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泛素化修饰调控免疫炎症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8
  • 2023年2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暨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曹雪涛院士团队在Cell Reports《细胞报道》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NF138 inhibits late inflammatory gene transcription through degradation of SMARCC1 of the SWI/SNF complex”(E3泛素连接酶RNF138通过降解SWI/SNF复合体核心组分SMARCC1抑制晚期炎症因子产生)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RNF138作为炎症反应的早期应答分子,通过K48多聚泛素化修饰并降解SWI/SNF复合体的核心组分SMARCC1来抑制天然免疫应答晚期炎症因子产生进而有效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该机制也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

    该团队通过对小鼠103个含RING结构域的E3泛素连接酶在LPS(lipopolysaccharide)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筛选,发现RNF138通过SWI/SNF (switching or sucrose non-fermentable)复合体抑制晚期炎症因子的产生。RNF138缺失小鼠经大肠杆菌感染或LPS体内注射后会产生更多的晚期炎症因子,小鼠生存率明显降低,证实RNF138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静息状态下,RNF138通过介导对SMARCC1上第643位赖氨酸的K48多聚泛素化修饰促进其经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进而抑制SWI/SNF复合体的功能活性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而在多种诱因导致NF-?B (nuclear factor ?B)信号通路激活时,早期应答分子RNF138发生自身泛素化降解,其表达量迅速降低,从而解除了对SWI/SNF复合体的抑制作用,促进晚期炎症因子的产生,进而调控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时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RNF138表达水平降低,同时SMARCC1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该分子机制也可能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本研究揭示了炎症反应、染色质重塑和蛋白质泛素化修饰三者之间的关联和调控作用,拓展了对炎症反应调控的认识,为炎症的启动、发展和消退提供了新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有效防治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认识。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81788101)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21-I2M-1-017)等项目的支持。基础医学研究所姜明红教授和曹雪涛院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基础所博士后刘玮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3)00108-0

  • 原文来源:https://www.pumc.edu.cn/cxgc/zxjz/d6c48ecf02794cd6bd8068728f6bb6be.htm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发现水稻黄单胞菌效应子调控作物免疫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7-09
    •   黄单胞菌是一类能够侵染水稻、小麦、番茄以及十字花科等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病原细菌。水稻黄单胞菌侵染水稻造成的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病原细菌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许多效应子进入植物细胞内,操控植物细胞内的免疫信号传导以及其他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如干扰植物蛋白功能、操纵植物激素改变等),来帮助病原微生物致病。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子包括两大类:转录激活子样(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TAL)和非转录激活子样(non-TAL)效应子。TAL效应子通过自身的重复序列直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启动子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然而对non-TAL效应子致病机理的了解却十分匮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课题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16个non-TAL效应子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离了在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效应子XopK。研究发现XopK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通过直接泛素化修饰水稻重要免疫受体激酶OsSERK2并介导其降解,抑制植物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病菌致病性。该研究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non-TAL效应子XopK的生化活性,阐明了其操控植物免疫的机理和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该成果于6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该研究的水稻材料和田间接种试验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团队合作。张杰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秦君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周晓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杰和陈学伟为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 《研究发现丙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06
    • 5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课题组的研究论文:Hepatitis C virus NS4B induces the degradation of TRIF to inhibit TLR3-mediated interferon signaling pathway。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够通过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来建立持续性感染,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样受体)和TLR3(Toll 样受体3)识别,HCV阻断RLR信号通路已有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于STING来逃逸RLR信号通路。但是HCV对TLR3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较少。TLR3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家族成员之一,可以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双链RNA,并通过接头蛋白TRIF来激活下游干扰素信号通路,诱发宿主天然免疫反应。HCV是否调控TLR3信号通路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是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HCV感染能够激活肝细胞中TLR3介导的干扰素信号通路,但是病毒编码的NS4B蛋白可以通过促进TRIF蛋白的降解来抑制TLR3介导的干扰素反应。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caspase8是NS4B促进TRIF蛋白降解的关键分子。HCV感染或者NS4B蛋白的单独表达均可激活caspase8并导致TRIF蛋白降解。caspase8的敲除可以显着抑制HCV感染中TRIF蛋白的降解,并且增强TLR3介导的干扰素反应。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HC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新机制,为深入研究HCV建立持续性感染的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上海巴斯德所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梁轶莎与曹学智在研究员钟劲的指导下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等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