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风向标!多位华人学者获得重磅奖项》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2-21
  • 日前,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1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128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

    其中,共有18位华人学者获奖,涵盖清华大学(6人)、北京大学(4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南京大学(1人)、浙江大学(1人)、华中科技大学(1人)、台湾大学(1人)等多所高校校友。

    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

    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以来每年颁发,奖励处于职业生涯早期且取得引领未来科学发展成就的杰出年轻学者。2021年该奖授予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共有128名学者获此殊荣。

    2007年以来,该奖项历届获得者中已有51人获诺贝尔奖,17人获菲尔兹奖,69人获美国科学奖章,20人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2021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华人学者简介如下:

    高伟(Wei Gao),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09在清华大学精仪系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工系获得博士学位。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青年科学家。

    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与材料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可穿戴设备、柔性电子、微米纳米马达、生物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生化传感器。

    李晗(Han L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助理教授。2008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以及代谢工程研究。

    高秭玥(Ziyue Gao),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助理教授。201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1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人类遗传学,着重于在生物演化和群体遗传的框架下研究与人类进化、疾病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马腾宇(Tengyu Ma),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助理教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校友,本科毕业后赴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器学习和算法方面的研究,如深度学习及其理论,(深度)强化学习及其理论,表示学习,鲁棒性,非凸优化,分布式优化和高维统计。

    廉骉(Biao Lian),普林斯顿物理系助理教授。201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物质拓扑相、量子霍尔系统、低维强相互作用系统以及多体系统的纠缠和量子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甄博(Bo Zhen),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和天文系助理教授。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理基科班,201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质,光学。

    徐升(Sheng Xu),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2级本科校友。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曾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目前,徐升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工作集中在用于健康监测和人机界面的可穿戴柔性电子设备,曾获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MRS)“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

    戴亮(Liang Dai),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7级本科校友。2015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7月加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引力透镜、引力波及宇宙学。

    邓煜(Yu Deng),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7级本科校友,2008年秋季转入麻省理工学院。2010年获普特南(Putnam)大学生竞赛最高奖——Putnam Fellow.2015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Courant Institute)做博士后。2018年加入南加州大学,现任助理教授。

    他和他的合作者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对二维高次Schrödinger方程证明了Gibbs测度的不变性;对Schrödinger方程对应的弱湍流问题,在最佳的时间尺度上验证了极限方程的正确性;证明了三维水波方程在重力-表面张力作用下的小初值整体存在性;证明了二维Couette flow在超临界空间的不稳定性。

    刘鲁乔(Luqiao Liu),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物理学专业2002级本科校友。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现任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自旋电子学领域,特别是专注于纳米材料和自旋逻辑器件,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微波应用。

    汪淏田(Haotian Wang),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斯坦福大学深造并获博士学位。2016年起担任哈佛大学罗兰学者并组建课题组开展独立工作,2019年起加入莱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9年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

    赵刘燕(Liuyan Zhao),200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校期间曾获2005年优秀学生奖学金(金奖),2006年环贸通专项奖、2007年国家奖学金、大学生研究计划校级优秀等多种荣誉。2008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优秀毕业生。201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

    Heng Li,现任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信息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97级基地班,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在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加入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

    Xiumin Du,浙江大学数学学士,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助理教授。

    Kai-Wei Chang,2017年起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系助理教授,此前曾在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系担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谷歌引用数超过13000。

    本科就读于台湾大学,获得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双学位;2007年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立台湾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硕士学位。随后,2010年赴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师从Don Roth 教授。2015年取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微软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曾获得 EMNLP 2017最佳长论文奖、SIGKDD 2010 最佳研究论文奖、NSF资助。

    Joel Yuen-Zhou,200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201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加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助理教授。

