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单原子尺度多铁性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2
  • 近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晨栋课题组、何军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在单原子极限尺度下的多铁物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vidences of Ferroelectricity in an Antiferromagnetic Vanadium

    Trichloride Monolayer”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张晨栋课题组2021级博士生邓京昊,中国人民大学郭的坪博士,以及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文耀副研究员、卢双赞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多模态极化序的共存与耦合是许多重要功能物性的基础。随着“原子制造”概念的兴起,单原子尺度下是否能实现多极化序的共存,成为未知且亟待回答的基础科学问题;而其进一步相互耦合的探索,也是开发新型功能器件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尽管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但对于这一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依然未有得到确切答案。

    合作团队通过新奇界面调控机制,在单原子层 VCl3中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超高真空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谱、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技术,构建了单层VCl3与NbSe2的异质界面,证实了单层VCl3中可翻转的面内铁电性,及其和倾斜双条纹反铁磁基态的共存。研究进一步揭示,界面处 Cl-Se 相互作用具有指向性和均匀性,这是打破VCl3面内C3旋转对称性和面外反演对称性的关键机制,同时指出自旋序和电极化序之间通过晶格轨道序存在不可忽视的间接耦合。这一新奇的界面原子制造机制在VCl3 -石墨烯的对照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中得到充分验证,凸显了范德华界面在晶格对称性和相关量子物态调控上的作用。这一成果不仅为单原子尺度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通过界面工程调控极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推动新型多功能器件的开发。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o6538
相关报告
  • 《突破 |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单原子尺度多铁性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2
    • 近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晨栋课题组、何军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在单原子极限尺度下的多铁物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vidences of Ferroelectricity in an Antiferromagnetic Vanadium Trichloride Monolayer”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张晨栋课题组2021级博士生邓京昊,中国人民大学郭的坪博士,以及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文耀副研究员、卢双赞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多模态极化序的共存与耦合是许多重要功能物性的基础。随着“原子制造”概念的兴起,单原子尺度下是否能实现多极化序的共存,成为未知且亟待回答的基础科学问题;而其进一步相互耦合的探索,也是开发新型功能器件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尽管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但对于这一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依然未有得到确切答案。 合作团队通过新奇界面调控机制,在单原子层 VCl3中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超高真空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谱、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技术,构建了单层VCl3与NbSe2的异质界面,证实了单层VCl3中可翻转的面内铁电性,及其和倾斜双条纹反铁磁基态的共存。研究进一步揭示,界面处 Cl-Se 相互作用具有指向性和均匀性,这是打破VCl3面内C3旋转对称性和面外反演对称性的关键机制,同时指出自旋序和电极化序之间通过晶格轨道序存在不可忽视的间接耦合。这一新奇的界面原子制造机制在VCl3 -石墨烯的对照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中得到充分验证,凸显了范德华界面在晶格对称性和相关量子物态调控上的作用。这一成果不仅为单原子尺度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通过界面工程调控极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推动新型多功能器件的开发。
  • 《武汉病毒所在单病毒示踪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1-06
    • 在艾滋病毒感染静息CD4 T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病毒跨越皮质肌动蛋白栅栏结构是一个关键步骤,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最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崔宗强研究员团队实时动态观察到单个艾滋病毒入侵和跨越皮质肌动蛋白屏障的动态行为,揭示了病毒入侵静息CD4 T淋巴过程中,α-actinin介导的皮质肌动蛋白动态重组机制,并基于病毒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发现了抗病毒新靶标及其抑制多肽。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Nanoscale》(《纳米尺度》)上作为内封面文章发表。   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病毒锥形核心内包装量子点的荧光报告病毒。结合病毒囊膜以及细胞组分等多重荧光标记,实时动态观察到HIV-1入侵静息CD4 T淋巴细胞和跨越皮质肌动蛋白屏障的时空机制。他们发现病毒膜融合过程伴随着皮质肌动蛋白屏障的动态重组,单个HIV-1病毒颗粒在其进入位点诱导肌动蛋白解聚,随后打开一个“通道”,促使病毒核心跨越皮质肌动蛋白屏障进入细胞质。α-actinin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基于α-actinin和F-actin相互作用结构分析,筛选了能够抑制α-actinin与F-actin时空作用的短肽,该短肽能够抑制HIV-1的侵染过程。该研究解析了HIV入侵静息CD4 T细胞过程中,病毒调控和突破皮质肌动蛋白屏障的精细时空机制,为开发新的抗病毒途径提供了思路。   武汉病毒所印文和李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崔宗强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单位参与了该论文的合作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