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试验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6-22
  •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专家称,寄生虫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JAMA Neurology)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给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注射安全剂量的美洲钩虫(hookworm parasite Necator americanus)会引发免疫调节反应,并增加有助于控制免疫系统的细胞数量。

    这项研究是由剑桥大学临床科学学院神经学教授、多发性骨病专家克里斯•康斯坦丁斯库(Cris Constantinescu)和剑桥大学药学院寄生虫免疫学教授戴维•伊德瑞斯•普里查德(David Idris Pritchard)领导的,后者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钩虫的生物学。这项研究是由多发性硬化症协会资助的。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可以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病,引起一系列潜在症状,包括视力、手脚运动、感觉或平衡方面的问题。虽然有治疗方法,但目前没有治愈方法。

    该研究旨在表明,体内钩虫的存在可以切断人体免疫系统过度活跃的机制——这是MS的主要原因——从而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复发的次数。

    71名患者参与了一项对照临床试验,他们患有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复发缓解MS (RRMS)。

    患者的症状如视力问题、头晕和疲劳,出现然后部分或全部消失,继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伴有反复发作。

    在试验中,有一半的患者在手臂上涂上了低剂量的钩虫——25只微小幼虫,而另一半患者则涂上了安慰剂。

    在试验开始时,参与者接受了MRI扫描,记录了MS患者大脑上的疤痕或损伤。在9个月的疗程中,所有患者都定期接受扫描,检查是否有新的或恶化的病灶,这可能是复发的迹象。

    试验结束时的结果显示,在接受钩虫治疗的患者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之间,MRI新病变的总数没有显著差异。然而,超过一半的患者在钩虫上没有任何新的病变。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接受钩虫治疗的患者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比例有所增加。这些细胞有助于控制免疫系统,而这正是MS患者所缺乏的。结果表明,钩虫增加了这种类型的细胞,可能有利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Constantinescu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虽然与目前可用的非常有效和高效的治疗方法相比,这些结果还算温和,但一些病情较轻或更倾向于使用自然疗法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将其作为一种选择。

    “在更生物学的层面上,利用免疫调节机制是值得的,例如增加MS(可能还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节性T细胞。现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不同的方案是否能增强这一益处。例如,9个月后的强化感染是否会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反应并增强临床/放射学的益处?”

    普里查德教授对试验结果同样感到鼓舞。他说:“从本质上说,我们能够安全和容易地将活体药物送到人类体内,这种生物对免疫系统有长期的调节作用,因为成年寄生虫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几年)。”很明显,这项研究已经为后续试验奠定了基础,我可以设想通过加强感染来增强已经记录的免疫调节。目前的研究(25只幼虫)使用的剂量是监管准则允许的最大剂量,因此增加这个剂量比增加初次接触的水平更好。”

