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树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异性和HCV病毒感染模型受限的遗传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0-09
  • 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作为实验动物具有应用价值,日渐受到重视。前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姚永刚团队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善和更新树鼩基因组(KIZ version 1,Nat. Commun. 2013;KIZ version 2,Zool. Res.),利用新版基因组,可更好认识树鼩的遗传特性,解释其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特别是病毒感染模型创建的遗传基础。例如,该团队研究树鼩基因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现象,发现树鼩MDA5(tMDA5)能够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识别RIG-I特异性识别的病毒、结合与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称MITA/ERIS/MPYS)、诱导干扰素β的产生。tMDA5获得更强大的抗病毒功能,可能是因为其受到正选择作用。该研究从树鼩RIG-I基因缺失出发,结合功能实验,展现出哺乳动物抗病毒天然免疫的适应性和功能多样性。树鼩中RIG-I基因缺失,是否对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的其他基因也有影响,该问题的答案尚不明确。

    近期,姚永刚团队发现位于内质网的接头蛋白STING在树鼩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转录本。STING可动态监控细胞内DNA及环二核苷酸(cyclic dinucleotides,CDNs)的异常存在,从而发挥承上启下的抗微生物感染的枢纽功能。与全长的树鼩STING基因(tSTING-FL)相比,短的树鼩STING转录本(tSTING-mini)缺失羧基C末端结构域(CTD)。tSTING这两种转录本在RNA病毒和DNA病毒诱导下,存在不同的抗病毒功能,tSTING-FL保持其原始功能,可更明显地激活DNA病毒诱发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发挥抗DNA病毒作用。与tSTING-FL不同,在细胞静息状态下,tSTING-mini就与tMDA5/tLGP2、tIRF3存在相互作用,在RNA病毒感染后,tMDA5/tLGP2介导的信号通路以更快速度启动;该信号通路在tLGP2协助下,可更强烈地激活I型干扰素的表达。此外,由于tSTING-mini在静息状态下就与tIRF3相互作用,在RNA病毒感染时,可快速磷酸化IRF3,并导致其入核。上述改变使tSTING-mini展示出更快更强的抗RNA病毒能力。在完成一系列快速高效的抗RNA病毒反应后,tSTING-mini可被细胞核中的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tDTX3L-tPRAP9降解,从而避免免疫过激。该研究揭示树鼩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基因STING在调节抗DNA病毒和RNA病毒功能中的重要性,有利于更深入认识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An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Tupaia STING Modulated Anti-RNA Virus Responses by Targeting MDA5-LGP2 and IRF3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副研究员许凌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姚永刚为论文通讯作者。

    此外,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关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程中影响感染高度种属特异性的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基因,该基因和RIG-I/STING等位于同一通路。树鼩可感染HCV,但整体上HCV感染率低,极少形成持续性感染,其原因尚不明确。在人肝细胞中,HCV感染后,其编码的丝氨酸蛋白激酶NS3/4A在第508位氨基酸位置上切割人MAVS蛋白(hMAVS),从而逃逸MAVS介导的宿主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实现病毒增殖。该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在结构和功能上,树鼩MAVS(tMAVS)和人MAVS具有一定的保守性(Dev. Comp. Immunol. 2015)。HCV感染树鼩原代肝细胞后,病毒可以复制。HCV NS3/4A可与tMAVS共定位,识别其第508位保守的半胱氨酸,进而切割tMAVS。tMAVS蛋白的第506位氨基酸残基是谷氨酸,虽然不是hMAVS中的缬氨酸,但是仍可支持NS3/4A切割tMAVS。NS3/4A对tMAVS切割后,可抑制下游IRF3介导的干扰素β的产生,但不影响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相关研究成果以Tupaia MAVS is a dual target during HCV infection for innate immune evasion and viral replication via NF-κB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许凌和副研究员余丹丹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姚永刚为论文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79062.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03
    • 最近一项研究揭示了治疗病毒感染和提高抗癌免疫力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威克森林学校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增强人体生产I型干扰素的水平,能够帮助清除病毒感染。 干扰素是一组信号蛋白,由宿主细胞响应几种病毒的存在而产生和释放。在一个典型的情况下,病毒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干扰素,导致附近的细胞加强其抗病毒防御。干扰素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并可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RIG-I样受体(RLR)介导的干扰素(IFN)生产,这在提升了病毒清除和癌症免疫监视的宿主免疫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研究表明糖酵解是分解葡萄糖以提取细胞代谢能量的第一步,而作者们发现,在RLR激活期间。糖酵解过程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效应是IFN -I产生的关键。利用药理学和遗传学方法,科学家们表明,通过乳酸脱氢酶A(LDHA)失活减少乳酸可以增强I型IFN的产生,从而保护小鼠免受病毒感染。 作者称,I型干扰素(IFN)在宿主防御病毒感染和癌症免疫监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作者计划在其他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的研究,为潜在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 《研究揭示鱼类天然免疫受体NOD1抗病毒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3-20
    • 先天性免疫反应是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这种快速非特异性的反应依赖于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与结合。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员NOD1是经典的抗细菌相关的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尽管已有研究显示脊椎动物的NOD1参与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昌鸣先团队发现,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NOD1基因的敲除显着损害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视黄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 I like receptors, RLRs)所介导的抗病毒信号通路中关键靶基因的转录,这表明NOD1缺陷鱼已经有一个受损的免疫系统。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NOD1基因的敲除将影响病毒复制以及幼鱼存活。进一步研究发现,NOD1可以作为SVCV(ssRNA 病毒)的受体,识别并结合SVCV;NOD1不仅能增强MDA5a与poly I:C(dsRNA)的结合,而且能通过靶向MDA5剪接异构体和TRAF3,正调控MDA5a-MAVS和TRAF3-MAVS复合体的形成,从而诱导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产生。此外,该研究也显示NOD1增强MDA5与dsRNA结合、正调控MDA5-MAVS复合体形成的作用保守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有趣的是,鱼类MDA5剪接异构体MDA5a与MDA5b对NOD1的调控呈现截然相反的方式,MDA5a能够增强NOD1蛋白的表达,但是MDA5b却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NOD1蛋白。由于哺乳动物MDA5不存在选择性剪接,因此MDA5短型的剪接异构体对NOD1蛋白的降解作用特异存在于硬骨鱼类中。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鱼类NOD1和MDA5剪接异构体的相互作用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