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已近2千万 导致北京严重水危机》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09-25
  • 一地区保证生态平衡水资源利用率应在40%以下,人均水资源1000立方米以下属缺水,500以下属严重缺水。北京水利用率已超过90%,人均水资源已低于200立方米。该文对北京水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
  • 原文来源: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10/09/168653.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最严“限塑令”来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2-15
    • 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超6000万吨,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每年超10万只海洋动物,因被塑料袋缠住或误食塑料袋而死亡。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生态环境遭受污染,人类健康也终将受到危害,禁塑、限塑迫在眉睫! 近日,《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了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袋、餐具以及塑料棉签等产品,商品、超市、门店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新版“限塑令”发布近一年后,全国多数省份都已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征求意见稿)也于2020年12月9日结束公开征集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北京市共制定了十条具体“限塑”内容,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等六大重点行业,短期控制目标则包括:今年年底北京餐饮业将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党政机关开会将不得主动提供塑料瓶装饮用水等。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行动的具体时间表,将分为三个阶段来执行实施。第一阶段是到2022年本市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第二阶段是到2023年,全市重点行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强度大幅降低,重点场所、重点沿线塑料污染基本消除;第三阶段是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努力成为国际超大型城市塑料污染治理典范。 明确规定:率先禁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 征求意见稿提出,全市范围内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到2020年底,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零售业门店(含配送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北京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方明成:北京是一个塑料制品消费型城市,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塑料的使用很依赖。不是所有的塑料都不让用了,针对消费型城市的特点,考虑到方便老百姓生活,不会一刀切。 制定目标:建立塑料污染治理制度行动目标提出: 到2022年,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标准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措施全面实施;到2023年,全市重点行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强度大幅降低,重点场所、重点沿线塑料污染基本消除;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北京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方明成:希望这个政策能够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能不用尽量不用。替代和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要有明显进展。在快递包装领域,把物流载具、可折叠、可循环、可回收的真正循环使用。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2020年年初,《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出台,对于塑料退出“时间表”和替代品等都做出了规定,各地也都相继出台了本省的实施方案和禁限时间表。新版“限塑令”最终成效如何,还得看具体实施情况。既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又要跟进“可替代品”。只有疏堵结合,才能发挥出政策的最大效益。 此外,“限塑令”离不开你我的配合。最好的参与方式,是告别一次性、浪费性的消费习惯,以不用、少用、重复利用实现源头减量。以及需要各地市场监管局将加大对限塑令的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执法实效,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经营者的绿色环保意识。
  • 《津巴布韦遭遇严重水危机,民众要求政府和利益攸关者出台计划》

    • 来源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监测服务-非洲科技
    • 编译者:李文芯
    • 发布时间:2016-04-06
    • 津巴布韦国家水资源管理局表示该国152集水区正在耗尽,呼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采取紧急行动以避免即将到来的国家水危机。 厄尔尼诺现象引起水资源枯竭,进而造成津巴布韦当下的干旱。 恶劣的天气条件,包括不稳定的降雨和长期的干旱,造成了大规模的作物歉收和全国牲畜死亡,超过400万津巴布韦人急需食品援助。 每2-7年为周期反复出现的厄尔尼诺天气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干旱,使5000万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民众生活困难,2015年10-12月的降水量为30年来的最低。 毁灭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扰乱了降雨模式,使该区的雨季缩短了一半,通常雨季为10月至次年4月。 干旱对给水也造成负面。国内用水短缺,在全国范围内,81%的家庭表示没有水可用于农田和花园的灌溉。Masvingo省报道近90%的农业用水不足。 可获得的水资源变少,迫使家庭转而依赖不可靠的水源,健康风险和与水相关的疾病负担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