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论文是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青年学者张志伟博士为第一作者,功能实验室田纪伟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裘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功能实验室赵玮教授、黄晓冬副教授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研究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理事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在太平洋143oE断面构建的潜标观测网(17套潜标组成)所获取长达一年的连续观测资料,首次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海洋上层混合的子午向分布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太平洋的上层混合率在0-22oN范围内呈现出“W”形的子午向分布规律,其中混合率的三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2oN、12-14oN和20-22oN。研究进一步指出驱动这三个强混合带的动力学机制:赤道区域背景流系的强剪切、全日內潮在临界纬度的亚谐波不稳定和副热带逆流区中尺度暖涡对近惯性震荡的“烟囱”效应。由于上述多尺度动力过程在其它大洋也具有相似的纬度分布,该研究结果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大洋应该具有普适性。该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海洋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与能量级串的理论框架,也为改进海洋模式的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