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IC制造“卡脖子”难题 光刻机设备需持续性投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8-09
  •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核心基石,集成电路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是发展集成电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涉及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的整体提升。而光刻机就是集成电路这个基础性产业中最具关键性的基础装备之一。要想解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的“掐脖子”问题,推动光刻机的国产化势在必行。

    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均围绕光刻工艺展开

    集成电路行业中有“一代器件、一代工艺、一代设备与材料”之说,其意指在整个行业进入纳米时代以后,微纳制造技术更多地依靠引入新材料和提升微观加工设备的加工能力来实现技术突破,制造工艺与设备材料更加深度地契合在一起,许多制造工艺往往需要围绕关键设备材料展开。光刻机就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精密程度最复杂、难度最高、价格最昂贵的设备。

    有光刻机专家告诉记者:“在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当中,一款芯片往往需要经过几十道光刻工艺,每次都需要使用光刻机把电路的设计图形做到硅片上去。所以,人们经常说的某某纳米的工艺节点,往往就是由光刻机及其相关工艺所决定的,或者说它是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光刻机的分辨率可以做到多少,集成电路的工艺节点就做到多少。”

    正因为光刻机如此重要,制造企业每年在进行资本投入时,大约会有30%—40%投入到光刻机之上。光刻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1960年代的接触式光刻机、接近式光刻机,1970年代的投影式光刻机,1980年代的步进式光刻机、步进式扫描光刻机,再到浸没式光刻机,以及当前刚刚出现在市场上的极紫外(EUV)光刻机,设备性能不断提高。

    目前集成电路生产线上主流光刻机产品:用于集成电路关键层光刻工艺,28nm以上节点采用的是193nm波长干式光刻机,28nm—10nm节点采用193nm波长浸没式光刻机,至于支撑10nm集成电路制造,业界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极紫外光刻机,下一代产品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目前正在研发当中,预计未来2—3年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其可以支持5nm、3nm及以下的工艺制造。非关键层使用的是248nm波长DUV光刻机和I-Line光刻机(365nm波长)。

    半导体专家莫大康告诉记者,10nm节点及以下工艺制造目前较为普遍地采用“193nm波长浸没式光刻机+多重曝光(Multiple Patterning,MP)技术”,能实现10nm和7nm工艺生产。然而采用多重曝光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光刻加掩膜的成本上升,而且影响良率,多一次工艺步骤就是多一次降低良率;二是工艺的循环周期延长,多重曝光不但增加曝光次数,而且增加刻蚀和CMP工艺次数。采用EUV光刻机则不需要多重曝光,一次就能曝出想要的精细图形,在产品生产周期、OPC的复杂程度、工艺控制、良率等方面的优势明显。目前市场上已有多款EUV机型开始出货。三星、台积电均已表示将会在7nm工艺中采用EUV光刻机。

    国际光刻机高度垄断 我国布局艰难

    虽然光刻机在集成电路生产中如此重要,但是光刻机产业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全球只有3—4家厂商可以生产制造,它们分别是荷兰的阿斯麦(ASML)、日本的尼康(Nikon)、佳能(Canon)和中国的上海微电子(SMEE)。其中ASML处于优势地位,一家独占7成以上市场,比如193nm浸没式光刻机,ASML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248nm DUV光刻机,ASML占比超过50%;EUV光刻机更是只有ASML一家独占;I-Line光刻机市场则基本是ASML、佳能、尼康三家均分。

    资料显示,中国光刻机的研制起步并不晚。从1970年代开始就先后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中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电科45所投入研制。当1978年世界第一台量产型g线分步投影光刻机在美国问世后,45所就投入了分步投影光刻机的研制工作,1985年研制出我国同类型第一台g线1.5μm分步投影光刻机,在1994年推出分辨率达0.8μm的分步投影光刻机,2000年推出分辨率达0.5μm实用分步投影光刻机。2002年,国家在上海组建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承担“十五”光刻机攻关项目,中电科45所将从事分步投影光刻机研发任务的团队整体迁至上海,参与其中。目前,上海微电子是国内技术最领先的光刻机研制生产单位。

    从研制进展来看,目前我国“90nm光刻机样机研制”任务通过了02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现场测试。28nm工艺节点的193nm波长浸没式光刻机正在研发当中。尽管这些年取得了部分成绩,然而我国在光刻机技术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需解决“缺人缺钱缺积累”的困境

