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崛起 毁于房价与互联网?》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7-23
  • 7月7日,中芯国际迎来科创板申购。

    自5月初中芯国际冲刺A股的消息传出后,中芯国际港股股价持续拉升,5月以来涨超170%,其港股市值也由此突破2000亿港元。根据彭博汇总数据来看,中芯国际此次募资高达532.03亿元,在A股IPO历史上能排名前五,仅次于建设银行2007年的580亿融资。

    资本也一片欢呼雀跃,一位参与此次发行的买方人士向记者透露,“压根不愁卖”。

    芯片概念股上涨的速度,带给投资方、企业及创始人不断的惊喜,但在关注中芯国际攀升的股价及市值数字之余,另一组数据则显得不那么“友好”。2018年,中芯国际的员工流失率在22%,其中上海、北京工厂的员工流失率分别高达52.2%和25.7%,从年龄层次看,流失率最高的是30岁以下员工,占比79.3%。

    而看台积电,台积电的离职率继2015年创下5%的历史新低后,2016年进一步降至 4.1%,再度刷新了新低纪录。

    年轻员工们离职的理由也很现实: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

    房价“赶人”,互联网“拉人”

    中芯国际人员流失率高是国内芯片制造产业的一个缩影。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21年前后,芯片全行业存在26.1万人的需求缺口。而2018年芯片行业主动离职率为14.3%,其中芯片制造的主动离职率最高,达17.1%,最低的是芯片设计,但主动离职率也将近10%。

    当国人都在为我们要举全国之力而内心澎湃、满心期待,为什么投身其中的人反而想着往外走呢?

    2017年《国际货币评论》刊登了一篇名为《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研究,研究表示房价对劳动力流动确实存在“倒U型”影响。一般认为,房价高会先挤出低端劳动力,事实不是如此....高技能劳动力的“倒U型”拐点更小,说明定居意愿和能力能强的高技能劳动力对高房价更敏感。

    文章还提及,倒U型驱动主要作用于大城市,部分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拐点,对劳动力流入形成阻力。

    事实也确如研究一般。在知乎有疑似中芯国际的员工匿名吐槽,fab的几部分都在国内一线城市,公司的薪酬已经很难应对城市的高房价压力。放大到整个人才市场的层面,高昂的房价也正在导致人才流失。

    据一位自称是穷博士的知乎网友所述,他跟搞IT的朋友聊天,聊到了芯片,朋友告诉他,之前有某个康奈尔博士毕业的硬件工程师打算回国找工作,结果对方只给五千块钱人民币一个月。

    当然,这件事是发生在中兴被美国制裁之前,现在必然有所改观,但很多人仍表示,“真的不敢回去,因为买不起房子”。

    相比北京、上海等地,二线城市的生活压力要小很多。一个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毕业后从事DFT工程师,主要负责芯片设计到投入市场之间的一整套测试流程,年仅26岁的他已经决定要买房安家。华为的待遇令人歆羡,但国内大部分芯片企业都远不及华为。

    芯片人员的流失不仅是对外,而是对内,对内转移到互联网、IT甚至是金融领域,这几乎成了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的一个热衷选择。

    芯片行业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汤,第三名要完蛋”,说的就是芯片业技术与资金都只留存在头部企业的残酷状态。而且模拟设计的芯片工程师,至少要在行业上磨练三年才算得上“上手”。比起考验耐心、投入却不一定有回报的芯片,软件行业的高薪和机遇对很多毕业生具有十足的诱惑力。

    就读于上海某高校微电子专业的林刚,毕业后应聘的职位原本是芯片工程师,却被软件部门看中,劝他留下来做安卓软件开发。如今,他已经做了6年的软件工程师,对当初的选择并没有后悔。

    弃芯片转硬件,是许多学生迫于就业、行情等压力无奈的选择,即使在美国也不例外。

    企业不能高薪养才?

