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导体压力传感器!一种将应变转移到半导体材料上的新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31
  • 在诸如高性能红外传感器和能量转换装置等应用中,使用压力来改变半导体性能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前景。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颖、非传统的晶体界面,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更为强大和动态的调整。

    “在功能材料中引入应变或压力的传统方法是在基板上生长这种材料,这种材料在材料化学上与薄膜材料相似,但在晶格常数上有所不同。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思维”,Rensselaer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助理教授Jian Shi说。

    这项研究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非均匀软晶体应变工程中的缺陷外延VO2±δ界面)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以前利用应变来改变半导体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薄膜和基板之间形成相干外延界面,以将应变从衬底转移到薄膜上。例如,在弹性应变工程中,人们在硅上生长锗、氧化物、硫族类的硫化物。

    《Science Advances》介绍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方法,将一种不同,但技术上很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卤化物钙钛矿——沉积到二氧化钒衬底上。卤化物钙钛矿对二氧化钒基底的化学性质影响不大。但是,当二氧化钒和卤化物钙钛矿结合在一起时,会形成异质界面,使得应变能够有效地转移到半导体材料上。

    这项研究使用了一种特殊设计的基材——二氧化钒,它能够进行结构的相转变,这意味着它在不同的温度下可改变结构。研究人员利用结构相变对化学气相沉积在其表面上的薄膜半导体施加应变。

    为了在半导体层中产生大的应变,Shi实验室的研究生Yiping Wang对二氧化钒进行了改性,通过控制二氧化钒在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氧的分压来添加和除去材料中的氧原子。

    由此产生的“缺陷工程”的二氧化钒纳米团簇阵列在温度刺激下具有大的结构变化,并且可以通过三个相变移动,允许它们更精确地调节施加在半导体上的压力量。

    这种非常规的方法表明,半导体晶体的机械柔软性可能是应变工程成功的关键。使用较软的半导体、适中的界面和更动态的衬底,研究人员能够在纳米尺度上以可逆的方式动态地改变半导体的物理性质。所传递的压力足够大,足以触发半导体晶体中的结构和电子相变。在高压下,用不同但技术上不切实际的方法证明了这种晶体中的这种转变。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18294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孙钱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25
    •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是继第一代Si、Ge元素半导体和第二代GaAs、InP化合物半导体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通常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其为直接带隙材料,禁带宽度在0.7 eV (InN)至6.2 eV (AlN)之间连续可调,发光波长覆盖了近红外、可见光到深紫外等波段;其还具有发光效率高、热导率大、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激光器。基于III族氮化物的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显示、激光照明、激光通信、材料加工和激光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图1),因此得到了国内外产业界知名企业和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 图1. GaN基激光器的应用场景。 自1996年日本日亚公司研制了国际首支GaN基激光器以来,GaN基激光器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单颗芯片连续输出功率已超过7瓦,然而其电光转换效率仍然较低(<50%),远小于GaAs基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80%)。究其主要原因是GaN基激光器的串联电阻较大、热阻较高,导致工作电压和工作结温较高,最终严重影响了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孙钱团队从半导体掺杂和载流子输运理论出发,有效利用III族氮化物材料中施主激活效率比受主高、电子迁移率比空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GaN基激光器结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图2),该结构的关键是将脊形波导从高电阻率的p侧转移到低电阻率的n侧,可大幅降低器件的串联电阻和热阻,显著降低工作电压和结温,从而有效提升器件性能和可靠性。另外,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还可与硅基CMOS实现更好的兼容。相关结构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已授权(ZL 201710022586.5);还通过PCT(PCT/CN2017/116518)进入了美国、日本、德国,其中美国专利已授权(US 10840419)。 图2. (a) GaN基常规脊形波导激光器和(b)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结构示意图。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孙钱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1)设计了基于非对称波导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结构,有效降低了内部光损耗;(2)研究了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中的应力调控与缺陷控制技术,生长了高质量的激光器材料(Optics Express 2019, 27, 25943; Optics Express 2020, 28, 12201;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19, 52, 425102),如图3所示;(3)开发了室温低比接触电阻率的氮面n-GaN非合金欧姆接触技术(Solid State Electronics 2020, 171, 107863);(4)联合Nano-X开发了基于干法刻蚀的激光器腔面制备技术(图3)。 图3. 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a)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b)有源区的STEM图,(c)激光器腔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基于上述工作,孙钱团队实现了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室温电注入连续激射(图4)。在阈值电流(350 mA)处,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微分电阻和工作电压分别为1.2 ?和4.15 V,比常规结构激光器低48%和1.41 V;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工作结温和热阻分别为48.5 oC和18.2 K/W,比常规结构激光器低25 oC和8 K/W。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更高热导率的焊料和热沉,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的工作结温和热阻可进一步降低至34.7 oC和8.7 K/W。综上,GaN基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在串联电阻和热阻方面优势巨大,可大幅提升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激光器的电光转换效率等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图4. 硅基GaN翻转脊形波导激光器(脊形尺寸:10×800 μm2)的(a)不同注入电流下的电致发光光谱,(b)电致发光光谱峰值波长与半高宽随注入电流的变化曲线,(c) 0.8倍和(d) 1.2倍阈值电流下的远场光斑,(e)输出功率-电流曲线。 该研究成果以InGaN-based lasers with an inverted ridge waveguide heterogeneously integrated on Si(100)为题发表在ACS Photonics 2020, 7, 2636 (网址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photonics.0c01061),并被半导体行业权威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报道(网址链接http://www.semiconductor-today.com/news_items/2020/oct/sinano-151020.shtml)。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研究生周瑞和副研究员冯美鑫,通讯作者为孙钱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资助。
  • 《日本新技术:一滴水流过半导体材料产生超5伏电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02
    •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大野雄高和九州大学教授吾乡浩树研究团队开发出了只要一滴水流过其表面就能产生5伏以上电压的元件,可应用于传感器的电源。 在由碳原子形成单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上,水滴流过其表面时可以发电,但产生的电压只有几十毫伏到几百毫伏,不足以驱动传感器等电子设备。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作为半导体材料而备受关注的“二硫化钼”。尽管二硫化钼可以制成极薄的薄片,但无法将仅为一层的薄片制作得很大很均匀。 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制造方法,使二硫化钼在蓝宝石底板上整齐地生长一层,然后再将其转印到塑料薄膜上。研究将约3~4厘米大小的元件倾斜,并在其表面滴上水滴,就可以产生5~8伏的电压,这样的电压足以驱动电子设备工作。 即将普及的物联网(IoT)要求业界开发出利用热量及振动等环境中微弱能量来发电的技术。尽管人们自古以来就运用水流进行发电,但工厂的管道及上下水道等处的细微水流却一直难以利用,此次名古屋大学开发的微水流发电技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