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的通知》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9-04-29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团委、妇联、市场监督管理局(厅、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在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人员队伍中营造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良好氛围,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共同定期举办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以下简称本届大比武活动)。现就第二届大比武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统一监测与评估为目标,以全面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根本,以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文化素质水平为宗旨,本着科学、务实、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大比武活动,努力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厚植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为民情怀和事业情怀,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了解监测,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组织机构   本届大比武活动由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具体承办,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协办,由主办单位共同成立大比武活动组委会及办公室,同时组建专家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组委会人员名单参见附件1)。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负责大比武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审定大比武活动的各项技术工作;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大比武活动全过程的公正性进行监督。   三、内容和形式   本届大比武活动分为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比武(以下简称综合比武)和辐射监测专项比武(以下简称专项比武)。综合比武内容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大气、温室气体、声、固体废物、土壤、生态(含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专项比武内容包括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技术。重点考核参赛人员的理论知识、仪器分析、质控技术、评价技术和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比武、专项比武技术方案参见附件2、附件3)。   四、实施安排   本届大比武活动分为省级(全军)赛和全国决赛两个阶段。   省级赛由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本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团委、妇联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厅、委)组织实施,全军赛由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组织实施。   省级(全军)赛以监测(检测)机构为单位,鼓励生态环境部门、其他部门以及社会各级各类监测(检测)机构积极报名。凡是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近三年经营管理活动中无违法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从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一年以上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级各类监测(检测)机构均可参赛;代表监测(检测)机构参赛的人员,应当在本机构工作满一年以上,且近三年无违规、违纪和违法不良记录,并由所在单位出具其证明材料。各地区(或全军系统)可在上述条件基础上,以整体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为原则,结合本地区(或本系统)实际情况,自行补充参赛机构和人员的资格要求。   2019年8月底前,各地区(或全军系统)应完成省级(全军)赛和全国决赛代表队组队,并将代表队成员名单报至本届大比武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决赛选手登记表参见附件4、决赛代表队人员登记汇总表参见附件5)。   全国决赛由主办单位组织,由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组队参赛。各代表队包括1名领队、5名综合比武选手,4名专项比武选手,选手原则上由省级(全军)赛优胜选手组成。   全国决赛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竞赛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集中进行,现场操作竞赛以分组形式集中进行,所需的监测分析仪器、设备由各参赛代表队自行携带和管理。   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竞赛按照4∶6的分值比重计算个人总成绩,根据参加全国决赛选手的个人成绩总和,分别计算综合比武和专项比武的团体总成绩。   2019年10月21日~23日,全国决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赛程为2天半。   10月21日报到下午:理论知识考试(集中进行);   10月22日上午:开幕式,现场操作竞赛(分组进行);   下午:现场操作竞赛(分组进行);   10月23日上午:现场操作竞赛(分组进行);   下午:现场操作竞赛(分组进行)。   五、奖励办法   (一)奖项设置   本届大比武活动设个人奖项、团体奖项和组织奖项。   个人奖项分为综合比武奖和专项比武奖,根据参赛人员个人成绩确定。其中,综合比武设立个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专项比武设立个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   团体奖项分为综合比武奖和专项比武奖,分别根据综合比武和专项比武参赛代表队个人成绩总和确定。其中,综合比武设立团体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专项比武设立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组织奖项根据大比武活动的组织和成效,对组织有力、成效显著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或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进行奖励,共设立优秀组织奖10名;对组织保障有力、贡献突出的承办、协办单位,给予特别贡献奖。   (二)奖励办法   1.对获得综合比武个人总分前10名以及专项比武前3名的选手,给予本届大比武活动一等奖;对获得综合比武个人总分11~30名以及专项比武总分4~10名的选手,给予本届大比武活动二等奖;对获得综合比武个人总分31~60名以及专项比武总分11~20名的选手,给予本届大比武活动三等奖。出现个人成绩相同时,并列获得相应等次奖项,一等奖第一名成绩相同时,现场操作竞赛成绩高者为第一名。   2.对获得综合比武团体总分1~3名、专项比武总分第1名的代表队,给予本届大比武活动团体一等奖;对获得综合比武团体总分4~10名、专项比武总分2~4名的代表队,给予本届大比武活动团体二等奖;对获得综合比武团体总分11~20名、专项比武5~10名的代表队,给予本届大比武活动团体三等奖。出现团体成绩相同时,并列获得相应等次奖项。   3.根据大比武活动的组织和成效,对组织有力、成效显著的10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或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进行奖励;对2~3个组织保障有力、贡献突出的承办、协办单位,给予特别贡献奖。   4.获得综合比武和专项比武个人一、二、三等奖的选手,可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破格条件。   5.对获得综合比武个人一等奖第一名和专项比武个人一等奖第一名并符合推荐条件的选手,由选手所在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工会在次年度五一集中表彰时,向中华全国总工会按程序优先推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列入科学技术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合作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优秀产业技术紧缺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经审核批准后,次年赴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参加短期培训。对获得综合比武和专项比武一等奖的青年选手,符合申报条件的,优选6人,由选手所在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在次年度向共青团中央优先申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对获得综合比武一等奖和专项比武一等奖的女选手,优选5~10名,符合申报条件的,由选手所在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在次年度向全国妇联优先申报“巾帼建功标兵”。   