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究量子精密测量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20
  •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陆朝阳等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马兰•史高丽、德国维尔兹堡大学斯文•霍夫林等合作,在同时具备高纯度、高效率的单光子源器件上观察到强度压缩,为基于单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测量奠定了基础。论文以“编辑推荐”形式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据介绍,单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器件,不仅可以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同时也是量子精密测量的重要资源。量子精密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减少由于探测有限粒子而引起的统计涨落——散粒噪声,而压缩态就是压制散粒噪声的一种量子资源。1979年,科学家从理论上预言,单个二能级系统的共振荧光中可观察到强度压缩,但直接观测强度压缩一直以来是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科大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发展高品质的单光子源,首创了脉冲共振荧光方法,利用微腔耦合提高单光子提取效率。2019年,通过双色激发和极化腔方案成功解决单光子由于极化损耗而至少损失50%的科学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发展了高品质单光子源,通过对共振荧光的直接测量,证明了0.59dB的强度压缩,在第一物镜处的压缩量达到3.29dB。
    据悉,这是自从2000年实现量子点单光子源后,科学家通过20年的努力首次在该体系直接观测到强度压缩,为基于单光子源的无条件超越经典极限的精密测量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在极低光功率下定义发光强度坎德拉这一基本国际单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关报告
  • 《突破 | 我国科学家研究分布式光量子计算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09
    • 能不能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记者10月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近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量子计算是当前国际科研的重要领域,多个国家都在研制性能更为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一个思路是在一台量子计算机上实现越来越多的量子比特,但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会出现信号串扰以及布线、制冷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因此,研制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互联合力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近年来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新思路。 但是,分布式量子计算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之前的非局域量子门运算只能在数十米距离中实现,无法满足在大尺度量子网络中整合算力资源的需求。 近期,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建立两个量子节点之间的非局域量子门,这两个量子节点分别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合肥市大蜀山东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公里。 研究团队首先在两节点间使用通信波段光子和专线光缆,进行量子纠缠态的远程分发。随后,两个节点分别执行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操作。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他们采用掺铕硅酸钇晶体材料,实现了纠缠态的长时间存储,从而支持了两个远距离节点间的量子通信与同步,进一步的本地单比特操作即可把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隐形传送为远距离的两比特量子门。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节点的光子之间完成了两比特非局域量子门操作,其中受控非门的保真度达88.7%。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纠缠存储时间相比前人工作提升近2倍,并且纠缠存储的时间模式数达1097个,使得非局域量子门的生成速率获得了线性的提升。基于非局域量子门,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两个远程节点间演示了两比特的多伊奇-乔萨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成功实现了量子算法的远程分布式执行。 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首次在城市距离上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演示,展示了基于量子存储和通信光缆构建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可行性,为实现规模化量子计算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通讯》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在实现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向去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 图2:分布式量子计算算法的演示。a-e.Deutsch-Jozsa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f-j.量子相位估计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机构在量子速度极限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6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束缚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研究组与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苏州大学等合作,探讨了量子速度极限对量子信息处理的影响,并基于囚禁离子实验平台,实验证实了理论上获得的量子速度的最优上限。该研究通过量子绝热捷径操作给出了量子速度上限的最优表达式,并在实验上验证了真实的量子演化速度可以无限接近但不会超越该上限。 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给出了能量变化与时间之间的权衡关系,由此限制了量子态演化的最大速度。准确理解这一速度限制有助于推动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量子绝热捷径方法是量子计算常用的量子调控手段,是通过增加辅助驱动场的方式实现与传统绝热过程相同的效果,但能够加快量子门操作的速度,利于在退相干时间内尽快完成相应的量子过程。由于受制于量子速度极限,量子绝热捷径技术能够将量子态的演化速度提升多少是热点问题。基于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辅助驱动场的功耗与量子态演化速度极限之间存在一种权衡,而这种权衡决定了如何以最小化能量成本实现演化速度的极限。 研究发现,以往得到的权衡关系无法准确反映出量子系统真实的演化速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真实的演化速度无法达到理论上求得的量子速度极限。通常情况下,使用Cauchy-Schwarz不等式得到的量子速度极限大于真实的演化速度,不能准确反映出量子系统的情况;二是量子速度极限无法真实反映量子态本身的演化趋势,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描述。在此次工作的理论研究部分,科研人员利用s参数化相空间方法对量子速度极限进行二次缩放,解决了上述问题。s参数化相空间是一系列相空间的集合,如常见的Wigner相空间即s=0情形。研究发现,由于s参数具有连续性,因此总可以找到所有相空间的一个子集,使得二次缩放后的量子速度极限比以往得到的量子速度极限更优。研究通过对量子速度极限的严格证明,发现最优量子速度极限可以利用以往较少关注的s=-∞相空间来描述,提出了辅助驱动场的功耗与量子态演化速度极限之间新的权衡关系表达式。 该研究运用离子阱量子操控技术进行验证。科研人员基于钙离子量子精密测量平台,运用量子绝热捷径技术执行了朗道-齐纳模型。该研究借助单个超冷钙离子的三能级结构,利用机器学习等辅助手段制备了不同的初态。进一步,研究通过激光的精准操控,测量出体系的真实量子速度,并与理论结论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以前的理论结果相比,该工作获得的量子速度极限能够真实地反映量子态的演化速度和趋势,并可以更准确地代表量子速度的极限即量子速度的最优极限。 上述成果为量子信息处理中速度与功耗之间的权衡建立了更准确的解析不等式,并在实验上做了精准的检验。这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探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可以加深科学家对量子技术中内禀存在的根本性限制的认知。 相关研究成果以Single-Atom Verification of the Optimal Trade-Off between Speed and Cost in Shortcuts to Adiabaticity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DOI: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2.213602)。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广州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