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单原子尺度多铁性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2
  • 近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晨栋课题组、何军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在单原子极限尺度下的多铁物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vidences of Ferroelectricity in an Antiferromagnetic Vanadium

    Trichloride Monolayer”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张晨栋课题组2021级博士生邓京昊,中国人民大学郭的坪博士,以及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文耀副研究员、卢双赞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多模态极化序的共存与耦合是许多重要功能物性的基础。随着“原子制造”概念的兴起,单原子尺度下是否能实现多极化序的共存,成为未知且亟待回答的基础科学问题;而其进一步相互耦合的探索,也是开发新型功能器件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尽管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但对于这一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依然未有得到确切答案。

    合作团队通过新奇界面调控机制,在单原子层 VCl3中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超高真空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谱、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技术,构建了单层VCl3与NbSe2的异质界面,证实了单层VCl3中可翻转的面内铁电性,及其和倾斜双条纹反铁磁基态的共存。研究进一步揭示,界面处 Cl-Se 相互作用具有指向性和均匀性,这是打破VCl3面内C3旋转对称性和面外反演对称性的关键机制,同时指出自旋序和电极化序之间通过晶格轨道序存在不可忽视的间接耦合。这一新奇的界面原子制造机制在VCl3 -石墨烯的对照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中得到充分验证,凸显了范德华界面在晶格对称性和相关量子物态调控上的作用。这一成果不仅为单原子尺度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通过界面工程调控极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推动新型多功能器件的开发。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o6538
相关报告
  • 《突破 |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单原子尺度多铁性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2
    • 近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晨栋课题组、何军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在单原子极限尺度下的多铁物态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vidences of Ferroelectricity in an Antiferromagnetic Vanadium Trichloride Monolayer”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张晨栋课题组2021级博士生邓京昊,中国人民大学郭的坪博士,以及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文耀副研究员、卢双赞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多模态极化序的共存与耦合是许多重要功能物性的基础。随着“原子制造”概念的兴起,单原子尺度下是否能实现多极化序的共存,成为未知且亟待回答的基础科学问题;而其进一步相互耦合的探索,也是开发新型功能器件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尽管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但对于这一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依然未有得到确切答案。 合作团队通过新奇界面调控机制,在单原子层 VCl3中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超高真空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谱、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技术,构建了单层VCl3与NbSe2的异质界面,证实了单层VCl3中可翻转的面内铁电性,及其和倾斜双条纹反铁磁基态的共存。研究进一步揭示,界面处 Cl-Se 相互作用具有指向性和均匀性,这是打破VCl3面内C3旋转对称性和面外反演对称性的关键机制,同时指出自旋序和电极化序之间通过晶格轨道序存在不可忽视的间接耦合。这一新奇的界面原子制造机制在VCl3 -石墨烯的对照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中得到充分验证,凸显了范德华界面在晶格对称性和相关量子物态调控上的作用。这一成果不仅为单原子尺度多铁性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通过界面工程调控极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推动新型多功能器件的开发。
  • 《突破 |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多孔磁体的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9-22
    •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俊教授与日本东北大学Hitoshi Miyasaka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氧气分子的自旋能够直接介导多孔磁体的磁性演变,为气体响应型磁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其在智能传感和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开辟了新思路。论文题目为“Cooperative Magnetic Phase Evolution via Oxygen Spin Coupling in a Layer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基于氧气自旋耦合的层状金属有机框架磁相协同演变)。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张俊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 多孔磁体是一类兼具多孔性和磁性的分子基材料,因其可实现可控磁性切换与信息存储、低能耗自旋电子学器件、磁传感与环境监测等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其独特的开放孔道结构使其能够通过吸附客体分子调控电子与自旋构型,从而实现磁性的切换与调控。气体分子具有快速吸脱附和低损伤性,被视为理想的客体分子。然而,气体与框架的作用较弱,磁性调控效果有限。因此,如何突破气体与框架作用弱、缺乏有效自旋耦合通道的局限,建立气体分子自旋直接驱动的动态磁相演变机制,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科学难题。 在本项工作中,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二维层状电荷转移型多孔磁体。研究发现,在氧气(O?)逐步进入材料孔道的过程中,体系的磁性经历了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起初,当少量O?分子进入层间孔隙时,它们以单体或稀疏分布的形式存在,初期氧气单体进入层间时仅与原有铁磁层弱相互作用,体系整体仍保持铁磁态。随着O?吸附量的增加,分子在层间逐渐富集并形成二聚体,这些二聚体通过自旋耦合作用充当“自旋桥梁”,逐步取代原有的层间铁磁耦合,诱导局部区域转变为反铁磁耦合。随着吸附量的进一步提升,反铁磁性区域不断扩展并协同增长,最终在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使整体磁性从铁磁态平滑过渡到稳定的反铁磁态。实验上观测到奈尔温度由17 K提升至28 K。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O?二聚体可作为高效“自旋桥梁”,直接介导层间反铁磁耦合,从而实现磁性的连续可控演变。首次揭示了气体分子通过自旋直接驱动磁相演变的动力学过程,也为构筑可编程磁性开关器件、开发高灵敏气体传感器和探索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元件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