6.对于获得大比武活动团体一等奖的参赛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由所在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在次年度向全国妇联优先申报“巾帼文明岗”;对于积极承办或参加大比武活动,为活动成功举办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撑的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由选手所在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在次年度向全国妇联优先申报“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六、其他要求   (一)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大比武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通过大比武活动省级(全军)赛,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掀起学习生态环境监测基础理论和钻研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新高潮,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条件地区可以逐级开展不同形式的比武选拔和技术竞赛活动。   (二)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要将本届大比武活动与日常监测工作、岗位培训和技术考核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大比武活动人员选拔和日常工作的关系,在不影响日常监测工作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参赛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关于大比武活动综合比武和专项比武有关问题、意见和建议,请分别发至咨询邮箱jcgls@cnemc.cn(综合比武)、zhuanxiangbiwu@rmtc.org.cn(专项比武);承办单位和专家将定期答复。   (四)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可参照本通知精神,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大比武活动方案和奖励办法。   附件:1.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组委会成员名单      2.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技术方案(综合比武)      3.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技术方案(专项比武)      4.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决赛选手登记表      5.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决赛代表队人员登记汇总表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全国妇联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19年4月22日   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发展中心、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19年4月24日印发.

相关报告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0-12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当前,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突出,制约了环境管理水平提高。为切实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构建责任体系,创新管理制度,强化监管能力,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切实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创新机制,健全法规。改革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机制,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多措并举,综合防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预防不当干预,规范监测行为,加强部门协作,推进信息公开,形成政策措施合力。   ——明确责任,强化监管。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排污单位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责任,加大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力度,严格问责,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二、坚决防范地方和部门不当干预   (四)明确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并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市(地、州、盟),环境保护部或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可公开约谈其政府负责人,责成当地政府查处和整改。被环境保护部约谈的市(地、州、盟),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提出处分建议,交由所在地党委和政府依纪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环境保护部、省级党委和政府。   各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各相关部门发现对弄虚作假行为包庇纵容、监管不力,以及有其他未依法履职行为的,依照规定向有关部门移送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违规线索,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   (五)强化防范和惩治。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办法,明确情形认定,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理规定,重点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限制、阻挠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执法,影响、干扰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和责任追究,以及给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下达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目标任务等问题。   (六)实行干预留痕和记录。明确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记录责任与义务,规范记录事项和方式,对党政领导干部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干预环境监测的批示、函文、口头意见或暗示等信息,做到全程留痕、依法提取、介质存储、归档备查。对不如实记录或隐瞒不报不当干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应予以通报批评和警告。   三、大力推进部门环境监测协作   (七)依法统一监测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环境保护部依法制定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规范,加快完善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标准规范,健全国家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建设覆盖我国陆地、海洋、岛礁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和排污单位要按照统一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开展监测活动,切实解决不同部门同类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的问题。   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发布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其他相关部门发布信息中涉及环境质量内容的,应与同级环境保护部门协商一致或采用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信息。   (八)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环境保护部门查实的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案件,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外,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予以拘留;对涉嫌犯罪的,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现场勘查笔录、涉案物品清单等证据材料,及时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在规定期限内书面通知环境保护部门是否立案。