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法钒电解液制备示范线成功运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0
  • 经过十余年攻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齐涛和研究员王丽娜团队近日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萃取法短流程低成本制备钒电解液新技术。基于该技术建设的产能1500立方米/年钒电解液示范线已连续稳定运行3个月。

    全钒液流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随着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发展,对其需求量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由于初装成本较高,全钒液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受到影响,降本增效成为产业化提速的关键。

    “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材料,钒电解液成本占电池总成本的50%以上。目前常见的钒电解液制备技术多以高纯五氧化二钒为原料。这种技术制备钒电解液不但工艺流程长、成本高,而且质量不稳定。因此,研发短流程、低成本、高纯度的钒电解液制备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齐涛说。

    此次,研究团队开发的萃取法短流程制备钒电解液新技术以钒渣钠化焙烧浸出液为原料,成功实现钒与杂质的深度分离。“这种方法制备出的钒电解液产品的纯度很高,经企业检测,铁、铝、铬、钠等典型杂质含量远低于国标一级品水平。”王丽娜说,更重要的是,示范线的整个生产过程均采用液—液反应分离体系,省去了高纯五氧化二钒的中间制备过程,无氨氮废水排放,大幅简化了工艺流程。

    2022年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川威集团四川兴欣钒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中科同创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推动新技术验证并在四川内江建设产能1500立方米/年短流程制备钒电解液示范线。2023年2月,该示范线正式开工建设,10月产出优质产品。目前,相关各方正筹备万吨级生产线建设。

    齐涛表示,萃取法短流程制备钒电解液新技术为全钒液流电池高纯度关键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将有力增强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在大规模储能中的竞争优势,对构建“钒原料+钒新材料+钒新能源”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87730.html
相关报告
  • 《过程工程所解决液液萃取技术难题 新型密闭管式萃取器成功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27
    • 液液萃取分离是过程工业中重要的单元操作,传统的箱式混合澄清槽密封性能差,有机相挥发极易带来溶剂损失和严重的火灾隐患。近日,过程工程所自主设计的5套新型密闭管式萃取器在河北兰润植保科技有限公司除草剂原药生产车间替换原有全部间歇釜式生产装置,并实现稳定连续运行1个月,运行后该车间产能由20吨/月提高至104吨/月,有机相挥发损失大大减少。   新装置的成功应用,降低了液液溶剂萃取过程中的溶剂损失和火灾风险,同时也突破了化学制药生产过程中部分特殊液液萃取体系无法连续化生产的瓶颈,提高了生产能力,具有进一步推广至湿法冶金、废水处理、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众多液液萃取领域的示范作用,对提升相关企业绿色化、安全化生产有重要意义。   化学制药过程(如农药)中的液液萃取分离涉及的物系性质较为复杂,如有机相溶剂性、挥发性强;水相酸性强且常含氯离子;待萃物浓度高,萃取前后两相物性差变化大;两相乳化随pH敏感等。采用传统箱式混合澄清槽进行连续生产困难,原有生产过程只能采用釜式间歇操作,产量低且产品质量不稳定。间歇操作过程有机相挥发严重,带来溶剂损失的同时,恶化了工人操作环境,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   资源与环境研究部湿法冶金与先进材料课题组长期从事液液萃取工艺及装备的研究。研究团队根据化学制药过程中两相物系的特殊物理化学特性,采用先进在线测量手段原位获取了两相混合行为和传质数据,结合CFD(计算流体力学)与PBM(群体平衡)模型计算,揭示了液液萃取装备几何结构对两相间微观传质、宏观流动和液滴“破碎-聚并”的相互作用规律,进一步设计出新型高效管式萃取器。据项目负责人王勇研究员介绍,该新型萃取器具有较高的单级效率和更低的两相夹带量;密闭性好、不易泄漏,便于VOC(挥发性有机物)的集中收集处理;适用于强有机溶剂和强腐蚀性体系;特殊的轻相、重相界面调节系统,实现了两相界面的稳定控制;界面污物可在线连续采出、分离,提高了系统连续运行能力。   该项装备技术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907700)支持,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中国石油首套自研全钒液流电池成功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记者11月4日获悉,由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中国石油首套全钒液流电池,近日在青海油田花土沟生产基地首次完成极端环境和严苛条件下“光—储—抽”离网应用,实现了边远井场的绿电供应和零碳采油,为油气田绿色转型和增产提效探索出全新供电模式。 全钒液流电池是基于不同价态钒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学能形式存储电能的新型储能系统。这种模块化绿色“充电宝”具有容量大、长时储能、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功率和容量互相独立等特点,是目前大规模存储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优选技术。 为满足油气行业特殊场景下对储能的巨大需求,工程材料研究院储能团队经过3年多的基础研究,攻克了全钒液流电池电极活性低、电解液稳定性差、界面阻抗高等行业难题,自主设计、集成出不同功率的全钒液流电池样机,并在本单位和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跃北1井分别建成了光储一体化并网和离网示范电站,搭建起大功率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多场景测试平台。 10月中旬,在青海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勘探事业部和采油一厂的支持配合下,工程材料研究院储能团队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在高海拔、极寒、纯离网、信号弱、需24小时不间断供电等极端工况下,首次采用自主研制的全钒液流电池和创新设计的柔性直流母线微电网拓扑架构,通过实时远程监控,实现了无人值守边远井场全天候、全绿电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