    超高精密度的要求,是造成光刻机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行业内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用光刻机在硅片上刻电路,犹如两架波音747客机在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飞行的同时,在一颗小米粒上刻字!这正是高端光刻机工作台、掩模台高速同步运动时所达到的纳米级同步精度。要制造出如此高精度的芯片,对光刻机本身的各项精度要求就更高了。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专家告诉记者,研制光刻机的难点还有很多。总结起来可以用“缺人缺钱缺积累”来形容。首先,光刻机研制的投资强度很高。当初英特尔、台积电、三星为了推进ASML加快研制EUV光刻机,以38亿欧元的代价取得其23%的股权,并另外出资13.8亿欧元支持ASML未来五年的EUV技术研发。历年来,我国虽然重视光刻机的研制,可02专项对光刻机的投入力度,与国际厂商相比,就少得太多了。其次,国内支撑光刻机开发的配套基础工业体系存在大量空白,这也限制了光刻机的开发。最后,投身光刻机研制的人才基数很小,培养难度大,培养周期长,同时光刻机出成果的周期长,人员待遇差,也造成了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国产光刻机的落后状态。

    此外,莫大康表示,光刻机的开发还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要想形成相应的光刻工艺,还要掩模厂开发出与之相配套的掩模、材料厂的光刻胶材料、制造厂结合设备材料进行工艺的开发等。这充分显示了光刻机及相关工艺的精密性与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大了工作的挑战性。

    虽然我国的光刻机发展面临问题很多,但是随着国内移动电子、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等终端应用市场的高速发展,也为国产设备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谈到如何突破产业链短板的时候,专家指出:“我国在推进光刻机研制过程中,应当坚持高端积极研发,中低端尽快实现产品化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整个研发团队、人才积累、工程经验积累,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还应当引起国家对光刻机的重视,继续加大对光刻机的投入,改善研发条件,吸引人才,在投入的同时应当注意投入的持续性,避免出现脉冲式投入的弊端。