相关报告
  • 《FDA批准首款儿童多发性硬化症新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4
    • 5月12日,美国FDA宣布批准诺华公司的Gilenya(fingolimod)上市,治疗10岁及以上的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美国FDA批准的首款儿童多发性硬化症新药。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类慢性的自身免疫疾病,病发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干扰大脑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信息传导。它也是年轻人中导致神经残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估计,全美约有8000-10000名儿童及青少年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对大部分患者而言,他们的症状会在短暂的缓解后重复出现,导致病情不断恶化。然而,至今我们仍然没有一款获批治疗年轻患者的药物。 今日Gilenya的获批上市,彻底改写了这一格局。Gilenya是首款每日口服一次,就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的新药。2010年,它曾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用于治疗罹患这一疾病的成人患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Gilenya的疗效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们一共招募了214名患者,他们的年龄在10-17岁之间。随后,他们被分为两组,一组接受Gilenya的治疗,另一组接受干扰素β-1a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的两年后,Gilenya组的患者有86%没有出现症状复发,这一数字在对照组中仅为46%。基于这一出色的成果,这款新药在新适应症的治疗上曾获突破性疗法认定和优先审评资格。今日的获批上市,也表达了FDA对于这款新药的认可。 “针对罹患多发性硬化症的儿童和青少年,我们首次有了一款FDA批准的疗法,”美国FDA药物评估与研究中心神经学产品部主任Billy Dunn博士说道:“多发性硬化症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一批准代表了儿童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上的一个重要和急需的进步。”
  • 《Nature:重磅!揭示EB病毒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3
    •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影响近100万美国人的瘫痪性自身免疫疾病。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怀疑---但未能证明---某些病毒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的产生之间存在联系。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作为一种常见的疱疹病毒类型,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也称EB病毒)通过激发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的神经系统而引发了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lonally Expanded B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 Bind EBV EBNA1 and GlialCAM”。 这项研究显示大约20%至25%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血液中存在与一种来自EB病毒的蛋白(称为EBNA1)和一种在大脑和脊髓中制造的蛋白(称为GlialCAM)紧密结合的抗体,下称MS抗体。 论文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与风湿病学教授William Robinson博士说,“EB病毒蛋白的一部分模拟了人体自身的蛋白---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在位于神经元表面的绝缘髓鞘上发现的GlialCAM。这意味着,当免疫系统攻击EB病毒以清除该病毒时,它最终也会靶向髓鞘中的GlialCAM。” 髓鞘形成了神经细胞周围的保护层,当它被损坏时,电脉冲就不能再从一个神经元有效地跳到另一个神经元,从而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中的麻木、肌肉无力和严重疲劳。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Lawrence Steinman博士说,“这是第一次有人相当明确地表明病毒是多发性硬化症的诱因。这些令人兴奋的发现为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试验开辟了一些新的方向。” 多发性硬化症和病毒:一种难以捉摸的联系 以前的研究已表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对包括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病毒在内的多种常见病毒的抗体增加。事实上,99%以上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血液中有EB病毒抗体,表明他们有感染史,而在健康人中,这一数字只有94%。但是,尽管有这种流行病学上的相关性,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证明其中的因果关系。 Robinson说,“没有人真正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几十年来,人们猜测了多种不同的病毒是罪魁祸首。但是当人们做进一步的机制上分析时,一切都崩溃了,结果发现感染那些其他的病毒实际上并没有引起多发性硬化症。” 为了寻找这种难以捉摸的机制联系,这些作者首先检查了九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液和脊髓液中的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健康人不同,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免疫细胞转移到大脑和脊髓,在那里它们大量地产生几种类型的抗体。这些抗体蛋白的模式,称为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在分析脊髓液时被发现,是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标准的一部分。 Robinson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些抗体与什么结合,也在不知道它们来自哪里。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分析来自寡克隆区带的抗体,并证实它们来自脊髓液中的B细胞。” B细胞是一种在骨髓中制造的白细胞,而对这些细胞进行单独测序的技术是由Robinson实验室在大约八年前开发的。