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等对树鼩KLF基因家族全长及锌指结构进行系统分析》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2-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学科组将全部17种树鼩KLF家族因子鉴定出来,并对基因家族全长以及锌指结构域进行系统分析。

    树鼩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类灵长类动物,因具有个体较小、繁殖快、易于饲养等传统动物模型的优点,正在成为一种新型而有潜力的疾病动物模型。昆明动物所在2013年解析出树鼩基因组以后,近年来陆续建立了树鼩乳腺癌、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疱疹病毒感染的脑炎和肌膜炎、抑郁症等疾病模型。

    KLF基因家族是一类含有三个高度保守的串联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家族,KLF因子调控基因的表达,在动物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以及癌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KLF5在基底型乳腺癌干细胞维持中起着关键的作用。KLF家族在许多物种中得到鉴定,包括人类、小鼠、猪、鸡、斑马鱼、线虫等,但树鼩KLF基因家族的系统发生及表达谱还没有研究报道。

    肿瘤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发现,通过氨基酸全长进化树分析,树鼩17种KLF因子在物种间保守。树鼩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与人有超过平均97%的同源性,略高于小鼠。锌指结构进化树分析发现,树鼩KLF1,2,5,17在进化地位上明显比小鼠更接近于人。对高度可变的N端功能基序的分析表明,树鼩KLF3,8,12有保守的CtBP结合序列PVDLS/T,树鼩KLF9,10,11包含保守的Sin3A结合序列AA/VXXL。核定位(NLS)序列比对发现,树鼩KLF1,4,8,13在N端拥有高度保守的NLS序列。通过RT-qPCR和WB揭示了树鼩KLF因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的表达模式。最后对树鼩KLF5序列单独分析发现,KLF5蛋白序列中存在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位点,比如S153磷酸化位点,K369乙酰化位点,K162和K209 类泛素化(SUMO)位点都在树鼩保守存在。泛素连接酶Fbw7以及WWP1识别的KLF5蛋白CPD和PY序列也同样严格保守,且树鼩KLF5与人类KLF5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功能。该研究首次对树鼩KLF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发现树鼩KLF基因家族在进化上较保守,比小鼠更接近于人。树鼩KLF蛋白结构与功能和人体中同源家族基因高度类似。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以树鼩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KLF家族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44467
相关报告
  • 《昆明动物所等发布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两栖爬行动物总体形态较保守且存在趋同现象,给传统分类带来了困难,仅仅使用形态学的鉴定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对其物种多样性的正确评估。DNA条形码技术由于采用数字化形式,使样本鉴定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突破了对传统形态经验的过度依赖,不受生物体发育阶段的限制,可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DNA条形码技术与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对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还可能发现许多潜在的物种。   作为全球范围的两栖爬行动物DNA条形码“COLDCODE”计划发起团队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团队和车静团队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解决了两栖爬行动物中COI引物扩增较为困难的瓶颈问题,为“COLDCODE”计划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基于系统的野外考察和长期的积累,车静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开展了广泛合作交流,结合NCBI已发表数据,首次系统性构建了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COI),对中国蛇类多样性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涉及228个已知物种,占已描述物种的80.6%,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区域。   研究表明:1.中国蛇类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保守估计中国蛇类存在至少36个未被描述的新种。这些未被描述的新种主要分布在游蛇科、水游蛇科和蝰科。除此之外,DNA条形码的结果还提示传统分类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蛇类的物种多样性。2.DNA条形码能够有效鉴定大部分的中国蛇类到物种水平,但是对于存在分类争议、不完全谱系分选、基因渐渗和复杂的物种形成及分化机制等类群,DNA条形码表现出较低的识别效率。3.部分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分析呈现一定的谱系地理结构,如“海岛-大陆”分化模式(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的隔离作用)和中国“东-西”分化模式。   中国具有丰富的蛇类物种多样性,已知现存的蛇类有283种,隶属18科65属(截止2020年12月31日),占世界总蛇类种数的8%左右。近年来,中国蛇类物种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此外,近几十年来,由于对蛇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之栖息地遭破坏、非法的收集和蛇类贸易等,中国蛇类面临严重威胁。根据IUCN的评估,其中有2种极危蛇种、4种濒危蛇种,18种易危和近危蛇种。同时,蛇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古以来被人类所食用、药用以及作为化工原料,其中蛇毒是极为珍贵的药物原料,在医药领域中有很大利用价值。以上研究构建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为中国蛇类研究、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生态资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车静、张亚平、宜宾学院教授郭鹏、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黄松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等相关项目的支持。
  • 《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基因交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家养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伴随着人类迁徙至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家养动物会与当地各种野生近缘种相遇,从而发生杂交促使基因交流。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吴东东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阐明了基因交流在牛属动物的驯化以及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对大额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欧洲野牛和美洲野牛进行了全基因组高覆盖测序,同时包括多个物种的群体基因组测序。通过系统性地分析,确定了牛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牛属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并挖掘出瘤牛与巴厘牛(爪哇野牛驯化种),瘤牛与大额牛发生基因交流的区域,发现许多神经系统基因、免疫系统基因从瘤牛扩散至巴厘牛以及大额牛中。考虑到瘤牛的驯化时间较长,神经系统基因的快速进化是家养动物被成功驯化的关键,推测基因交流在促进动物被成功驯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亦发现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牦牛与藏黄牛之间存在显著的基因交流。在家牛中受到选择作用的与毛色相关的MITF基因通过基因交流被导入到了牦牛基因组中,部分藏黄牛基因组中的低氧诱导通路基因EGLN1、EGLN2、HIF3a从牦牛中获得,这也提示,藏黄牛通过“拿来主义”从牦牛中快速获得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遗传变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因交流是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野生物种驯化的重要手段。相关工作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kiz.cas.cn/xwzx/kydt/201805/t20180515_5011508.html 原文标题: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家养动物基因交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