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环境保护部门与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对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情况通报、环境执法督察报告等信息资源实行共享。   四、严格规范排污单位监测行为   (九)落实自行监测数据质量主体责任。排污单位要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监测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制定监测方案,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监测报告,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并按规定公开相关监测信息。对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十)明确污染源自动监测要求。建立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原始数据全面直传上报制度。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安装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检定或校准,保证正常运行,并公开自动监测结果。自动监测数据要逐步实现全国联网。逐步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站房、排放口等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联网。取消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的有效性审核。重点排污单位自行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的手工比对,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监测数据完整有效。自动监测数据可作为环境行政处罚等监管执法的依据。   五、准确界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责任   (十一)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采样与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分别对原始监测数据、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对违法违规操作或直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二)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建立覆盖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传输、评价和综合分析报告编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专门用于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使用的标准物质应当是有证标准物质或具有溯源性的标准物质。   六、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十三)严肃查处监测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行为。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双随机”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或参与弄虚作假的,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有实施或参与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环境监测机构在提供环境服务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法处罚外,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者省级政府授权的行政机关依法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时,可以要求环境监测机构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十四)严厉打击排污单位弄虚作假行为。排污单位存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强令、指使、授意、默许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   (十五)推进联合惩戒。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将依法处罚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企业、机构和个人信息向社会公开,并依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将企业违法信息依法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十六)加强社会监督。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完善举报制度,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举报纳入“12369”环境保护举报和“12365”质量技术监督举报受理范围。充分发挥环境监测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行业自律。   七、加快提高环境监 测质量监管 能力   (十七)完善法规制度。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加大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侵占、损毁或擅自移动、改变环境质量监测设施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依法处罚。制定环境监测与执法联动办法、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环境监测人员数据弄虚作假从业禁止制度。研究建立排污单位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自我举证制度。推进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标准化建设。   (十八)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结合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实验室、污染物计量与实物标准实验室、环境监测标准规范验证实验室、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实验室,提高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区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委托有条件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区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任务,对区域内环境质量监测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   (十九)强化高新技术应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环境监测活动全程监控,实现对异常数据的智能识别、自动报警。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全过程质控技术研究,加快便携、快速、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环境监测科技水平。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环境监测发展改革、机构队伍建设等问题,保障监测业务用房、业务用车和工作经费。环境保护部要把各地落实本意见情况作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内容。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要统筹落实责任追究、项目建设、经费保障、执纪问责等方面的事项。
  •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2019年工作概况》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11-17
