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用于蛋白质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6-10-18
  • 基于蛋白质的疗法对各种人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重大影响。但是,因为蛋白质本质上结构不稳定并且容易被酶降解,许多治疗蛋白质如酶、 生长因子、 激素和细胞因子因理化/生物和免疫原性稳定性差而被限制了使用。此外,蛋白质疗法用于细胞内靶向治疗时,他们的内化和生物活性可能因膜渗透性不足和内含体逃逸而受到限制。因此,有效的蛋白质传递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扩大使用范围是至关重要的。本篇综述讨论了已上市和正在研究的蛋白质传递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并重点概述了纳米技术平台用于蛋白质传递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我们还强调了纳米粒子介导的用于蛋白质传递的非侵入性给药方法 (例如,口腔、 鼻腔,肺和透皮贴剂路径) 。

相关报告
  • 《铁蛋白纳米笼: 癌症的药物传递、成像和诊断生物平台》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6-03-25
    • 目前癌症依旧是临床面临的一大挑战。癌症治疗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癌症早期阶段高准确度和高专一性的诊断工具以及智能给药系统在靶向化疗中的应用。基于蛋白质的纳米笼是很有前景的诊断学工具。铁蛋白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 表面性能和高生物相容性而成为了极具前景的纳米笼。通过识别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天然转铁蛋白受体 1,铁蛋白纳米笼可实现准确的药物传递和释放。此外,研究人员利用铁蛋白的表面功能实现了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目前采用了不含金属的封装技术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各种临床前研究表明铁蛋白纳米笼显著改善靶向疗法和癌细胞的精确成像。本篇文章旨在描述铁蛋白纳米笼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纳米技术用于癌症治疗和诊断进行了概述。
  • 《覆有白蛋白的纳米晶体用于紫杉醇的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7-01-03
    • 纳米粒子被用于向实体肿瘤传递抗癌药物。然而,由于受限于理化性质,比如低载药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差,纳米粒子的临床开发是具有挑战性的。低载药量不仅带来了给药的技术难度,而且增加了载药载体材料的数量,给患者带来了生物学负担。循环稳定性差可导致纳米粒子的药代动力学利益损失。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开发了覆有白蛋白的纳米晶体(NC)的紫杉醇(PTX)剂型,其载药量可达90%且血清稳定性高。纳米晶体的合成过程如下:在水溶液中诱导紫杉醇结晶,用白蛋白涂层表面,去除额外的非药物成分。不同结晶条件下生产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纳米晶体,在含Pluronic F-127的介质中结晶得到的纳米晶体(“Cim-F-alb”)尺寸最小,细胞相互作用的表型也最佳。在未稀释的血清中,Cim-F-alb比Abraxane更稳定。在对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的研究中,Cim-F-alb比同剂量的Abraxane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果。这项研究表明,采用循环稳定性良好的无载体纳米粒子传递抗癌药物是可行性且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