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铜韧带的温度诱导表面重建及界面结构演化。》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1-28
  • 纳米孔金属韧带表面的微观形态学和原子排列在维持结构稳定性、调节反应界面、赋予功能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的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对纳米孔铜的温度诱导表面重建和界面结构演化提供了有益的科学认识。结果表明,随着脱合金温度的增加,NPC的韧带表面微观形态学从光滑到不规则,到均匀压缩的半球形,最终分散成单晶纳米颗粒,其界面结构从相干性到半相干性和非相干性都有明显的变化。它可以指导我们通过对均匀原子的表面自我修饰,而不是外来的异质原子的入侵,将多功能性和增强的反应活性转化为多孔材料,而不是对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影响,如因中毒而缩短手术寿命等。

    ——文章发布于2018年1月11日

相关报告
  • 《金富韧带纳米结构的合金金属玻璃带表面增强的拉曼散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8-15
    • 摘要研究了基于金属玻璃色带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应用,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金-富相互连通韧带衬底的新方法。具体地研究了三种底物,金膜,金属玻璃带,以及基于铝的金属玻璃色带。该处理的表面显示出具有突出微岛的韧带纳米结构。基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反射和散射测量,这种基于交易的金属玻璃提供了一个大的表面积,多重反射,以及许多精细的空隙,以产生热点来增强。在以其为基础的金属玻璃的微岛区域内,分析物的SERS信号为p - aminothiophenol,其大小约为Au薄膜的2倍量级。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制造廉价和高的SERS增强衬底。 ——文章发布于2017年8月08日
  • 《氧促进表面合成石墨烯纳米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6
    • 苏州大学迟力峰教授课题组和魁北克大学国家科学研究院Rosei教授合作,通过边界聚合在Cu(111)表面合成了摇椅型石墨烯纳米带,并且基于氧元素对C–H键活化的作用,引入氧气使反应温度降低180°C。 作为合成具有原子级分辨的一维和二维聚合物的有效方法,表面原位合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石墨烯纳米带(GNR)作为一种衍生于石墨烯的准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其可调控的电子性质以及在半导体器件中的潜在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2007-2009年期间,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方法被应用于GNR的合成。然而,由于不能有效控制纳米带的宽度以及边界结构,其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2010年,Roman Fasel课题组才报导了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在Au(111)表面合成了具有原子级分辨结构的摇椅型石墨烯纳米带(AGNR)。该方法的主要机理包括热激发脱卤反应,表面辅助聚合反应以及最终的脱氢环化反应。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被进一步应用于不同GNR的合成,包括不同宽度的摇椅型GNR、锯齿形GNR、GNR异质结、手性GNR以及化学掺杂的GNR。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少数文章报导了石墨烯纳米带在Cu(111)表面的合成。但是,同样的前驱体分子,在Cu(111)和Au(111)表面却生成了不同形态的纳米带,这就意味着单晶表面对于这个反应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表面限域的合成中引入不同的原子还没有被广泛研究。有文献报导,外界引入的碘原子可以插层进入二维聚合物和Ag(111)表面之间,从而隔断了金属基底对表面材料的耦合作用。此外,氢原子和硫化氢的引入也会对表面乌尔曼耦合反应产生重要影响。作者曾报导了氧原子可以诱导金属有机配位结构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化。但是,引入不同的原子相在合成GNR的研究尚未开展。 在本工作中,迟力峰团队研究了氧元素对合成石墨烯纳米带的影响。首先,基于同样的有机前驱体Br-(ph)3-Br在Au(111)表面成功通过边界聚合得到3P系列AGNR的经验,证明了这种前驱体在Cu(111)表面通过热激发同样可以合成AGNR。不同于Au(111)表面的结果,副产物溴原子被证明可以插层进入纳米带和Cu(111)表面之间。通过乌尔曼耦合形成3-AGNR后,适量的氧气通过真空微漏阀被引入到Cu(111)表面,氧气会迅速分解以氧原子化学吸附或者铜的氧化态形式存在于Cu(111)表面。当加热样品到453 K时,生成3P系列的AGNR,比无氧时的合成温度(633 K)降低了180°C。在这个反应中,氧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了3-AGNR边界的C–H键,进而促进了边界脱氢环化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