效且可持续地制造包装产品。 (3)GreenProtein——该项目旨在从植物性食品废物流中提取食品级蛋白质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工业示范项目。该项目将促进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行业提供动物蛋白的高质量替代品。 5、SDG 13 气候变化 SDG 13是采取紧急行动以减少全球国家气候变化。据研究,77%的DEMO、60%的RIA项目和多个FA项目将为SDG 13做出贡献。例如: (1)LigniOx——该项目旨在证明将木质素富集支流转化为分散剂的新技术的可行性,可在工业过程中大量减少CO2的排放,替代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分散剂。 (2)PROLIFIC——该项目涉及从谷物加工支流中开发出具有技术经济和环境可行性的蛋白质成分和食品。与目前的动物资源生产蛋白质相比,利用植物资源生产蛋白质技术将大大减少CO2的排放。 (3)BIOSKOH——该项目将利用木质素生物质中所含的糖成分来获得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料和其他化学品。依据初步生物周期分析(LCA)表明,该项目完全符合欧盟关于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目标。    郑颖 编译自https://bbi-europe.eu/news/new-report-bbi-ju-shows-contribution-its-projects-sdgs 原文标题:NEW REPORT BY BBI JU SHOWS THE CONTRIBUTION OF ITS PROJECTS TO THE SDGS.
  •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18
    •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10个重点产业领域,系统梳理了各产业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计量技术、主要攻关方向和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从前沿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计量问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计量根基。 以下为《方案》全文: 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30年)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作为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领域,围绕重大计量需求梳理形成一批重点项目,依托重点单位进行协同攻关,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强化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二、重点领域方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新一代显示、通信、芯片等信息领域,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高精度时间频率服务、新型显示产品测评等方向计量测试需求,开展计量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计量评价平台建设,开展新型显示产品关键性能测试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批国内先进的信息领域计量基标准,提升信息技术领域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形成典型领域应用示范。 (二)人工智能。面向集群智能感知、人工智能传感、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制造等新型技术,开展人工智能算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体系建立、自主无人系统关键性能与系统计量等研究,建设跨领域的人工智能计量测试平台,提升人工智能算法性能评估、模型与平台安全性测试评估、新型智能装备测试评价等方面的计量能力水平,推动建立人工智能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产业计量测试基础保障体系。 (三)航空航天。围绕宇航重大工程、商业航天、商用飞机、航空发动机、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开展航天器在轨运行、卫星遥感与通信、空间探测、商用飞机智能制造、低空航空器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研制空间用量子自然基准的原理样机并开展典型实验验证,解决空间站长期在轨真空泄漏和材料放气率测量难题,攻克低空航空器智能感知、定位导航、能源动力等关键参数测量校准技术,研究商用飞机、商业遥感与卫星互联网领域综合参数智能化检测和在线校准技术,形成典型应用示范,带动航空航天技术协同创新。 (四)新能源。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储能系统及相关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方向计量需求,开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核电安全运行、负荷辨识、光伏电站组件寿命评估、虚拟电厂、绿色电力可信评价、碳捕集热耗测量、电网惯量阻尼测量、工业领域能碳测量、碳排放核算分析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新能源智能安全评价与计量测试平台等能力建设,实现新能源多元协同发展。 (五)新材料。面向重大工程、国防安全、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聚焦先进钢铁、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高温合金、高性能铁磁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超高纯稀有金属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计量测试需求,开展专用计量测试装备、方法研制,建设质量技术基础公共计量服务平台和联盟,推动计量与产品标准、检测技术的有效衔接,完善新材料计量测试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计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提高新材料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六)高端装备。面向新一代智能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工业母机、智能网联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围绕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发展需求,聚焦运动学参数量值溯源、新一代高速度等级轨道交通装备测量、先进设备检验测试等领域开展研究,攻克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原子尺度计量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交通装备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综合参数计量检测应用示范和计量测试评价、原子级制造与测量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补齐高端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不足的技术短板,推动智能电网、智能物联、智慧工业、原子级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生物医药。面向生物技术、诊疗装备和药物研制等人民生命健康重点领域,聚焦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可穿戴装备、精准医疗和检验检测等方向,开展重大防控、化学创新药、生物大分子药物、高通量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生物检测、体外诊断产品、合成生物技术产品、类器官产品、医疗机器人等计量检测和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推进药理学、生理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物质合成、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领域应用,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 (八)量子科技。面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高速发展的需求,开展量子传感、量子效应和量子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时间频率、温度、磁场、电场、力学等物理量,攻克新一代计量基准量子化、计量标准小型化、量值传递扁平化等量子精密测量关键技术,研发量子计量基标准核心器件,提升深低温、强磁场、超高压等极端条件和复杂环境下的精密测量能力,选取典型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九)集成电路。面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重点攻克扁平化量值传递等技术难题,突破晶圆级缺陷颗粒计量测试、集成电路参数标准芯片化、3D等先进封装标准物质研制和12英寸晶圆级标准物质研制瓶颈,布局新型原子尺度计量装置、标准和方法创新,围绕几何量、光学、热学、电学等关键参量,突破晶圆温度、真空、气体检测和微振动等集成电路计量技术,研究集成电路关键工艺参数在线计量方法,开展计量测试评价,形成服务集成电路的计量体系。 (十)仪器仪表。围绕仪器仪表前沿技术创新、重大应用场景需求,以推动短板突破、实现国产替代为目标,开展毫米波、太赫兹电子仪器仪表、在线智能测量质谱仪、高精度原子重力仪、高精度超大力值测量装置等高端计量仪器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解决中高端产品基础工艺、核心算法、关键零部件及整机核心技术指标等计量测试需求,助力提升典型中高端仪器仪表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能力建设,以计量技术水平提升支撑典型仪器仪表产品技术创新,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替代。 三、组织实施 (一)征集项目需求。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项目立项需求。各中央企业和省级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本地区、本行业相关单位积极提出立项申请,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建立项目库。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各重点产业领域成立专家库,负责项目的审核与把关,提供必要的咨询意见和建议。经专家审核通过的项目,纳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项目库。 (三)遴选重点项目。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从项目库中遴选10个左右的项目作为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年度重点项目,并明确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 (四)推动项目实施。各项目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具体的项目推进计划,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和路径,确定具体负责人,细化任务分工,加强与参与单位的协同攻关,积极发挥咨询专家作用,建立必要的协同推进机制和定期调度机制。具体项目实施按照各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执行,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项目给予必要的指导、协调和支持,推动项目落地落实。 (五)强化项目管理。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需求梳理、项目申请、项目遴选、项目实施、项目监督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每年底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对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项目,在后续资源分配上予以倾斜,对滞后项目深入剖析原因,督促整改。 (六)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项目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通过现场推进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进行重点推介和宣传,及时向社会发布项目转化应用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搭建必要的转化应用环境和平台,推动项目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保障措施 各中央企业和省级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广泛宣传计量在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组织有关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并对遴选确定的重点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各地也可参照本行动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建立省级项目库,推动省级项目的实施。鼓励各中央企业和省级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配套的项目支撑和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