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所“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树脂关键技术研究及新型涂料开发”获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优胜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0
  • “创新驱动发展,挑战实现梦想。” 11月17日,由科技部指导,科技部火炬中心、兰州市政府和甘肃省科技厅承办,兰州市科技局组织,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的国家级赛事——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现场赛开赛。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省科技厅、兰州市政府等相关领导出席本次赛事,并共同拉开现场赛战幕。

      本届挑战赛,兰州市结合本地实际,围绕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征集技术需求219项。经专家评审、甄别、分析,通过分析梳理后面向全国的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了兰州企业技术创新需求106项。共征召到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及甘肃等地的102支挑战团队的解决方案。其中“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树脂关键技术研究及新型涂料开发”、“中药材中金属元素含量新型监测技术研发”、“面向3D打印的手持式人体专用扫描仪新技术开发应用”等三项企业难题进行了现场比拼。现场比拼采用路演式的同场竞技,按照事先抽取的答辩次序依次陈述、现场问答,评委根据技术创新需求解决方案和现场答疑情况现场打分、综合排名。综合排名第一,并得到需求企业认可的方案为优胜奖,第二为优秀奖,其余为鼓励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北京化工大学、中昊北方涂料工业研究设计院等三家单位根据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提出的“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树脂关键技术研究及新型涂料开发”技术需求,各自提出相关解决方案。经过现场比拼、专家评审、竞争对接,技术创新需求方企业确认,兰州市公证处公证,山西煤化所601组李晓云、王军威、赵雨花、亢茂青等组成的参赛团队,以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得到评审专家和需求企业的一致好评,获得该技术需求的优胜奖,并将与需求企业进一步对接合作。

相关报告
  • 《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结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06
    • 按照《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评选办法》的规定,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共评出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获奖者4名、青年进步奖获奖者8名。现公示评审结果。 如有异议,请在公示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理事会秘书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注明联系方式;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公示网址:http://www.cae.cn(中国工程院)          http://10.1.4.10(中国石化) 联 系 人:马兰兰 电    话:010-59968836 邮    箱:mall.bjhy@sinopec.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中石化大厦科技部,100728 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理事会秘书处 2019年9月3日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基本情况 (按姓氏拼音排序) 1.郭莘 郭莘,女,1972年12月出生,学士,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石油炼制专业。 郭莘同志牵头完成了中国汽油池乙醇汽油配方研究工作,研究确定了乙醇汽油可行性生产方案和质量升级方案、建立健全了我国乙醇汽油相关的标准体系,为乙醇汽油的使用创建了健康规范的应用环境,并全程牵头和主导了中国乙醇汽油的试点、推广和升级进程,为中国乙醇汽油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的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我国国I至国VI阶段汽柴油燃料等国家标准以及北京市等地方汽柴油燃料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并参与多项国家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我国汽柴油燃料产品规范和质量升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成国家和地方汽柴油标准制定共计6项,申请专利1件。 2.刘龙 刘龙,男,1980年1月出生,博士,现在江南大学工作、教授,发酵工程专业。 刘龙博士主要从事原核(枯草芽孢杆菌)和真核(黑曲霉)模式工业微生物的系统代谢工程和过程工程技术研究,创制了高版本枯草芽孢杆菌底盘细胞,实现了精细化学品氨基葡萄糖的工业发酵生产,并创建氨糖酶法脱乙酰绿色生产工艺,盐酸用量减少95%,总体水平国际领先,打破了美国嘉吉公司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合作公司于2018年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开展了从原料水解、菌种代谢、过程控制到提取精制的柠檬酸发酵工艺全流程重构,创制了新一代黑曲霉发酵制备柠檬酸关键技术,保障了我国柠檬酸发酵技术的全球持续领先地位,为提升我国生物化工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SCI论文50篇。 3.苏海佳 苏海佳,女,1970年4月出生,博士,现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教授,生物化工专业。 