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AI芯片企业SiMa.ai宣布扩大与新思科技(Synopsys)的战略合作》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张嘉璐
  • 发布时间:2025-08-04
  •   美国高效能机器学习片上系统(MLSoC)平台开发商SiMa.ai宣布与新思科技(Synopsys)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汽车AI芯片创新。此次合作将整合SiMa.ai的低功耗ML处理技术与新思科技汽车IP及设计工具,针对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优化小芯片架构与SoC参考设计。

      SiMa.ai首席执行官Krishna Rangasayee表示:"汽车AI领域既充满挑战又蕴含巨大潜力。借助新思科技成熟的生态系统和经过验证的设计工具,我们将加速机器学习技术在汽车平台的创新应用。"

    随着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程度不断提升,整车厂商对高效AI处理的需求激增。为此,双方合作聚焦攻克五大行业核心挑战:

    (关键技术攻坚)

    1.电动/混动车型超低功耗需求(<15W)

    2.安全关键型ADAS功能的实时处理(延迟≤5ms)

    3.差异化性能需求的可扩展设计

    4.面向大规模市场的成本优化架构

    5.符合汽车级功能安全标准(ASIL-D)

      新思科技首席产品管理官Ravi Subramanian强调:"汽车产业向智能软件定义车辆的转型,需要前所未有的AI处理效能与可靠性。此次合作源自双方客户的强烈需求——通过融合新思科技经过验证的汽车IP组合及设计工程专长,与SiMa.ai创新的机器学习加速技术,共同满足汽车AI应用的独特需求。"


    (合作重点)

    技术整合 SiMa.ai ML仿真器接入新思科技三大平台:

    1.平台架构师(Platform Architect):

    支持探索针对不同车企ADAS/IVI工作负载的优化架构

    可建模特定OEM的ML算力需求

    典型应用:自动驾驶视觉处理流水线设计


    2.虚拟化开发套件(VDK):

    实现全汽车生态链的早期软件开发

    支持包括Tier1供应商在内的协同测试

    关键价值:缩短软件验证周期60%ZeBu


    3.仿真系统:

    提供芯片流片前的功耗/性能/能效验证

    功耗仿真准确度达95-97%(与实际芯片比对)

    已通过ISO 26262 ASIL-D认证



       芯片前功耗验证准确率达95-97%应用加速:ADAS功能开发:物体识别/车道保持/自动泊车/防撞系统IVI体验增强:AI语音交互/手势控制/个性化界面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行业挑战应对:电动车超低功耗需求(<10W)安全关键功能的实时处理(延迟<10ms)可扩展架构满足差异化性能需求符合ASIL-D级安全认证(技术路线图)


    (技术集成亮点)

    工作负载分析精度提升3倍

     硬件在环(HIL)测试支持

    车规级温度范围验证(-40°C至125°C)

    多传感器融合场景模拟


    此项合作将助力客户实现四大核心价值(ADAS功能开发加速)

    物体检测系统开发周期缩短40%

    车道保持辅助功能验证效率提升50%

    自动泊车算法迭代速度提高3倍

    防撞系统功耗优化达30%


    (智能座舱体验升级)

    1.AI语音识别:

    唤醒词响应时间<200ms

    方言识别准确率>95%


    2..手势控制

    支持10+种标准指令

    误触发率<0.1%


    3.个性化界面

    用户偏好学习速度提升60%


    4.多媒体处理

    8K视频解码功耗降低45%


    (商业化优势)

    采用经过量产验证的IP核,降低流片风险35%

    参考设计缩短方案定型时间6-9个月

    符合ISO 26262 ASIL-D功能安全标准


    (技术路线图)

    2026年Q2:

    ML加速器IP早期访问版本

    1.支持INT8/FP16混合精度

    2.典型能效比8TOPS/W


    2026年Q4:

    正式量产版本

    1.增加FP32支持

    2.通过AEC-Q100 Grade 2认证


    2027年Q2:

    联合开发ML小芯片

    1. 集成新思科技HBM2E接口

    2.支持PCIe Gen5 x16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需要前所未有的AI效能与可靠性,"新思科技产品管理副总裁Ravi Subramanian表示。SiMa.ai CEO Krishna Rangasayee指出:"新思科技的工具链将加速我们的ML技术汽车化进程。"


