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基因突变能够显著降低疟疾的感染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研究者们最近发现了一类存在于血红细胞中的单基因的突变,这类突变能够帮助机体抵抗疟疾。这一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机体抵抗疟疾的作用机理,而且为新型疗法的开发也提供了思路。

    最近,由来自英国的研究者们对撒哈拉地区的原始部落中的几千人进行了全基因组的测序,用于寻找与疟疾有关的多种不同的血细胞标志物。

    疟疾是由来自疟原虫属的五种单细胞生物感染引发的疾病,它能够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并且能够入侵宿主的血红细胞进行增殖。血红细胞快速的生长与增殖使得疾病症状加重,其中包括高烧、流汗、发抖、疼痛以及死亡。

    为了进入细胞,疟原虫进化出了许多种识别血红细胞表面受体的方式。进而能够帮助他们入侵。此外,疟原虫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蛋白由于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向连接。这些蛋白质也是目前特异性疫苗的研发思路。

    在最近的这一研究中,作者们对数千名患有疟疾的人群以及正常人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进行了比较。之后,研究者们发现在血型糖蛋白基因的周围出现了多倍化的现象,而且复制的区域中出现了27处突变。

    这些突变主要影响了撒哈拉人群的血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构成,而其中一个特别的突变,即DUP4,伴随着对疟疾疾病的较强抵抗特性。携带该突变的人群患疟疾的几率要比其他人群低40%。

  • 原文来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05/17/science.aam6393
相关报告
  • 《Nature Medicine:突破性感染或重复感染,会降低Omicron传播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5
    • 由于广泛接种疫苗、自然感染和新突变株的不断出现,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动态在大流行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如今,在已接种疫苗的人群中的突破性感染,以及在之前感染过的人群中的重复感染的情况越来越频繁。 2021年底出现的高传染性的Omicron突变株进一步加剧了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的情况,为了了解这些突变株的传播动态,有必要确定疫苗接种和之前的感染对Omicron感染个体的传染性的影响。 2023年1月2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Infectiousness of SARS-CoV-2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and reinfections during the Omicron wav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分析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Omicron流行期间加州的35所州立监狱的新冠监测数据,结果显示,接种新冠疫苗、自然感染,以及接种疫苗+感染,分别能够将Omicron的传播风险降低22%、23%和40%。而接种加强针,以及近期的疫苗接种能够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 这些发现表明,接种过疫苗和/或以前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在突破性感染或重复感染后,仍然具有高度传染性,但与没有任何疫苗接种或之前没有感染过的人相比,他们的传染性降低了。这项研究强调了接种疫苗的好处,虽然不能消除传染性,但可以减少传播风险。 SARS-CoV-2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的突破性感染和之前感染过的个体中的重复感染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感染突出表明,需要更广泛地了解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和自然感染对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者的传染性的贡献,特别是在具有高传染风险的人群中。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美国第一波Omicron大流行期间(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统计了加州的35所州立监狱的新冠监测数据,分析了监狱中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 在这项研究的5个多月时间里(2021年12月15日至2022年5月20日),尽管这些人的疫苗接种率较高(初级疫苗接种率为81%),但突破性感染仍然很常见,有22334人确诊感染Omicron,不过重症比例很低,仅31人住院治疗,没有死亡病例。 具体来说,相比未接种疫苗后感染Omicron的人,接种疫苗后突破性感染Omicron的人的传播风险显著降低(36% vs 28%)。但这会随接种后的时间而降低,自最后一剂接种后,每过5周时间,传播风险增加6%。 除了接种疫苗外,之前自然感染新冠病毒也有保护作用,重复感染的人传播风险为23%,而第一次感染的人传播风险为33%。 那些既接种了疫苗又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他们的传播风险降低了40%,这约一半来自自身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时获得的免疫力,一半来自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 这项研究证明了接种疫苗和接种加强针在减少Omicron传播方面的好处,它显示了疫苗接种对之前感染者的累积效应和额外保护。该研究还显示,这种保护作用随着接种次数而增加,每增加一剂疫苗接种,感染后的传播风险就降低11%。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我们,即使对那些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来说,接种疫苗也能提供额外的保护。但也要看到,他们在重复感染或突破性感染后,继续传播病毒的风险仍然不低。 该研究的领导者 Nathan C. Lo 教授表示,Omicron在突破性感染或重复感染后仍具有高度传染性,但接种疫苗或此前的自然感染能够降低其传播风险,而且接种剂量越多,降低效果越明显。随着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成为当前新冠病例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支持疫苗加强针在减少Omicron传播方面的重要性,在疫情激增期间进行大规模定期疫苗接种,特别是在高风险群体,以及高密度聚集环境中,可能有效减少新冠传播风险。
  • 《禽流感病毒突变或增感染人类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02
    •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了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强调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型流感病毒或增加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风险。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这种疾病最终可能会在人群中传播。   2022年10月,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一个养殖场的水貂开始死亡,起初人们认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影响,因为新冠病毒已袭击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水貂养殖场。但检测结果却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才是罪魁祸首。当局立即扑杀了该养殖场的5万多只水貂,并对工人进行了隔离检查。   从该养殖场的4只水貂身上提取的病毒样本,经过基因测序后显示,与禽流感病毒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包括一种聚合酶基因T271A的突变。这种变化有助于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更好地复制。在其他受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样本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哺乳动物捕食鸟类或者吞食鸟屎后,也有可能会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意味着公共卫生风险有所上升。研究人员担心,水貂的大规模养殖会增加禽流感疫情的风险,甚至会成为各类病毒不断变异的温床。此前,新冠病毒也曾在水貂间大规模传播。   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动物健康研究所主任梅滕赖特指出,H5N1禽流感疫情此前已被零星观察到从禽类传播到浣熊、狐狸、貂鼠、海豹。但是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疫情,则有可能让病毒获得直接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它意味着病毒又向适应哺乳动物宿主演化了一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欧洲监测》近期也有论文关注这一事件,它再次点燃了人们长期以来对H5N1病毒可能引发人类大流行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