苏海佳博士针对低值生物质废弃物组分复杂,经济性差,环境污染严重等关键共性问题,基于学科交叉与过程集成,以生物化学转化与过程耦合为主要手段,围绕低值有机生物质资源高值/高效利用,开展“低值生物质原料的高效转化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的研究工作:(1)提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制备新技术,实现有机生物质资源高效/定向转化过程优化;(2)系统研究了复杂生物原料的高效能源转化机理与多菌群协作机制,特定时空下复杂组分能源转化效率显著提升;(3)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生物材料/生物能源成套装备的开发,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生物基能源技术实现了中试示范。为工业生物技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表论文140多篇,参编英文论著1部。申请专利24件、授权20件。 4.张香平 张香平,女,1969年9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化学工程专业。 张香平博士的研究聚焦于生物质高值转化利用的绿色过程研发。针对生物质利用传统工艺污染重、能耗高的现状,通过介质、工艺和系统集成创新,设计了系列新型功能离子液体,突破了非常规介质中流动传递的工程放大共性难题,重点开发了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纺丝制备再生纤维、醇醚糖苷生物基表面活性剂温和分离纯化、生物甲烷低能耗脱碳等新技术,建立了多项中试和示范装置;基于系统工程思想,提出“多能互补、产品多元”思路和模型化定量设计新策略,建立了生物甲烷系统、生物燃料-化学品联产、太阳能驱动生物燃料等新模式,提出并应用绿色度和多目标优化方法,获得其能效、绿色度及技术经济性可行性,为生物质大规模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发表SCI论文160余篇;编著书和章节3本。获授权发明专利 50余件。 青年进步奖获得者基本情况 (按姓氏拼音排序) 1. 杜朕屹 杜朕屹,男,1987年12月出生,博士,现在太原理工大学工作、副教授,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专业。 杜朕屹博士围绕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针对微藻含水量高、热解油含氮量高的问题,提出了水热预处理脱氮/水相副产物回收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过程能耗、提高了油品品质;针对生物质气化焦油含量高的问题,探索了系列生物质半焦基焦油重整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方法,具有原位制备、成本低廉的特点。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了100公斤/天生物质处理量微波辅助快速热解中试装置、基于Mcgyan技术的100加仑/天连续式生物柴油中试装置的设计与搭建工作。 发表SCI论文19篇,撰写Springer出版社专著《Production of Biofuelsand Chemicals with microwave》第三章(第3作者)。 2.蒋海斌 蒋海斌,男,1986年6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蒋海斌博士在生物基碳材料和生物质制氢研发领域,将塑料作为载体制备了实现“零副反应催化”的塑料载体催化材料,提出并在不同反应中验证了其作用机理。以此为模型开发了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淀粉基碳复合催化材料,已实现工业应用。同时,还开发了用于微波高温加热的淀粉基碳多孔复合材料,该材料在微波场中剧烈产生电弧并迅速产生高温,实现了棕榈油、稻壳、稻秆、树枝、玉米秆等生物质的连续高效制氢,以及废旧高分子材料的连续化学回收等过程。 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作为前3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8件。 3.李煦 李煦,男,1986年8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工程师,生物化工专业。 李煦博士主要从事生物学与生物化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基础研究方面,探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运输机理,提出了新的科学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体系的构建;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将微藻生物技术与能源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参与开发了微藻环保成套技术,主持了微藻减排含硝酸废水并兼产高品质蛋白的工作,为微藻生物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推动微藻环保技术从实验室开发、中试试验向工业示范放大的方向发展。 发表论文13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件,其中已授权2件。 4.刘会贞 刘会贞,女,1984年9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员,物理化学绿色化学专业。 刘会贞博士围绕木质素转化利用过程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率先提出了选择性转化木质素中甲氧基制备纯化学品的策略,发展了木质素高选择性转化制备重要化学品的新路线,直接获得了乙酸等重要化学品,解释了木质素转化中化学键活化规律与机理。所得到的多酚木质素可以用于生产环氧树脂以及酚醛树脂等重要功能材料。 发表论文71篇。作为前三发明人申请专利4件。 5.刘延峰 刘延峰,男,1987年10月出生,博士,现在江南大学工作、副研究员,生物化工专业。 刘延峰博士针对N-乙酰神经氨酸等重要功能糖生物合成中存在的代谢瓶颈鉴定难和代谢调控效率低的关键难题,开发了基于动态代谢组学的限速步骤诊断方法;开展了基于途径酶空间重排的代谢网络调控研究,显著促进了合成效率;发展了代谢调控网络解析与模块化重构技术,显著提高了代谢途径调控效率,并且促进了N-乙酰神经氨酸等重要功能糖的高效合成。研究成果为N-乙酰神经氨酸工业规模高效生物制造奠定了基础。 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8件。 6.王集杰 王集杰,男,1985年2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工业催化专业。 王集杰博士主要从事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低碳烯烃、芳烃等研究。在二氧化碳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催化加氢制甲醇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开发了一种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其独特的固溶体结构提供了双活性反应位点,实现了二氧化碳与氢的协同活化,提出了表面甲酸根反应路径,为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开辟了新途径。