    中国电科首席专家柳滨也指出:“与下游芯片制造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十分重要,这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长期存在且还未最终解决的关键环节。”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由于设备业自身的产业现状,设备制造单位不可能与世界上已经成熟的设备供应商具备相同的实力。所以设备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研发经费投入、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以及与下游芯片制造商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相关报告
  • 《清华团队EUV光源新突破,有望解决国产光刻机难题》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02
    • 比起理论科学上的突破,产业链的发展更为重要。 无法制造逻辑、存储等高端芯片,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痛点。这背后,EUV光刻机的缺失,是中国芯片制造无法进一步升级的掣肘。 近日,一只来自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发表了一篇有关EUV光源的研究成果,而EUV光源正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 这项发现也给中国自研光刻机带来了技术上支持。 稳态微聚束,EUV光源的全新方案 EUV到底是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EUV是紫外线中波段处于(10nm~100nm)的短波紫外线,而光刻机工艺中通常定义在10~15nm紫外线。 EUV光刻机可以用波长只有头发直径一万分之一的极紫外光,在晶圆上“雕刻”出电路,最后造出包含上百亿个晶体管的芯片。波长越短,光刻的刀也越锋利,但与此同时对精度的要求也更高。 据清华大学官网发布的消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组成的合作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刊发了题为《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里,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稳态微聚束”(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SSMB),并进行了原理验证实验。 实验中,研究团队利用波长1064nm的激光,操控位于储存环内的电子束,电子束在绕环一整圈(周长48米)后形成了精细的微结构,即“稳态微聚束”。 通过探测辐射,研究团队验证了微聚束的形成,随后又验证了SSMB的工作机理。该粒子可以获得光刻机所需要的极紫外(EUV)波段,这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因此,《Nature》评阅人对这项实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展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这必将引起粒子加速器和同步辐射领域的兴趣。 EUV光刻机,中国造芯绕不过的坎 正如前文所说,光刻机承担着芯片制造中最为复杂和关键的制作工艺步骤,是高端芯片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中7nm以下的先进制程必须用到EUV光刻机。如果没有EUV光刻机,国产芯片制程只能止步7nm。 以中芯国际为例,目前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芯片已经实现量产,12nm工艺也已相对成熟。但受限于没有EUV光刻机,7nm工艺始终无法开展生产。 想要有所突破,必须购得最高规格的EUV光刻机。而荷兰ASML公司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厂商。 就是这么一台设备,需要10万个零配件,其中光源的设计和专利都是美国独有,光刻机光源部分20%的核心部件全世界也只有美国能够生产。一台光刻机价值高达7亿人民币,年产量只有几十台,且有限供应给三星、台积电等大客户。 国内芯片厂商想购买一台,太难。 目前,中国本土的光刻机制造商上海微电子已经成功研制出了22nm级别的光刻机,但22nm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高端芯片生产要求。 解决光刻难题,完善产业更为重要 作为国内科研的中坚力量,清华大学也肩负着攻克“卡脖子”的重担。这一次在理论科学上的突破,给国内光刻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但从理论走向实物,依然要走漫长的道路,只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才能获得真正成功。 早前,中国科学院就曾宣布开展“率先行动”计划,集中全院力量聚焦国家最关注的重大领域攻关,这其中就包括了光刻机。除中国科学院外,华为等厂商也加速研发突破光刻机等技术,仅华为就计划在2年内投入80亿美元,要在光刻机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但以国内目前薄弱的基础,短期内攻克EUV设备并不现实,毕竟EUV光刻机是整套光刻体系中最困难的一块。中国要推进完整的光刻工业体系的发展,只能采取从低到高的策略,比如193nm深紫外ArF干式光刻机、浸没式光刻机,以及周边设备材料等。 在克服EUV光源等因素的影响以外,电能巨大消耗、挑选合适的光刻胶、高昂的资金成本都是EUV光刻机需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相比于EUV光刻机,国内厂商更应该在DUV光刻机站住脚跟,从周边设备与材料切入,逐步解决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把产业做扎实,最终才能完成光刻机的发展。
  • 《这种“卡脖子”材料,中国自己也能造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8
    •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华科创智18000平方米的TP生产基地一片繁忙,我国自主研发的纳米银透明导电膜自此起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意味着,我国解决了柔性触控材料技术难题和国产化问题,成为继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ITO最佳替代材料纳米银自主生产技术的国家,全面提升了我国透明电极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有效保障我国新材料高端制造的安全。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开启了全新时代,传统触摸屏所用的ITO材料因其自身脆性,难以适应未来智能科技众多领域的要求,比如智能折叠屏、智能手机、智能家电、车载电子、柔性发光等,都需要具备导电性、透光率、耐曲挠性的新材料支撑,纳米银就在这样的机遇中被市场关注到。   纳米银,即利用前沿纳米技术将银纳米化,其导电性、透光率、耐曲挠性及成本方面均优于同类导电材料,被视为是解决触控模组的可折叠性的关键战略材料。事实上,这项技术并非是一项横空出世、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伪科技”。自2004年,美国Cambrios率先开展纳米银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以来,纳米银技术就得到了触摸屏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甚至2012-2015年间在触控笔电等领域已经成功商业化,其性能优势明显,被公认为是替代传统ITO的最佳材料,成为了下一波争夺的热点。   但我国对纳米银技术研究起步晚、发展滞后,产业化何从谈起?柔性OLED产业升级在即,对此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研究至关重要,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支持下,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的华科创智于2014年正式成立,对国际知名功能材料和物理专家温维佳教授带领团队研究了十余年纳米银材料进行全产业链开发。     关键技术的突破并非易事,需要数年磨一剑。经过实验室里多年的持续攻关、数以万计次实验,华科创智自研的纳米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重大成果,将纳米银线直径标准从20纳米,提升到了全球领先的8纳米,其生产银纳米线柔性透明导电膜在导电性、透光性、弯曲性、稳定性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还创新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洗纯化技术,实现了纳米银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开发。 时至今日,华科创智持续性对纳米银技术更新迭代,加之对纳米线墨水到导电膜到触控的垂直整合,华科创智现已打通从原材料到智能终端的整个链条。那对于整个大尺寸触控及柔性触控领域、商显行业及所有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未来, 超大尺寸触控、柔性触控、折叠屏等 智慧升级成本更低! 大规模的智慧屏显未来将更快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折叠屏手机为例,折叠屏手机价格居高不下主要是贵在显示和触控两层柔性材料上。在触控材料上,现有手机的触控屏所使用的传统ITO材料成本在10-20美元之间,而折叠屏触控材料目前的成本在100美元左右,仅触控部分已是现有手机成本的5倍以上。随着华科创智柔性触控材料的产能增大和良率的提高,折叠屏材料成本将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