    • “十二五”中国科学院启动战略生物资源计划(Biological Resources Programme,简称BRP),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科学研究为基本职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集成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资源库、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实验动物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整体化资源体系。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由中国科学院按照“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的原则于 2013 年启动建设,旨在实现全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为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提供翔实可靠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与决策支持。平台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生物多样性测网络(30个主点,60个辅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基因、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多层次的全面监测与系统研究。下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2019年报的主要内容。 1. 概况 2019年,Sino BON包括的动物多样性网、植物多样性网、微生物多样性网等10个专项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的标本保藏、数据收集、资源共享、科研产出及社会服务等情况如下所示。 项目 资源库 2019年新增 累积总数 标本保藏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133种,808号 840种,114222号 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500尾以上 5000尾以上 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鳞翅目幼虫2983条、独栖蜂3440只、蜘蛛 1706 条 鳞 翅 目 幼 虫10992条、 独 栖 蜂6662只、蜘蛛5720条 草原荒漠植物标本库 20000份 60000份 兽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红外相机424条记录 红外相机2301条记录 鸟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168788条 527035条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3目14科45种1163只(次) 4目15科49种2619只(次) 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519条 5069条 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鞘翅目3954条、鳞翅目276条、DNA 数 据 0条、 ? 虫6条 鞘翅目4954条、鳞翅目569条、DNA数据 302条、 ?虫11条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数据库 2600条 35000条 数据收集 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79条 526条 资源共享 资源使用情况 国内 共享气象数据4次,总计94.45M 与资源共享利用有关重大会议 1 科研产出 依托平台承担科研项目(项) 107 依托平台发表科研论文(篇) 190 依托平台出版科研专著(部) 2 社会服务 科普参观人数 1-8 月,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接待 908 人参观,土壤动物多样性网 69 人参观,林冠网 300 人 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接待 3596 人参观,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科普接待 300 余人次,土壤动物多样性网130 人 数据库访问量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日均访问量 1000 余人次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日均访问量 1000 余人次,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数据访问量 2000 余人次,土壤微生物数据访问量 406192 人次 接待社会咨询量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接待咨询 200 余人次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接待咨询 200 余人次 (时间: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 Sino BON各子网在2019年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体现在: ①森林网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译了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提出了基于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响植物生存的物种共存新模式,颠覆了基于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经典物种共存理论。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②兽类网通过对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近10年的野外研究,发现川金丝猴出生后3个月内会经常性接受其他猴妈妈的哺乳。这是首次观察到旧大陆猴中存在经常性异母哺乳行为,该行为可提高川金丝猴幼仔的存活率,为理解人类进化提供新视角。使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内首张孟加拉虎照片,证实我国确有孟加拉虎分布。在广东车八岭保护区搭建了700M通信网络科研监测平台,实现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标准化、智能化监测。 ③鸟类网开展了鸟类重要越冬区同步调查,研究证明了“驱动鸟类迁徙的绿色波浪理论”不具普适性,为迁徙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新思路,推动了新兴学科“运动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及创新。 ④鱼类网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三峡工程蓄水造成了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发生稳态转换,鱼类物种分布发生变化,不同江段群落发生变化的时间与它们到大坝的距离相关,初步阐明了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机制。 ⑤昆虫网在多地开展昆虫多样性和小型土壤动物监测,对榕小蜂研究发现传粉繁殖季节差异导致欺骗者的演化,在传粉者表现不佳的季节,竞争减弱促进了欺骗者的演化和共存。 ⑥土壤动物网完成了南沙岛礁土壤线虫多样性调查,发现人工植被的重建显著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加速了土壤生物群落的建立,更有利于土壤线虫-微生物微食物网的形成,土壤肥力的改善和盐分胁迫的缓解是加速土壤生物网络快速重建的主要调控方向。该项成果为我国南海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地下生物多样性支撑。 ⑦草原网对沿纬度、海拔梯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内蒙古新疆西藏草原12个样地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子,撰写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基于环境基因组云平台,开发了微生物组数据库(http://egcloud.cib.cn),现已正式上线。 ⑧两爬网在栗子坪大样地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凉螈科学纪录片,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知识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凉螈行为和保护。 2. 重大科研产出 2019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工作委员会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①搭建生物多样性地面监测数据采集汇交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搭建了 700M 通信网络科研监测平台,实现了红外相机公里网格化野外监测图像上传、智能识别和数据自动分析功能、卫星遥感监测图像模型自动生成展示的云服务系统,以及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标准化、智能化监测。②搭建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和研究技术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修购项目,根据代表性物种的生态习性,结合大样地景观特征,构建了先进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和研究技术平台。开展种群和群落水平的长期监测和调查工作;推动线粒体基因序列和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信息分析、宏基因组、生理生化指标、行为研究,解析生态功能群结构和生态系统动态;共同构建基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动态和结构的综合观测系统。③基于环境基因组云平台,开发了微生物组数据库: 对沿纬度、海拔梯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内蒙古新疆西藏草原 12 个样地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子,撰写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基于环境基因组云平台,开发了微生物组数据库(http://egcloud.cib.cn),现已正式上线。 (1)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在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森林网的研究者依托于古田山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基地(BEF-China),选取34个物种320个植物个体,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古田山24公顷样地内连续9年幼苗存活监测数据,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的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译了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提出了基于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响植物生存的物种共存新模式,颠覆了基于病原菌 - 植物互作的经典物种共存理论。