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试实验,现作为主要负责人在推进国内(全球)首套“液态太阳燃料合成: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 发表论文9篇。申请国内专利14件(授权3件)、其中PCT专利2件。 7.徐俊丽 徐俊丽,女,1987年10月出生,博士,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化学工艺专业。 徐俊丽博士主要以离子液体为介质围绕生物质高效利用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从多尺度视野揭示了离子液体预处理秸秆的作用机理,设计开发了新型低成本离子液体预处理秸秆体系,构建了离子液体温和高效催化木质素衍生物制备高值化学品的反应体系,从而实现生物质组分的充分利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15篇,撰写英文书籍1章。申请专利8件,授权3件。 8.杨昀 杨昀,女,1985年7月出生,博士,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副研究员,生物能源专业。 杨昀博士围绕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关键催化剂——电活性微生物,以合成生物学手段提升电能细胞与外界环境交换电子的效率,理性增强了电能细胞的电子传递介质合成、可利用电子供体的范围和催化活性、形成高导电性生物膜的能力等。实现了电能微生物与环境之间高效的电子传输和能量转换,有望加速微生物电催化系统的工业化应用进程。并对电能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途径的关键元件进行调控、提取,发展了其在生物传感、生物基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新型应用。 发表SCI论文24篇。申请专利2件。
  • 《国际化将成中国科研关键挑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9
    • “未来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舞台上的领军力量。”1月8日,凝聚态物理学领域著名科学家、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厄尔·沃德·普拉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对中国科研发展潜力非常看好。 但普拉默同时强调,“国际化将成为中国科研发展的关键挑战。” 普拉默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75年,那时他接收了第一位中国研究生。2000年,他作为首席科学顾问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创立国际量子结构中心。与中国科学家多年来的深入合作,让他对中国科研发展拥有独到见解。 科技舞台,中国将大放异彩 普拉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接收的第一位中国学生表现出色,他和这位中国学生的合作也非常好。“所以现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一个不是来自中国。” 让普拉默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学生和中国科学家对科研的专注和投入。在他看来,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对科技的重视。 “中国人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如此明确地强调这样的理念。”普拉默说,中国正在投入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并为科学家提供很多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这是很多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所羡慕的。 普拉默不假思索地说,至少现在在中国做科研,会比在美国更好,因为美国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大不如前。 另一个让普拉默印象深刻的方面是,中国拥有大量年轻科研人才。他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曾在北京作一场物理学讲座,有大约400名研究生前来参与。普拉默感到惊讶,因为在美国,人数最多不过30名。 “这会使中国拥有巨大潜力,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应该尽其所能培养这些年轻人才。”普拉默认为,中国最优秀人才仍在源源不断地进入科研领域,而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去了华尔街。 对科技的重视和充足的科技人才,让普拉默坚信,20年内中国将在科研领域大放异彩。 跻身一流,国际化是关键挑战 但普拉默认为,中国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是让科研更加国际化。 普拉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年他曾参观了很多中国高校,最大的感受是来自国外的学生太少,尤其是来自国外的研究生。“一个大学的博士后必须来自世界各地,但是中国基本看不到这种情况。”普拉默直言。 在普拉默看来,中国的科研实力日益强大,已经有能力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很多文化或其他方面的因素阻碍了科研国际化的提升。 “中国科研国际化程度不够高,让外国科学家有时觉得不适应。”普拉默说,他参加中国的学术会议时发现,主办方会把很多来自美国、欧洲的华裔科学家邀请回来,并称之为“国际会议”。但他坚持认为,一个会议至少70%以上的讲演者来自国外,才足够国际化。 普拉默说,他曾在德国做过两年研究,当时所在的团队,除了一位教授来自德国以外,其他教授都来自其他国家。那个实验室的通用语言是英语,科学家们即使不会德语也可以轻松留在德国。1984年,普拉默曾在日本参加一个重要学术会议,会议的通用语言也是英语。 “中国现在可以做到让中国人做很好的科研,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将科研水平做到世界一流。”普拉默认为,中国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必须进一步向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开放怀抱,并努力为他们营造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