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八大领域 CITE 2019确立新主题新规划》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1-13
  • 11月8日,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以下简称“CITE 2019”)组委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定于2019年4月9-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CITE的启动工作备受瞩目。博览会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吴胜武,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优分别到会讲话。来自三星、戴尔、Intel、华为、联想、CEC中国电子、浪潮、曙光、百度、腾讯、紫光、Semtch等企业和数十家行业学协会嘉宾等一同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于2018年11月5日正式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的通知》,正式宣告第七届博览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吴胜武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成功举办六届以来,无论是展商数量、专业化程度、同期活动的质量、专业观众人数、发布的新产品新技术数量、行业关注度等展会关键指标,博览会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行业风向标作用日益凸显。第七届博览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部领导对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的指示精神,以罗文副部长提出的“再上一个新台阶”为目标,全面提升博览会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力争把博览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展会平台。

    作为电子信息博览会的举办地,深圳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和创新主力,集聚了华为、腾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吴优副秘书长在发布会上指出,深圳将继续做好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一流交流平台,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秘书长、中国电子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雯海发布第七届博览会全新主题和展会规划。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将按照“巩固既有成果,强化创新发展”的原则,确定“创新驱动发展,智慧赋能未来”为新主题。发布会同时公布了CITE 2019 八大重点展示领域: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新型显示、IC、人工智能、汽车电子、5G和物联网、智能制造。CITE 2019展区规划、同期论坛、重点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的邀约都将围绕这八大领域展开。

    发布会同时公布博览会重要活动筹备情况。CITE 2019 将组织“1+3+N”多场重点活动,进一步推动博览会影响力。“1”,即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家峰会。“3”指TOP10&10峰会、中国CIO高峰论坛两场峰会活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创新奖评选,“N”即多场CITE同期其他论坛活动,将邀请知名行业龙头企业领导和科研专家,探讨新产业、新发展、新方向,致力于打造形成企业家俱乐部机制,将CITE办成一年一度的企业家聚首深圳的盛会。年度CITE创新奖评选活动也将在2019年全新升级。

    据悉,第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将使用深圳会展中心全馆,超过10万平方米的面积瞄准信息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展示电子信息全产业链。通过CITE主题馆、新型显示馆、智能制造与3D打印馆、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馆、人工智能馆、5G与物联网馆、汽车电子智能驾驶馆、锂电新能源馆及电子元器件九个展馆等多个专业展区,为业界充分展示智能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最新发展成果与趋势,打造国际化一流电子信息领域展示平台。