    2018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低温发动机副主任张小平离职一事,引起了巨大风波,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航天601所的公文,公文大概意思就是,他离职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

    同样富有戏剧性的是,张小平在研究所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

    为什么用人单位不愿意花更多的钱留住技术型人才呢?这也是我国整个芯片产业的疑问。

    从企业本身看,芯片相关企业虽然股价节节攀升,可盈利状况完全不能与之匹配。比如中芯国际,2017到2019年,中芯国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3.9亿元、230.17亿元、220.18亿元,2017、2018两年同比实现1.9%、7.61%的增长,而2019年中芯国际陷入负增长,营收同比下降4.34%。

    利润不稳定是其次,其中主要的利润还来自政府补助。2017-2019年,中芯国际享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0.24亿元、11.07亿元、20.39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82.23%、148.09%、113.69%。

    紫光集团和中芯国际也极为相似,数据显示,2017年度、2018 年度和2019年度,紫光集团获得政府补助收入分别为26.16亿元、25.07亿元和40.0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64.04%、248.12%和136.42%。

    一般来讲,员工待遇大多和公司的盈利状况挂钩,而很多芯片相关公司不仅背负债务、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还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研发投入。所以,相比互联网公司对待技术型人才的财大气粗,芯片公司其实是力不从心,尤其是半导体代工厂,机器比人员更重要,与其花钱在人身上,不如用来买设备。

    我国芯片相关企业之所以利润率低,主要靠政府补贴支撑,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技术差距。

    台积电今年开始量产5纳米产品,这是业内最高水平,在7纳米和10纳米工艺领域,还有英特尔和三星电子这两个头部企业,紧随其后的就是14/16纳米制程,中芯国际是其中的主力玩家之一。因此,在芯片代工市场,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几乎抢占了主要的销售额,中芯国际市占率仅为4.4%。

    这像一个恶性循环,技术差距致使国内芯片公司市场份额较小、盈利能力低下,而人力成本又和销售收入预期直接挂钩,这也决定了员工的薪资待遇远不及其它国家。

    互联网成了“拦路虎”?

    前两年,国内兴起过一阵自研芯片的热潮,带头的是手机厂商。

    2017年2月,小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发布松果电子首款手机SoC芯片“澎湃S1”,雷军慷慨激昂地说,“小米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

    由于小米宣布自研芯片,OPPO也投资了半导体公司并成立一家从事通信技术和芯片设计的企业。2019年,OPPO在欧盟知识产权局申请商标“OPPO M1”,注册类别为手机芯片及多核处理器芯片。而且这段时间前后,阿里宣布全资收购号称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接连不断的入局者,一度引起了全民热议和推崇,很多人也认为互联网公司的加入将会给我国芯片产业的研究和制造带来新的想象力。但可惜的是并没有。

    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或投资机构本质上是逐利的,他们敢把大把大把的钱烧进共享经济、O2O、直播等消费级风口,却对芯片企业“避之不及”。因为他们深知芯片产业的投资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

    另一方面,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互联网或手机厂商进入芯片领域只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小米澎湃S2“难产”,OPPO不可能短时间内拿出成果,即使是阿里,自收购中天微后,也鲜有新消息传出,可见互联网搞技术研发仍需要渡过很多难关。

    互联网非但不是芯片产业的拯救者,反而成了争抢人才的竞争者。

    在知乎上,一位毕业后去了中芯的网友透露,他们有一个闲聊群,群里12个人当初都在中芯,现在就一个老上海人还在中芯,其他人要么跳槽,要么转行。而毕业后直接转行的林刚也表示,他所在的研发小组,有两个毕业生和他做了一样的选择,大学的同班同学也只有6到7成还坚持在芯片行业。

    互联网领域是从业者或毕业生转行的最佳方向,尤其是AI及AI应用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方向,在做好软件服务的同时,互联网公司正在向硬件深入,比如百度做无人车和智能家居,阿里有IoT战略,目前这种业务的计算都要用到大量的芯片。

    也就是说,即使不用硬件转软件,芯片行业的人才未来也可能在互联网公司内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对他们而言是除了高薪之外的又一诱惑。

    华为任正非在采访中曾提到,“我们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任正非看问题看得更根本,可事实是这些钱并没有砸到人身上,更遑论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呢?

