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es Systems发布跨越数据源的报告:数据连接的类型》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华宁
  • 发布时间:2023-01-28
  •   对出版商来说,通过性能指标进而做出明智的、基于证据的编辑决策至关重要。稿件管理系统Aries Systems致力于提供高度可定制、灵活和创新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案。2022年  10月5日,Aries Systems发布消息称,其工作流程管理解决方案Editorial Manager®(EM)和ProduXion Manager®(PM)配备了强大的企业分析报告(EAR)套件,使出版商能够快速发现隐藏的关键的出版数据。在EAR中,数据被存储在几十个表格和视图中。为了方便地针对一个或多个共同字段进行跨数据源的报告,出版物可以使用EAR的“连接”功能。

      根据所需的结果,共有5种类型的连接可供使用,详见图示。出版商在EM/PM中最常使用的两种连接类型是左连接和内连接。

    (1)左连接:结合数据源1和数据源2的相交数据。

    (2)右连接:结合数据源2和数据源1的相交数据。

    (3)内连接:只产生适用于两个来源的数据。

    (4)完全连接:在其中一个数据源中,有一个或多个匹配的字段的结果。

    (5)交叉连接:将第一个数据源的每条记录与第二个数据源的每条记录结合起来,但不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字段。

    图5 5种数据连接的类型

相关报告
  • 《7月ESI最新数据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9-07-17
    • 新一期的 ESI数据已经于2019年7月11日发布,最新的数据范围为10年4个月,即覆盖时间段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本期ESI数据中,共有77所院属机构进入到相关学科的ESI全球前1%行列 。(详细名录参见附件“77个机构列表”) 1所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首次拥有ESI学科 基于本期ESI数据,我们与上一期2019年5月份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了1所新进入ESI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如表1所示。 拥有ESI学科最多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 本期ESI数据中,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仍旧分别以22个和17个ESI学科稳居前两位。 除以上两个机构外,拥有4个(含)以上ESI学科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共计11所,如表2所示。 进入ESI学科前1%阈值内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 从ESI 22个学科的角度来看,进入前1%阈值线的中国科学院机构数量较多的是“工程学”、“化学”、 “环境与生态学”及“材料科学”等,超过20家院属机构在以上4个学科领域均跻身进入全球前1%行列,紧随其后的是“植物学与动物学”,有19家机构在该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也表明中国科学院在上述学科领域科研表现相对突出,详情见表3。 4所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的ESI学科较上期有所增加 与2019年5月份数据相比,ESI学科数量有所增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共计4所。如表4所示。 前1‰阈值下的中国科学院的科研表现 如果说进入ESI作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话,那么能够进入ESI前1‰可理解为更高水平的发展表现。 本期拥有ESI前1‰学科的机构数共计12所,总体情况与上期数据持平。其中中国科学院与国科大依旧分列前两位,分别拥有16个和7个ESI前1‰学科。 除以上2个机构外,其余10所院属机构拥有ESI前1‰学科的情况如表5所示。 发表超过100篇高被引论文的机构 高被引论文是ESI中按学科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 (Article和Review),表示文章的引文影响力已经位列全球同年度、同学科的前1%。机构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发表更多高被引论文来进一步提升机构影响力。在这一期ESI数据中,发表超过100篇高被引论文的机构共计19所。其中,中国科学院以6899篇高被引论文排名第一,而国科大则以1321篇高被引论文紧随其后。如表6所示。 附表: 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的77所院属机构列表 数据源简介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科睿唯安公司(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旗下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了解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 《《2022年开放数据状况》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华宁
    • 发布时间:2023-01-28
    •   2022年10月13日,Digital Science、Figshare和施普林格·自然合作的《2022年开放数据状况报告》(The State of Open Data 2022)正式发布。报告囊括了有关研究人员对于开放数据的态度和体验的最新信息。该报告显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的支持,以帮助遵守越来越多的有关开放数据的规定。   这是相关机构第7年发布该报告。报告基于2022年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涉及超过5,400名受访者,是该年度调查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占所有受访者的11%,与美国持平。中国和美国是参与本次调查人数最多的两个国家。   今年报告的主要发现是研究人员赞成数据公开获取作为一种普遍做法的趋势日益显著(每5位研究人员中就有4人对此表示赞同)。已有超过70%的受访者被要求遵守数据共享政策,这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趋势。   然而,研究人员提及了有助于他们分享数据的关键需求:更多有关数据访问、分享和再利用政策的培训或信息(55%),以及长期存储和数据管理策略(52%)。荣誉和认可也再次成为研究人员共享数据时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前曾分享过数据的人中,有66%获得了他人对其工作的某种形式的认可——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另一篇文章中的完整引用(41%),其次是在使用了他们数据的论文中成为共同作者。促使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分享其研究数据的因素是对引用量(67%)和研究可见度(61%)所能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公共利益或期刊/出版机构的要求(均为56%)。   今年的报告还包括了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出版机构和大学的开放数据专家的特邀文章。   Figshare创始人暨首席执行官马克·哈内尔说:“报告所得出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尽管大多数研究人员接受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的概念,但他们也对开放数据政策和实践如何影响到他们存有合理的疑虑。在一个开放数据的规定不断增多的环境中,资助机构如与研究人员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支持,以顺利过渡到完全开放数据的未来,那他们也会从中获益。”   施普林格·自然开放数据项目经理格雷姆·史密斯说:“过去7年,这些调查有助于展现研究人员对开放数据的看法。该报告不仅表明了所取得的进展,还包括了尚需采取的措施,以支持科研界走向开放数据的未来。无论是为研究人员提供广泛的支持,让研究数据公开获取成为普遍做法,还是针对开放数据规定的态度上的不断变化,我们都必须从中学习并推进具体措施,以解决科研界的问题。” 图1 《2022年开放数据状况》报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