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一种同于定位无线电发射器的光子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01
  • 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和国家科研中心的Guillaume Bourdarot、Jean-Philippe Berger和Hugues Guillet de Chatellus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识别射频源的位置的新型模拟光子平台。该设备工作原理是将一对天线探测到的信号互相关,并且可以在很宽的带宽范围内运行。由于使用现成的组件,因此该系统成本较低。并且在射电天文学和电信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台式模型:格勒诺布尔模拟光子相关器的光学装置,可用于定位无线电发射机

    互相关是测量两个或多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当两个空间分离的天线检测来自同一信号源的信号时,它们的相似度可以使用其中一个源比另一个更接近天线时发生的相对时间延迟的函数来计算。 这使得互相关系统能够识别发射源的位置。

    射频信号的互相关可以使用数字技术或模拟技术来完成,但每种技术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数字相关器中,信号必须首先被数字化,导致分析带宽超过几百兆赫兹的实时信号显得较为困难。虽然模拟系统不用担心此类限制,但在其射频组件方面仍存在局限性。

    光子设备利用光来处理信息,并已成为宽带射频信号模拟处理的有前景的替代方案。这些系统利用了具有大带宽的光谱,以及廉价、高性能的光学元件。在其研究中,格勒诺布尔团队利用这些优势开发了一种基于简单光子平台的新型相关器架构。

    该团队的系统没有移动部件,使用一对频移光纤回路将射频信号向上转换为光频率。它可以同时计算200个延时区间的互相关函数——这比以前的光子系统要多得多。这意味着该技术可以用来定位与时间有关的信号。

    此外,该平台的延时步长可以在从纳秒到皮秒的几个数量级上进行调整。这意味着可以处理从兆赫到几千兆赫的无线电频率。

    一旦计算出互相关函数,它就被转换成数字格式做进一步的处理。经过测试,该系统能够在距离两根接收天线1米的位置处定位一个无线电频率发射器,精度约为3毫米。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实时地将多个射电望远镜探测到的信号相互关联起来,从而在天文学上实现重要应用。该团队计划使用两个天线来捕捉太阳发出的千兆赫兹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相互关联以产生太阳的射频图像。

