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完成乌毛蕨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特性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28
  • 民族药用植物是千百年来世界各族人民总结出的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传统利用植物,利用现代化学和医药技术对这些民族药用植物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从这些植物中分离出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并从中筛选挖掘出新的药品,从而能够显著降低药物研制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乌毛蕨属(Blechnum)隶属于乌毛蕨科(Blechnaceae),包含约236个物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地区。乌毛蕨属植物的主要特征为根状茎通常粗短、直立,有复杂的网状中柱,叶簇生,叶片通常革质,一回羽状,孢子囊群线形(图1)。长期以来,一些乌毛蕨属植物作为传统民间药物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伤寒、流感、泌尿系统感染、肺部疾病、水疱、疖子和与驱肠虫药相关的并发症(图2),用于药用的部位包括复叶、根状茎、全株、根以及芽等(图3)。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科研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和数据整理,对该属植物的传统用途、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应用等内容进行整合,揭示了乌毛蕨属植物的民族药理学价值,为未来该属植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乌毛蕨属植物的不同部分共分离出91种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酚类、萜类、甾醇类、脂肪酸、醛类化合物等,其中酚类、甾醇类化合物和脂肪酸是主要成分。该属植物的代谢产物被发现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癌、杀虫、抗肿瘤和促进伤口愈合等。

      尽管乌毛蕨属植物作为传统药用植物被广泛地利用,并且拥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图4),但该属中只有20个物种已进行过植物化学和生物活性评估。此外,还缺少对本属植物特定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广泛筛选该属植物的特定代谢产物并研究其生物活性,从而带来新的发现,并阐明其临床应用的科学基础。

      本研究以“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Genus Blechnum—A Narrative Review”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Pharmaceuticals上。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43026)、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项目(2019FY101800)和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AJC202101)的资助。肯尼亚籍留学生Emmanuel Nyongesa Waswa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组的其他学生也参与了本项研究。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07/t20220728_6494713.html;https://www.mdpi.com/1424-8247/15/7/905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完成猕猴桃属植物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6
    •   猕猴桃属植物属于猕猴桃科,通常被统称为“猕猴桃”。本属包含55种以上,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是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除少数几种外,绝大多数种类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有四十余种为我国特产。“猕猴桃”的果实已成为我国原产的重要的特色水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传统药用应用中,本属植物的不同部位也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肾脏和心血管系统问题、癌症、消化不良、痔疮和糖尿病等及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药用开发潜力。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对猕猴桃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特性、作用机制和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了解其传统利用内涵,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属植物含有丰富的具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和广泛的民族医药用途,在医药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属约有10种植物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传统药物的重要来源。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超过873种不同类别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萜类、酚类、醇类、酮类、有机酸类、酯类、碳氢化合物和甾类等(图1)。这些化合物和/或提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糖尿病、抗增殖、抗血管生成、抗感染、抗肿瘤和抗癌活性等,是其具有医疗效果的重要原由(图2)。   猕猴桃属植物的几种传药用用途得到了科学证据的支持,使它们有可能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现代医疗中。从猕猴桃属植物中筛选出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成分的存在,也为其在药用应用中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关研究结果以“The genus Actinidia Lindl. (Actinidiacea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its 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武汉植物园肯尼亚籍博士研究生Emmanuel Nyongesa Waswa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与服务计划、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和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完成花椒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花椒属(Zanthoxylum L.)(图一)是芸香科(Rutaceae)中第二大属,包括大约225-549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图二)。该属植物在民间早已应用于食品、医药、建筑等领域,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性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科研人员通过全面的资料查询和数据整理分析,对花椒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应用和毒理学等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揭示了花椒属植物的药用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结果显示,花椒属植物的果实、种子、树枝、叶子和茎被单独或以煎剂、输液、粉末、糊剂、膏药、果汁的形式施用,或与其他药用植物混合施用以治疗疾病。从该属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400多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化合物,包括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素、木质素、醇类、脂肪酸、酰胺类、倍半萜类、单萜类和烃类等(图三)。分离出来的粗提物、馏分和化合物同时具有体内和体外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癌、抗菌、抗酸碱、保肝、解热、抗肿瘤和其他药理活性。   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系列植物化学成分已证明具有治疗疾病的潜力。其民族植物学用途已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得到证实,是现代药物和保健品开发的潜在来源。但从该属植物中已发现的许多次生代谢物尚未进行完善的生物学评估。因此,还需要对该属植物的应用安全性以及药用作用机理等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研究以“Ethnobotanic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pantropical genus Zanthoxylum L. (Rutaceae): An update”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43026)、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项目(2019FY101800)、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和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AJC202101)的资助。肯尼亚籍留学生Elizabeth Syowai Mutinda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组的其他学生也参与了本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