该成果于10月4日在Science期刊上以 Report 形式发表。 发现川金丝猴婴猴成长离不开“奶妈”:兽类网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神农架川金丝猴近10年的野外研究,发现出生后3个月内会经常性接受其他猴妈妈的哺乳,这是首次观察到旧大陆猴中存在经常性异母哺乳行为,这可以提高川金丝猴幼仔 的存活率,研究结果对理解人类进化早期出现婴儿-母亲-异母照料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该成果于2019年2月21日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 证明了“驱动鸟类迁徙的绿色波浪理论”不具普适性:经典的“绿色波浪”假说认为食草动物的迁徙是由区域植物叶片生长的高峰驱动。为检验“绿色波浪”假说,鸟类网研究者研究了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迁徙天鹅、雁类和鸭类,共10个物种、14种种群、222次春季迁徙,研究结果显示“绿色波浪”不是草食性水鸟春季迁徙的普遍驱动因素,迁徙屏障和人为干扰均对迁徙鸟类追随绿色波浪造成不利影响,这为迁徙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新思路。该项研究工作于 2019年6月 6 日 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证明鼠类可通过种子雨同步性调控植物间的合作与对抗:兽类网研究者依托四川都江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基地,以鼠类与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标记和追踪了21,600粒种子的命运,通过评估鼠类介导的种子扩散成功率,检验了种子雨同步性假说和种子特征相似性假说。结果发现,种子雨的种间同步性在形成动物介导的植物之间互作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动物介导的植物之间互作可能是促进植物共存的进化动力。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10月20日在线发表在Ecology Letters期刊上。 阐明了温带森林动态的驱动机制:森林网研究者基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7.8公顷样地内近93,000棵个体5-10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林龄和土壤肥力对树木生长、更新和死亡的直接影响,确定了树木死亡而非生长是决定区域森林生物量动态的主导因素,阐明了树木生长、更新和死亡三个过程的主要驱动力。该结果为温带森林动态模型提供了森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机理的关键参数。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4月11日发表在Ecology期刊上。 解析了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森林网研究者利用长白山25ha阔叶红松林样地的大树和土壤数据,分析了菌根类型和土壤养分对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养分和菌根真菌在温带森林群落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阐释了树种菌根类型调控森林群落结构的潜在机制。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3月28日发表在New Phytologist期刊上。 昆虫多样性监测和互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昆虫网依托于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基地,采集了8471条鳞翅目幼虫,基于DNA条形码实现了幼虫物种界定,计算了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标,分析了不同营养级生物多样性丧失所产生的后果,发现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寄主植物群落改变对植食者群落产生的影响。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8月14日发表在Journal of Ecology杂志上。 (2)参与的重大国家项目 2019 年Sino BON各子网获得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地方的各种经费支持,依托平台承担科研项目共计107项,总经费13870.5万元。 (3)参与国际重要活动、任务 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ISO)活动,ISO/TC276工作组提交了干细胞相关的标准提案,其中“Biotechnology-Biobanking-the establishment, maintena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for pluripotent stem cells”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 NP投票,获得正式立项(标准编号ISO/AWI 24603),这是我国多能干细胞领域的第一个立项的国际标准。另外,干细胞微生物检测标准已完成PWI阶段的资料准备。目前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正在联合英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国际力量优势,牵头发起实施“干细胞与转化”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覆盖全球大多数人群的共享临床级国际人类干细胞库网络。 (4)支撑各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贡献/任务 5月至6月,中缅联合团队顺利完成对缅北的第八次联合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权锐昌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缅甸无人区发现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如云豹、金猫、云猫、缅甸坡鹿、羚牛、红鬣羚、绿孔雀、孔雀雉等一些雉类。 8月5日至10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老挝生物技术生态研究所主办的2019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培训班在老挝万象举行。此次培训班吸引了老挝8个单位的30名学员,通过向学员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提高其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老挝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人才基础。 10月,草原荒漠网的张元明研究员、周晓兵副研究员等一行赴哈萨克斯坦进行科学考察,主要针对天山及毗邻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 10月14日至18日,曹垒研究员主办第二届“发展21世纪东亚水鸟有效协调监测”国际研讨会。来自十多个国家的60多名专家针对目前东亚地区科学和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迁徙水鸟的保护现状,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并对11个主要物种的保护状况进行专题研究。 11月4日至5日,中法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部、法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以及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旨在加强中法之间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现有的科技合作,并创造新的合作机会,为明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做准备。 (5)平台获奖情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获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杰出贡献奖。2019年7月30日至8月2日,第33届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会员大会暨IUBS成立100周年纪念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在庆祝IUBS成立百年纪念之际,IUBS特颁发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杰出贡献奖”,共有2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以表彰其在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学效应国际科学计划上做出的突出贡献。 两栖爬行动物专项网副主任车静研究员2019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年当选美国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联合学会终身荣誉外籍会员 (Honorary Foreign Membership)。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