    James Zou,本科毕业于杜克大学,并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

    Wenxin Du,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2008年于斯沃斯莫尔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于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相关报告
  • 《未来诺奖或出自他们!16位华人学者获美国斯隆研究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2-14
    • 日前,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 (The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共有126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其中大多数华人学者都曾在中国高校接受本科教育。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技大奖 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本届奖项获得者分属化学、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等8个领域。 此次斯隆研究奖获奖的126名青年学者,代表目前最有前途的一批青年科学研究员。此次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他们独立研究的质量、创造力、潜力选出各研究领域的明日之星,希望通过斯隆基金会资助这些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学者成为未来的学术领袖。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迄今为止,已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8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6位华人青年科学家获奖 今年华人学者表现依然十分出色,共有16位华人学者获奖,占比达到12.7%。16名青年科学家中,大多数都曾在中国顶尖高校接受本科教育或硕士研究生教育,这项数据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顶尖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去年一样,今年华人青年科学家中来自北大的本科校友最多,共有7人,遥遥领先其他高校。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北大共有4名本科校友获奖。此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各有1名校友获奖。
  • 《“诺奖风向标”、2019拉斯克奖揭晓:免疫细胞发现者、乳腺癌疗法发明人,及全球疫苗组织获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11
    • Albert 和 Mary Lasker 基金会于 9 月 10 日宣布了 2019 年拉斯克奖(Lasker prize)的获奖者。拉斯克奖每个奖项的奖金为 25 万美元,被认为是美国顶级生物医学研究奖项,由于多位获奖者在数年后继续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常被称为诺奖“风向标”。 2019 年拉斯克奖三大奖项的获奖者为: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 Max D. Cooper 和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的 Jacques Miller 获得 Albert Lasker 基础医学研究奖。 来自美国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 H. Michael Shepard,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 Dennis J. Slamon 和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的 Axel Ullrich(也曾是基因泰克的科学家)获得 Lasker~DeBakey 临床医学研究奖。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 获得 Lasker~Bloomberg 公共服务奖。 2019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B 细胞和 T 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组织原理 获奖理由:他们发现了两类不同的淋巴细胞,B 细胞和 T 细胞。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为理解适应免疫应答提供了组织原理,开启了现代免疫学的进程。 2019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开启了现代免疫学进程的两位科学家,分别是来自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 Max D. Cooper,和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名誉成员 Jacques Miller。他们发现了两类不同的淋巴细胞,B 细胞和 T 细胞。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为理解适应免疫应答提供了组织原理。这项先驱工作大大推动了基础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进展,其中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的表彰,例如单克隆抗体研究、抗体多样性的产生、免疫防御的 MHC 限制性、树突细胞的抗原加工和癌症治疗的检查点抑制。 2019 Lasker~DeBakey 临床医学研究奖 赫赛汀——治疗乳腺癌的靶向抗体 获奖理由:他们发明了首个能够阻断致癌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并将其发展为能够拯救患有乳腺癌女性生命的治疗方法。 2019 年 Lasker~DeBakey 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三名科学家——H. Michael Shepard、Dennis J. Slamon 和 Axel Ullrich。他们发明了首个能够阻断致癌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并将其发展为能够拯救患有乳腺癌女性生命的治疗方法。这一创新降低了乳腺癌早期和转移瘤患者的复发风险,延长了生存时间。在美国,每年有超过 5 万名女性被诊断患有这类乳腺癌,自赫赛汀问世以来,已有超过 230 万人接受了治疗。Shepard(目前在 BetterOutcomes4Cancer 工作)和 Ullrich(目前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彼时在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完成了赫赛汀的临床研究。Slamon 则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完成了他的相关研究。 2019 Lasker~Koshland 医学科学特别成就奖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 获奖理由:为全世界儿童持续提供疫苗,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充分利用免疫的力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2019 Lasker~Koshland 医学科学特别成就奖被授予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表彰该机构为全世界儿童持续提供疫苗的工作。这项工作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充分利用免疫的力量防止了疾病的发生。GAVI 采纳最新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合作和施加经济影响力,确保疫苗能够以可负担的价格持续供应,加速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并为健康护理系统提供支持。目前为止,GAVI 已经协助为全世界 73 个国家的 7.6 亿儿童接种疫苗,拯救了 1300 万人的生命。 关于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Lasker Award),自 1946 年开始颁发,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自 1962 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截至 2005 年,超过 300 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至少已有 71 人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2011 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该奖项,随后在 2015 年收获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因此拉斯克奖又被称为“诺奖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