相关报告
  • 《物联网芯片及其发展难题》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2-11
    • 从中兴事件,一直到中美贸易持续升温,我国芯片行业受制于人的问题已经被大多数人悉知。因此一波造芯热潮来了,但造芯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且对于中国来说,除了手机用的SOC和PC使用的 CPU 之外,还有很多芯片制造能力技不如人。比如存储颗粒也是其中之一,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追赶上。 在芯片领域除了刚才说的这些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新名词,叫做物联网芯片,这个名词之前并不存在,直到近些年Internet of things( IOT 物联网)火爆之后才有这这种说法。 什么是物联网芯片? 芯片我们知道有很多种,那么什么是物联网芯片呢?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物联网,简单点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他的核心依然是互联网,但在基础上衍生和拓展,不仅仅是基于人而是打通了物和物之间的连接通道。物联网也被普遍认为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将带动整个世界的变化。 物联网芯片其实最终还是芯片,只不过作用更加细分化,与传统芯片相比有一定区别,尤其是在商业化方面。因为传统的芯片智能用在特定的需要有计算处理的地方,而物联网芯片更加灵活,主要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比如门窗、家电、甚至衣服鞋帽等等,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也更注重应用场景的针对性。 当然了,本质上它还是 集成电路 ,只不过更有指向性,需要应用到特定的环境当中,对于企业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为物联网芯片的用户需要的更多是一套解决方案,往往不仅仅是单一的芯片产品。 物联网芯片面临的两大难题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大约60亿个左右,预计2020年将增长到270亿个,这还是比较保守的预计数字。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万亿,至IJ2020年,仅仅中国的物联网整体规模就会达到1.8万亿,而其中最重要的物联网芯片,将会在2025年之前一致保持高增长和高产业价值。 但是要想站稳物联网芯片的脚跟可不容易,面临这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1、针对性 无论是PC处理器还是手机SOC,对于大公司来说,一款产品或者一系列产品一旦打造完成,通常可以大量出货。比如 高通 公司的骁龙660处理器出货量是几千万片或者上亿片。 华为 麒麟处理器虽然只供给自己家的产品,但手机销量也是以百万台计数的,这就意味着这些SOC的出货量都是百万级起步。而物联网是万物互联,意味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产品提出很多种解决方案。这就面临这严重的细分化问题,虽然有些芯片的需求量很大,但总体来说种类散乱,虽然整体规模很大,但摊下来单一产品或者系列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并不大。 一次就要求企业需要能够控制成本,及时的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芯片来解决问题,否则通用型芯片虽然也可以解决问题,但功耗、性能等等很难匹配,并不是长久之计。当企业需求芯片只是几万、几十万片的时候,厂商如何满足他们,并保证自己盈利?现在看的确是个难题。 2、安全 物联网时代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是安全,安全其实不仅仅是物联网芯片造成的,而是整个物联网时代是万物互联网,终端越多、链接通路越多,就越容易遭到攻击,尤其是廉价的设备接入其中,很难保证物联网是安全的。 因此物联网芯片就有了更多要求,至少要保证安全。今年年初的熔断和幽灵两大漏洞让 英特尔 、 AMD 在内的半导体公司歹单精竭虑,至今舆论和恐慌还没有完全消退。物联网芯片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刚才提到的,针对用户推出的产品种类更多、但单一产品总出货量降低,这就意味着产品后续可能得不到厂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给了恶意者可乘之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 5G 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现如今4G网络已经带来了几十兆甚至上百找兆的贷款速度,高清晰视频在移动过程中都可以完美体验。也正是因为4G网络的普及,才开启了物联网时代。 到了5G时代,速度从量变的积累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产生质的变化。原本4G时代,主要是人到终端、互联网到人的通路,而5G网络面对这些游刃有余,还可以物物互联,这就给了物联网以更大的施展空间,物联网芯片也是如此,需要更小的功耗、适应更高速度,保证对应的处理能力。 因此5G的发展将会极大刺激物联网芯片的发展速度,甚至直接影响出货量,预计2020年全球开始逐步向5G网络过渡,而这一时间段也是芯片企业需要关注的关键节点。 虽然国内物联网芯片的发展速度很快,在汽车、手机、智能硬件、家居家电等领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主要供应商和技术还是靠国外公司,而到2020年时间已经不多了。
  • 《国产芯片崛起,展锐5G芯片即将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5
    • 2月21日,据外媒路透社称,紫光展锐即将在MWC巴塞展上推出其首颗5G芯片,将采用12纳米,支持2G/3G/4G/5G多模,且已与多家终端厂商有了合作意向,将支持全球第一波5G智能终端的上市。 在此前国内媒体的采访中,紫光展锐也曾透露过:展锐将在2019年推出两款5G芯片,第一款5G芯片将采用12纳米,可支持Sub-6GHz频段以及SA和NSA。今年1月,展锐的5G回片也已曝光,由此看来,展锐在5G的推动上全面提速,似有抢占先进,冲击第一梯队的决心和举措。 随着5G商用时间的逼近,无论是全球的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还是芯片厂商,都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而本届MWC 2019无疑将成为一个硝烟弥漫的5G“战场”。与以往2G、3G时代不同,在5G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厂商不仅取得了和全球厂商共同竞争的资格,甚至还将影响到全球的5G格局。紫光展锐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全球公开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芯片厂商,其未来在全球5G格局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管是从公司实力,还是技术研发实力来看,展锐的表现都值得期待也是潜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