论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员Tobias Lanz博士说,“过去,科学家们会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身上提取血清和脊髓液,并在平面阵列上进行测试,或者把它们放到到组织学切片上,看看有什么东西粘在上面。我们采取一种不同的方法。我们从脊髓液中提取B细胞,对它们进行单细胞分选,并对每个细胞进行单独测序。以单细胞的形式和每名患者几十到几百个B细胞的规模,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MS抗体与病毒蛋白EBNA1结合 一旦这些作者确定多发性硬化症中的寡克隆区带是由脊髓液中分选的B细胞产生的,他们就在这些细胞中表达单个抗体并测试它们对数百种不同抗原的反应性。 Robinson说,“我们从人类抗原开始,但无法找到明确的反应性。因此,最终我们用EB病毒和其他疱疹病毒对它们进行了测试,瞧,这些抗体中有几种,特别是一种,与EB病毒结合。” 在这九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有六人的抗体与EB病毒蛋白EBNA1结合,这九人中有八人的抗体与EBNA1的一些片段结合。这些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与EBNA1的一个已知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会引起较高反应性的区域结合的抗体。他们随后能够解析出这种抗体-抗原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确定哪些部分对这种结合最重要。 在这一发现之前,Robinson说他一直不相信EB病毒会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我们都认为这只是一种伪命题;我们并不真地认为它病因。但是当我们在脊髓液中发现这些由脊髓液B细胞产生的与EB病毒结合的抗体时,它使我们重新审视了这种我们所否定的潜在联系。” 分子模拟提供了多发性硬化症产生的机制 接下来,这些作者在一个包含16000多种人类蛋白的微阵列上测试了这种相同的抗体。当他们发现该抗体也与GlialCAM高度亲和地结合时,他们知道他们找到了EB病毒感染如何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的具体机制。 Steinman说,“EB病毒欺骗了免疫系统,使它不仅对这种病毒作出反应,而且对构成我们大脑中白质的细胞的这一关键成分作出反应。用一个军事上的比喻来说,这就像友军误伤:在对抗这种病毒的过程中,我们伤害了我们自己的军队。” 为了找出有多大比例的多发性硬化症可能是由EBNA1和GlialCAM之间的这种所谓“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引起的,这些作者观察了更广泛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样本,发现在三个独立的多发性硬化症队列中,20%至25%的血液样本对EBNA1蛋白和GlialCAM的反应性升高。 Robinson说,“25%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他指出,这并不包括那些在EB病毒感染后可能曾经对GlialCAM产生反应但自最初触发后免疫反应已发生进化的患者。 事实上,之前的一项对超过1000万现役军人的801例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发现,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时,除了一个病例外,所有病例都存在EB病毒感染。2022年1月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描述该研究的论文已发现,在35名最初EB病毒阴性的人中,除一人外,其他所有人都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前感染了EB病毒(Science, 2022, doi:10.1126/science.abj8222)。此外,该研究也还发现相同的EBNA1区域是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一个主要的抗体作用靶标。正如Robinson和Steinman在2022年1月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观点类型文章(Science, 2022, doi:10.1126/science.abm7930)中指出的那样,随着EBNA1/GlialCAM交叉反应性的发现,这些数据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EB病毒是绝大多数多发性硬化症病例的触发因素。 小鼠模型提供进一步证据 在论文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Peggy Ho指导的研究工作中,通过使用称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的常见MS小鼠模型,进一步评估了抗EBNA1免疫反应的重要性。在接受EBNA1蛋白片段的注射后,与注射对照蛋白片段的小鼠相比,这些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瘫痪,更多的免疫细胞侵入它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对它们的神经细胞保护层的更多损害。 Robinson说,“这只是进一步将这些点联系起来。如果你用一种特定的抗原免疫小鼠,并使瘫痪情况恶化,这表明针对该靶标的免疫反应可以促进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为未来的多发性硬化症治疗铺平道路 也许这一发现最令人兴奋的方面是它有可能为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Steinman 说,“如果一种病毒是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大脑中引发的不受欢迎的免疫反应的靶标,那么为什么不把病毒赶走?”他指出,针对EB病毒的疫苗也许最终可以根除多发性硬化症,就像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根除脊髓灰质炎一样。 但是这项研究也展示了为何制造商在选择将哪些抗原纳入EB病毒疫苗时需要格外小心。Lanz说,“你不想选择那些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的抗原,如EBNA1。” 此外,EB病毒疫苗不一定能帮助那些已经出现EBNA1/GlialCAM交叉反应性的患者。Steinman说,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更好的选择可能是“耐受”免疫系统,使它不再对GlialCAM产生反应。“这里有两种有希望的技术,一种涉及使用DNA质粒的反向疫苗(reverse vaccine),另一种使用制造了辉瑞公司COVID-19疫苗的德国一家公司的mRNA技术。” 这项关于EB病毒如何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现也可能对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产生影响,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疾病与多发性硬化症一样,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与EB病毒感染明显相关。 参考资料: Tobias V. Lanz et al. Clonally Expanded B Cells in Multiple Sclerosis Bind EBV EBNA1 and GlialCAM. Nature,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4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