    通过进一步的调整,该团队希望他们的光子平台能够同时关联来自三个或更多天线的信号——实现发射器的 3D 定位,例如手机、跟踪标签和信号干扰器。

相关报告
  • 《探索 | 基于氮化硅的单光子发射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1-29
    • 伴随着量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目光转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模拟等实际应用,人们坚信量子技术将会引领新一代的科技浪潮。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Galan Moody 实验室的Kamyar Parto博士认为,从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量子技术的今天,就像传统计算机的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发展之初,科研人员想要利用刚刚制造出的晶体管实现数字开关,但是到底基于何种结构的平台仍然是一个问题。因此,世界上不同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不同的平台。不过最终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这之后,半导体技术迎来了爆发式的快速发展。今天的量子技术恰是如此,每个研究团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专门的应用,可谓百花齐放,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成为赢家。就量子计算而言,现在就有基于超导量子位、硅自旋量子位、静电自旋量子位和离子阱的量子计算机。Parto 预测,未来胜出的量子平台将是不同平台的组合,原因就在于虽然每种平台功能都很强大,但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自旋量子比特可以更轻松地存储信息并对其进行一些本地“操作”,却无法传输这些数据。但是如果采用量子光子学传输信息就变得非常容易。 量子比特作为量子技术的驱动器,与经典比特存在很大的不同。后者可以表示0和1两种不同的状态,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么是0要么是1,并且经过逻辑门运算之后得出的结果是0和1的一种情况,绝对不会出现既是了0又是1的情况。但是量子比特可以既是0 又是1,两种状态同时存在。这种状态在量子力学中称作“量子叠加态”。 Parto 表示,在光子学领域,可以使单个光子处于既是0 又是1的状态。这是因为单个光子构成了所谓的双能级系统,意味着它可以存在于0、1或任何组合中,可以是20%的0 和80% 的1,也可以是70% 的0 和30%的1。实现该技术的挑战之处在于以高效率生成并收集单光子,比如使用波导将它们传输到芯片上。 Parto 解释说:“如果将单光子放入许多不同的波导中,且每个波导上有一千个单光子。人们可以编码光子如何沿着芯片上的波导传播,从而实现量子计算。”虽然使用波导在芯片上控制光子传输相对简单,但隔离单光子并不容易,而且想要建立一个快速高效地产生数十亿个光子的系统要困难得多。 虽然产生单光子的方法有很多,但 Parto及其同事通过某些仅有单个原子厚度的二维 (2D) 半导体材料中的缺陷来生成单光子。如果将激光照射到2D材料缺陷上,材料会发射单光子做出响应。材料中的缺陷表现为所谓的限速状态,由此可以一次一个的发出单光子。每隔3-5纳秒可能产生一个单光子,但具体的产生速度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2D材料的一大优势是易于在特定的位置设计缺陷。而且由于其厚度非常小,可以覆盖到其他材料上,不受3D 晶体材料几何形状的限制,且易于集成。实验过程中,2D材料上的缺陷必须以极高的精度放置在波导中。Parto 指出,材料上有一个点缺陷可以产生光,他们需要将那个单光子进入波导。为了达到这个条件,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比如,将2D放在波导上,然后寻找现有的单个缺陷,但即使缺陷精确对齐并位于正确的位置,提取效率也也只20%-30%。原因在于单个缺陷只能以一种特定的速率发射,并且一些光以倾斜的角度发射,而不是直接沿着波导的路径发射。该设计的提取效率理论上最高仅为 40%,但制造用于量子信息应用的有效设备需要 99.99% 的提取效率。 Parto 表示,材料缺陷初发出的光朝着四面八方出射,但是只有照射到波导中才有用。研究人员有两种选择,如果将波导放置在缺陷的顶部,也许10%-15%的光会进入波导,但这远远不够。不过有一种称之为珀塞尔效应的物理现象——腔量子电动力学框架下的自发辐射增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腔模的改变来调控量子体系自发辐射的速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效应提高提取效率并将更多的光引导到波导中。在该研究中,他们采用微环形谐振器将光耦合进出波导。 如果微腔足够小,可以导致缺陷腔的自发辐射,并在微环谐振器中加速,变得更亮,从而增强提取效率。通过Purcell效应,该研究在室温下表现出高达46%的腔增强光谱耦合效率,超过了无腔波导-发射器耦合的理论极限(高达40%),比之前的工作提高了近1个数量级。 “团队对实验结果感到满意,因为在2D材料上实现单光子发射有助于解决其他材料在可扩展性和可制造性方面所面临的一些挑战。短期内,我们计划进一步探究其在量子通信中的不同应用;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开发可用于量子计算的平台,” Parto讲到。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该团队需要将提取效率提高到 99% 以上,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高质量的氮化物谐振环。但是氮化硅薄膜并不一定是完全结晶,即使在原子水平上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它的表面可能看起来像海绵一样仍然很粗糙,这样就会导致光散射,影响耦合效率。然而,如果材料本身不是完全结晶的,即使你试图在原子水平上对其进行平滑处理,表面仍然可能看起来很粗糙,像海绵一样,导致光线从它们身上散射开来。虽然有的研究团队在专门的公司购买高质量的氮化物,但Parto 计划在 UCSB 洁净室的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炉中独立生长氮化物,以确保材料质量。
  • 《一种基于无线电分组的潮流发电农场电集热器系统规划方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11-25
    • 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分组的潮流电场集电系统海底电缆规划方法,在保证投资和运行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进行集电系统的拓扑设计和断面选择。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角度的潮流水轮机分组方法,考虑了潮流水轮机的容量限制,同时避免了海底电缆的跨区域跨越。其次,提出了一个最优规划模型来确定TCGF中同一组内TCTs的连接方案。在满足海底电缆电压降和容量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对海底电缆的投资和挖沟费用以及海底电缆的损耗进行建模,使海底电缆的综合年等值费用最小。第三,通过对Prufer数遗传算法的改进,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求解方法,该方法保留了ECS的径向拓扑结构和连通性,计算效率高。最后,以苏格兰北奥克尼群岛两个具有明显特征的TCGFs及其实测潮流数据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正确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