相关报告
  • 《中法科技合作聚焦七大重点领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7
    • 2月25日,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第14届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部长弗雷德里克·维达尔共同主持会议。双方回顾总结了中法科技创新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就两国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共同拟定七大优先合作领域。这既是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也是延续并进一步深化中法两国间强劲的科技合作。 今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两国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丰硕。1978年,中法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大国签署的首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40多年来,中法科技合作平稳推进,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一方面两国特殊的友好关系为科技合作提供了平台和环境;另一方面,科技合作又对推动中法整体关系良性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为了继承并深化两国科技合作,中法参会代表认识到,当前的科技发展与1978年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两国的科技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更新、完善和提升,需要通过联委会等机制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互信,在此基础上共同谋划面向未来的行动计划,并将规划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重大合作成果。 双方一致同意,将在联合实验室、联合资助机制、人员交流、举办主题研讨会、开展创新创业合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并着重在卫生健康、农业、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空间、环境、粒子物理7个优先领域拓展合作。 会后,双方部长签署了会议纪要,并见证中法科技创新领域多个合作协议的签署。 中方科技部、外交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驻法国使馆等单位代表出席会议。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国家科研中心、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法国驻华大使和科技参赞等法国主要科技部门负责人随团参加会议。
  • 《聚焦 | 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回顾》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29
    • 学术观照时代,创新引领未来。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21届,清晰呈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主题主线,客观反映了学术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评选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立足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理念,将大数据分析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研讨、投票确定等程序,归纳、提炼出能够反映当年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研究新进展、新成果与新趋势的热点问题。评选活动既是对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回顾,也是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理论问题的聚焦及其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更有助于营造“社会关注学术,学术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热点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热点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制度体现 热点四:多学科视域中的共同富裕研究 热点五: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经济体系重构 热点六:秦汉基层社会研究 热点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运用 热点八: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建构 热点九: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创新 热点十:元宇宙与数字化生存新叙事 202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热点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热点三: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 热点四:数字时代劳动的哲学审视 热点五: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规制 热点六: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科技创新管理研究 热点七:多学科视域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热点八: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热点九:全面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热点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转型 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 热点三: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热点四:民法典阐释与适用 热点五: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探源 热点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学科研究 热点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热点八:张载思想的现代价值 热点九:图像学视域下的文学艺术研究 热点十:数字经济与发展新动能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 热点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梳理、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 热点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研究 热点四:五四运动百年回顾 热点五:船山学新诠释 热点六:中国社会学重建40年的回顾与展望 热点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热点八: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 热点九: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热点十: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 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热点三: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热点四: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 热点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热点六:监察体制改革与刑事诉讼制度的衔接 热点七:海洋史研究的拓展 热点八: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热点九:算法主导下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热点十: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热点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热点三:民法总则的制度创新与理论阐释 热点四:《资本论》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热点五: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热点六:IP产业发展与网络文艺新形态 热点七: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 热点八: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发展图景 热点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热点十: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研究 201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热点二:新发展理念研究 热点三: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 热点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 热点五: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热点六:鲁迅遗产再审视: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热点七: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 热点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热点九: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热点十: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201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 热点二: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 热点三: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研究 热点四: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热点五: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热点六:“一带一路”: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热点七:“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热点八: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业变革 热点九:中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 热点十: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 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热点二: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热点三: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 热点四:微时代的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 热点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 热点六: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热点七: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 热点八: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 热点九: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招生考试制度的理性探究 热点十: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研究 热点二:马克思主义与分配正义 热点三: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性战略研究 热点四:大数据国家战略研究 热点五:网络时代与虚拟社会治理 热点六: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热点七: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助推法治建设 热点八:“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涵探索 热点九: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 热点十:钓鱼岛历史文献的发掘与解读 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热点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权 热点三: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政策选项 热点四: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热点五: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人口问题 热点六:“八二宪法”三十年与法治建设 热点七: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热点八:《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 热点九: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定位 热点十: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拓展、深化及反思 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热点二:经济社会转型下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热点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热点四: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热点五:“十二五”规划下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收入分配 热点六:刑事法治中的民生保护与人权保障 热点七: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 热点八:公平、质量与教育创新 热点九:新媒体及其社会影响 热点十:百年之际的辛亥革命史 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热点二: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化 热点三: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公平 热点四:政治文化——中国政治发展深层原因的探究 热点五:转型社会中的法治推进路径 热点六: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 热点七:生态问题的人文反思和中国关注 热点八: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之关系 热点九:大学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理性 200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经验与模式——新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热点二:网络舆情的民意表达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热点三:国际金融危机与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 热点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回应 热点五: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热点六: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的新突破 热点七: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热点八:话语研究的多学科关注 热点九: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重建 热点十: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价值 200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热点二:文化综合创新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热点三: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新定位 热点四:大部门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热点五:全球“金融风暴”下的中国应对 热点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热点七:中哲、西哲、马哲对话中的融通 热点八: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 热点九: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学科思考 热点十:世界史学科新体系之建构 200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化 热点二:对“生态文明”的多元解读 热点三: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热点四:“社会建设”概念在理论层面的拓展 热点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与“中国马克思学”问题 热点六:儒学的当代转型 热点七:经济学视野中的快乐和幸福 热点八:新公共管理研究的新收获 热点九:都市化进程的学术镜像 热点十: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建设与走向 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研究交汇互动 热点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回应 热点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 热点四:物权法理论与实践互补共促 热点五: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社会基本保障 热点六:政治哲学研究呈现新气象 热点七:城市空间与区位理论研究之拓展 热点八:环境史研究异军突起 热点九:消费社会中的文学之出路 热点十: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多视角解读 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 热点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循环经济 热点三:怎样看待“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 热点四:马克思哲学中的现代性思想 热点五:儒家文化及“国学”热的利与弊 热点六:关于非政府组织(NGO)的研究 热点七: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热点八:中国如何“和平发展” 热点九:城市化与文化研究转型 热点十: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热点二: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热点三:非传统安全研究 热点四: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讨论 热点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问题 热点六: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 热点七: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热点八:“人权入宪”的理论探讨 热点九: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文学的文化研究 热点十: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