  • 原文来源:https://www.newelectronics.co.uk/content/news/simaai-expands-strategic-collaboration-with-synopsys
相关报告
  • 《边缘计算大热 AI芯片或大放异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18
    • 2018年,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推动,“边缘计算”首次出现在Gartner 发布的“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中,并迅速成为年度最热科技词汇——几乎所有科技峰会都另辟分论坛搭台让边缘计算“唱戏”,几乎每个前沿科技企业的领导人都在阐述他们在边缘侧的技术储备和未来规划,几乎所有计算领域的学者、专家都对此发表了看法。边缘计算,正在被前所未有的关注着。 区别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加持的边缘侧有着种种优势,比如边缘计算处理数据更快、更安全、更高效,无需将数据传输的云端处理,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带宽,还能提升效率。当然,边缘计算的应用不会取代云计算,在未来二者将相互融合,共同提升计算效率。 对于安防而言,边缘计算的意义也显得格外重大。安防巨头海康威视CEO胡扬忠的观点,“将AI算力注入边缘,赋能边缘智能是大势所趋”。胡扬忠所言不虚,事实上,很多边缘计算能力已经进入安防场景中数量巨大的前端设备,拥有实时响应和处理的能力。 AI芯片爆发,首战瞄准安防行业 近些年,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成功,并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应用中使用的深度神经网络的参数量巨大,模型训练与推断都需要大量的计算,传统计算芯片的算力无法满足DNN计算需求。具有高算力的AI芯片能够满足AI行业计算需求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市场格局中,拥有高计算能力的AI芯片一经面世就引起了产业的重大关注,在第三波AI浪潮下,无论是老牌芯片企业、科技巨头还是初创企业都纷纷加入了AI芯片的争夺战。据统计,目前创立于国内的AI芯片初创公司有13家,包括寒武纪、比特大陆、地平线机器人、西井科技、眼擎科技、熠知电子、启英泰伦、鲲云科技、深鉴科技、云天励飞、触景无限、深思考人工智能以及上海芯仑光电。 有意思的是,这13家AI芯片初创公司中有11家公司已经布局了安防领域。或许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AI芯片的战争首战瞄准了安防行业。 业界普遍认为,AI芯片首战选择安防行业的原因在与安防行业满足了企业价值创造的两点需求:市场潜力大以及市场需求不单一。涉及公安安防,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城市等多个领域的安防行业值得让AI芯片在其中下盘大棋。 AI芯片新品接踵面世,但仍是起步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至少有半百公司推出了AI芯片战略计划或已推出了相关AI产品,华为发布重磅推出两款昇腾系列AI芯片、阿里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并逐渐形逐渐显露出“四杰”(华为、地平线、比特大陆、寒武纪)的态势,即四大主流AI芯片公司。 以“四杰”中的B公司为例,我们来看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AI芯片的产出现状、 B公司自2015年开始研发人工智能芯片以来,先后推出了两代云端AI芯片及深度学习加速卡和服务器产品,用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并在2018年量产发货了第一代边缘计算芯片。 据B公司称,这款边缘计算芯片是一款聚焦于边缘应用的深度学习推理人工智能芯片,可为 8位整数运算提供1TOPS算力,在Winograd 卷积加速下,支持高达2TOPS@INT8,特殊设计的 TPU 调度引擎能有效地为所有的张量处理器核心提供极高的带宽数据流。芯片内含2MB内存, 可以为性能优化和数据重用提供最佳的编程灵活性。而围绕边缘计算芯片,B公司也一次性推出了多款用于边缘计算的 AI 终端,其中包括算丰边缘计算开发板、人工智能算力棒、人工智能模块,以及一款 3D人脸识别智能终端。” 此外,B公司还设计了两款通过USB 界面、为各种边缘应用使用的AI模块和AI算力棒。两款产品均内含边缘计算芯片,通过USB接口,为传统产品增添 AI 功能,可应用于智慧工控机、机器人、工业计算机等产品上。 但需要提及的是,尽管四大主流AI芯片公司已经基本形成,且13家AI芯片初创公司中11家公司已经布局了安防领域,但总的来看,应用在安防领域的边缘计算芯片仍是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市场,玩家并不多。例如华为在2018年宣布推出Ascend系列的边缘侧芯片,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有Nano、Tiny、Lite、Mini等,Intel 收购的 Movidius 此前发布的神经计算加速棒也并未在市场上掀起太大风浪。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支柱的AI芯片,已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以基础层的数据与芯片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未来,相信边缘计算会在安防领域大放异彩,能够填补云计算目前的不足,并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实现更多能力,提升计算效率。I芯片或大放异彩
  • 《儒卓力(Rutronik)宣布将边缘AI芯片商Axelera AI纳入产品线——摘自《新电子》》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嘉璐
    • 发布时间:2025-08-04
    •   德国电子元器件分销巨头儒卓力(Rutronik)宣布与边缘AI推理领域欧洲先锋企业Axelera AI达成战略合作,后者将正式纳入儒卓力特许合作伙伴体系。这家荷兰公司凭借其创新的RISC-V架构与数字内存计算技术,开发出可替代传统GPU方案的Metis平台。   通过Metis AI处理单元(AIPU)和Voyager软件开发套件(SDK),Axelera AI成功开发出新一代视觉AI平台,其机器学习模型部署效率较传统云端或GPU架构实现三大突破: 速度提升:推理延迟降低90% 简易性:开发周期缩短80% 成本效益:总拥有成本(TCO)减少60%   儒卓力与Axelera AI正携手推动边缘AI技术革新,旨在摆脱对昂贵云端方案及复杂GPU配置的依赖。儒卓力将充分发挥Axelera AI三大核心技术优势:数字内存计算(D-IMC)架构自主RISC-V数据流技术极简集成开发套件(SDK) (技术亮点) Metis AI处理单元: 基于RISC-V指令集 采用数字内存计算(D-IMC)专利技术 配套Voyager SDK开发套件   Axelera AI全球渠道销售总监John Wilkins阐释道:"儒卓力与我们共同致力于实现边缘AI的三大目标:易获取性、高效能及降低对非欧技术平台的依赖。除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外,我们更看重儒卓力在嵌入式系统与AI领域的技术积淀——这为双方合作开发高性能边缘应用解决方案、协同制定技术路线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性能优势: 较云端方案降低90%延迟 功耗<7W(GPU方案的1/10) 视觉AI模型部署效率提升8倍 (应用场景) 零售:无人收银监控 工业:安全生产监测 交通:智能流量控制 "此次合作将推动边缘AI摆脱对昂贵云端与复杂GPU的依赖,"儒卓力将整合Axelera三大技术优势: D-IMC内存计算架构 专利RISC-V数据流技术 极简集成SDK (增值服务) 针对无自有AI团队的企业,儒卓力通过合作伙伴网络提供: 全流程项目支持 开发风险评估 欧盟技术合规咨询   Axelera AI全球渠道销售总监John Wilkins表示:"儒卓力在嵌入式与AI领域的技术积淀,将助力我们共同推进边缘应用创新。"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此前已获得欧洲创新理事会基金投资,彰显欧盟对本土AI技术的战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