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TRIM5α和TRIMCyp协同限制HIV-1复制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6-05
  • 宿主的固有病毒限制因子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转录病毒,破坏病毒正常的生活周期以达到限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目前发现的逆转录病毒限制因子主要有APOBEC3、TRIM5α、TRIMCyp、ZA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宿主病毒限制因子对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限制能力,这也是构建合适动物模型的障碍,其中TRIM5α/TRIMCyp在限制HIV-1感染灵长类动物中至关重要。对病毒限制因子的研究有助于阐明HIV-1复制的分子免疫机制,构建合适艾滋病动物模型,发现艾滋病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策略。

    TRIMCyp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病毒限制因子,它由CypA基因通过逆转录作用插入TRIM5基因座形成了TRIMCyp融合基因后经选择性剪接得到。在哺乳动物中共发现了4种TRIMCyp基因融合模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郑永唐课题组发现了其中2种TRIMCyp基因融合模式。郑永唐课题组前期研究在旧大陆猴唯一可感染HIV-1的平顶猴中发现了一种新的TRIMCyp融合模式,并证明该融合基因蛋白产物不能限制HIV-1的感染和复制,从而阐明了平顶猴对HIV-1易感的重要分子机制,首次创建了北平顶猴HIV-1感染模型(Liao et al, AIDS, 2007; Kuang et al, Retrovirology, 2009; Pang et al, Sci Bull, 2018)。在新型实验动物树鼩中,发现集合了基因重复、逆转座和外显子重组3种重要新基因产生模式的TRIMCyp也丧失了对HIV-1、SIV和N-MLV等病毒的限制功能,但树鼩TRIMCyp产生了新的免疫调控功能(Mu et al, Mol Biol Evol, 2013)。

    有趣的是,在同属于旧大陆猴的熊猴体内还发现同时存在TRIMCyp和TRIM5α两个等位基因(Cao et al, Zoo Res, 2011)。然而,迄今为止未见TRIMCyp和TRIM5α两个等位基因共同作用限制病毒复制能力和机制的研究报道。

    日前,郑永唐学科组研究了熊猴TRIMCyp和TRIM5α各自的抗病毒能力谱,发现两者均能限制HIV-1的复制,而只有TRIM5α能限制N-MLV的复制;两者同时表达对HIV-1有协同限制作用,可几乎完全抑制了HIV-1的复制,但却丧失了限制N-MLV的能力。这一现象提示两者的共同表达对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协调作用。与体外过表达实验一致的是,HIV-1在携带TRIMCyp和TRIM5α的熊猴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复制水平显着地低于其在仅携带TRIM5α纯合子的熊猴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研究发现,TRIMCyp和TRIM5α对HIV-1的协同限制作用发生在HIV-1复制的早期,即脱壳或逆转录时期前期。该协同功能依赖于两者的相互结合,抑制其空间结合水平将导致协同作用的下降。由于TRIMCyp融合基因源自于TRIM5α基因,TRIMCyp产生带来的细胞抗病毒能力的变化提示在一定病毒压力下,宿主产生了被选择出的抗病毒能力平衡变化。同时,2个等位基因的共同表达的协同抗病毒能力现象也为HIV-1动物模型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昆明动物所博士生母丹和朱家武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郑永唐为文章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经费支持。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2788.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在DNA复制期间保护复制叉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xxw
    • 发布时间:2019-07-08
    • 在DNA复制期间,复制叉遇到的问题不断威胁着基因组的完整性。BRCA1、BRCA2和一部分范科尼贫血蛋白(Fanconi anaemia protein)通过涉及RAD51的途径保护停滞的复制叉免受核酸酶的降解。BRCA1在复制叉保护中作出的贡献和发挥的调节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与它在同源重组中的作用相关联在一起,仍然是不清楚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BRCA1与BARD1形成的复合物而不是经典的BRCA1–PALB2相互作用是复制叉保护所必需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7月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somerization of BRCA1–BARD1 promotes replication fork protection” BRCA1–BARD1受到磷酸化指导的脯氨酰异构酶PIN1介导的构象变化的调节。PIN1活性增强BRCA1–BARD1与RAD51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RAD51在停滞的复制叉结构中的存在。 这些研究人员在患有表现出对新生链较差保护但保留同源重组能力的癌症的患者中鉴定出BRCA1–BARD1的遗传变异,因而确定了复制叉保护所必需的和与癌症产生相关的BRCA1-BARD1结构域。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揭示出一种由BRCA1介导的途径控制着复制叉保护。
  • 《PNAS:研究揭示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07
    • 桃蚜(Myzus persicae)是全球分布的广食性农业害虫,能够为害上百种植物并传播较多农作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病原媒介昆虫。据统计,超过55%的植物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大于对植物的直接危害。自然界中,蚜虫依据不同密度、营养、光温等环境因素在有翅型和无翅型之间转变,具有翅两型分化现象。“迁飞型”的有翅蚜和“繁殖型”的无翅蚜在转移扩散、寄主选择、取食行为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与无翅型蚜虫相比,有翅蚜频繁更换取食位点、具备更强的转移扩散能力,被认为在农作物病原的传播与扩散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由此增加了虫媒病毒病大流行的风险。然而,翅两型蚜虫传毒效率的差别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孙玉诚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戈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Salivary carbonic anhydrase II in winged aphid morph facilitates plant infection by viru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有翅蚜唾液组分能够促进传毒效率,特别是唾液腺高表达的碳酸酐酶作为病毒扩散的“增效蛋白”,能够分泌进入植物,导致质外体酸化,提高了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和囊泡运输速率,从而利于病毒侵染和扩散,这是有翅蚜高效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的重要基础。 蚜虫主要传播非持久循环病毒,且病毒只附着在蚜虫口针尖端,无法进入血淋巴循环复制。在带毒蚜虫的取食过程中,病毒粒子伴随唾液组分一同被分泌至寄主植物内。唾液组分能够改变植物组织微环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为虫媒病毒的协同侵染和系统扩散创造有利条件。该研究通过蚜虫唾液与病毒共侵染实验发现,无论是病毒的媒介昆虫桃蚜还是非媒介昆虫豌豆蚜,有翅型的唾液相较于无翅型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两种蚜传非持久性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在植物细胞间的扩散。翅两型桃蚜和豌豆蚜唾液腺转录组分析发现,两种蚜虫的有翅型唾液腺均高表达碳酸酐酶CA-II,并证实了CA-II可以被蚜虫分泌进入植物细胞间隙(图1)。敲低CA-II可以增强蚜虫的韧皮部取食,却不利于蚜虫移动扩散。由于CA-II催化CO2和H2O转化为H+和HCO3-,研究通过染色法定量分析了蚜虫在刺探过程中分泌的CA-II对植物细胞间隙质外体酸碱度的影响,发现蚜虫分泌的CA-II能够导致植物质外体酸化,提高细胞壁果胶降解酶活性,降低去甲酯化果胶含量,造成细胞壁结构松散。在蚜虫唾液降解细胞壁的过程中,植物能够感知细胞壁损伤进而激活囊泡运输系统,将胞内的果胶运送到细胞间隙。研究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和遗传学实验证明虫媒病毒能够借助植物囊泡运输系统,实现细胞间扩散。该研究揭示了碳酸酐酶是有翅蚜高效传毒的分子基础,即其唾液增效蛋白通过改变质外体酸碱微环境,调控细胞囊泡运输系统驱动有翅蚜高效传毒,这为虫媒病毒病的生态防控提供了分子靶标。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培育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