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消除148处城市黑臭水体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19
  • 近日,湖北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10大重点任务,从整治方案、截污纳管、岸线整治、内外源治理、长效机制等环节入手,并结合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统筹部署,提出了环环相扣、滚动推进的具体措施。

    ●今年底设区市消除八成黑臭水体

    ●武汉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根据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关于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的通知》,全省设区市共有城市黑臭水体148条,不仅影响城市景观,也直接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

    按照方案,到2018年底,全省50%的城市黑臭河道要疏浚一遍。武汉市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其余设区城市建成区实现河(湖)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全省设区市黑臭水体消除80%。全省设区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实施、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同时,设区市均要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并完成达标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到2019年底,全省设区市75%的城市黑臭河道疏浚一遍,城市黑臭水体消除9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底,设区市100%的城市黑臭河道全部疏浚一遍,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全覆盖,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

    在长效机制方面,方案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要求全面落实河湖长对黑臭水体的管护责任,切实加强各项管护制度建设。各地要明确水体养护单位及其职责、绩效评估机制和养护经费来源。

    方案还提出要创新水体养护机制,按照干管分离的原则,积极推进水体养护市场化改革,形成主管部门定期考核、养护单位具体作业的水体养护模式。

    ●严禁向河湖排污

    ●保持城市现有水面不减少

    按方案要求,我省将把控源截污作为整治黑臭水体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性措施。首先彻底查明河道两侧排放口的位置、排放量,通过改造排水管道、封堵排水口、敷设截污管道、设置调蓄设施等措施,做到旱天污水不入河,控制雨天溢流频次。

    环保、建设(水务、城管)等部门将加强对路边餐饮、洗车、绿化等排污、排水的执法管理,整治和查处乱排乱倒、偷排偷倒行为。强化道路保洁作业管理,严禁将餐厨垃圾、树叶、机扫残液等,向雨水管道(管井)中倾倒。

    在疏浚黑臭水体时,方案要求利用生态清淤方式清理水体底泥污染物,妥善运输和处置底泥,严防二次污染。同时,要清理城市水体沿岸积存垃圾,做好河岸、水体保洁,季节性收割水生植物、沿岸植物,及时清除季节性落叶、水面漂浮物,严厉查处向河湖倾倒垃圾、污水的行为。

    方案还提出,新建城区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沟塘、侵占河道水体,要保持城市现状水面不减少。要创造条件恢复已覆盖的河道水体,打通“断头河”,加强城市水系沟通,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优先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和清洁雨水作为补充水源,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补充水源经湿地等设施进一步净化后排入河道,逐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加快建改处理设施和管网

    ●2020年内城市基本雨污分流

    按照方案,我省将开展河道岸线环境整治,清理河道两岸违法建设,加强城市河道沿岸绿化和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体”,控制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环境。

    同时,我省将继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优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2020年,全省设区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要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尽可能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方案要求加快建设区域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污泥运输车船全部安装GPS。

    在管网建设方面,方案要各设区市排查排水管网现状,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城市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雨污分流改造。

    对雨污混接、排水管道及检查井各类缺陷,各地要进行维修改造,减少污水外渗或河水地下水倒灌。暂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区域,要加快建设截流干管。同时,各地要加强雨污水管网运行养护,选择有经验的设施养护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经费,确保排水管道正常运行。.

相关报告
  • 《黄冈市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1
    • 发布时间:2023-12-26
    • 12月19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正式出台《黄冈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按照“分区分类、重点突出、建管并重、共同缔造”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黄冈市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要求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全面消除因农村生活污水引起的农村黑臭水体,水源保护区等“六类村庄”污水得到全面治理。 从高设标抓落实。按照《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制定《黄冈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自加压力,将省定目标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6.5%,提高到60%以上。《方案》按照全市60.99%的目标分解工作任务,确定的技术路线是压实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细化行动方案,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该方案明确全市农村黑臭水体近三年目标任务、工作举措、技术路径、责任落实等具体事项,系统谋划,全域推进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技术分析》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8
    • 摘要:由于我国近几十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使得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镇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导致城市水体大面积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城市生活环境和形象,黑臭水体问题成为老百姓是看得见、摸得着、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形象,切实提高人居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推进黑臭水体整治。 下面文章将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臭水体;原因;整治技术 引言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水环境问题。城市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各大流域的二级、三级支流的黑臭问题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 国务院2015年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1 关于黑臭水体的定义、分级 黑臭水体是指因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境容量而导致变黑、发臭的水体,通常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溶解氧小于2.0 mg/L。多位于人口密集、污染负荷强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及中心镇等区域内水体。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 对于城市黑臭水体,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明确范围是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也就是居民身边的黑臭水体;二是从“黑”和“臭”两个方面界定,即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以百姓的感观判断为主要依据。 2城市黑臭水体分类及整治遵循的原则 调查总结分析发现,根据污染特性,可将城市黑臭水体分四大类:(1)滞留、缓流型黑臭水体,因为水动力学条件差,故换水率低,导致水体局部发生黑臭现象;(2)雨污混流黑臭水体,目前雨污混结的现象还是很严重,也会导致黑臭现象的发生;(3)未完全截污的黑臭水体,目前我国仍有大量城市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域造成黑臭水体的形成;(4)生态基流匮乏的黑臭水体,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城市。 “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长效安全、统筹规划、技术组合”是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各种因素的不同,如污染成因、程度、水文水质、治理目标等,我们需遵从以上原则,统筹规划,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以期能长久有效的改善水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 3 黑臭水体整治技术 黑臭水体形成原因有2个主要是:外源应为点源、面源即污水排放口、雨水、地面径流等,内源应为河底底泥释放、水生植物腐烂等,其中溶解氧是水体发生黑臭的关键性因素。改善水体必须改善水体的缺氧或厌氧环境,控制水体污染物进入量,修复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根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参照住建部和环保部出台的相关技术指南和政策,目前常用的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内源控制技术 内源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清理水生植物残渣和清淤疏浚。清理水生植物残渣可以避免这些残渣进一步腐蚀,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污染物,可以降低黑臭水产生的概率;清淤疏浚通过较少污泥含量,从而可有效降低污泥中有机物的释放,迅速减小水体的内部污染,比较适合污泥严重的水体的初步治理时期。 3.2 外源减排技术 外源减排技术主要包括直排污水原位处理、面源控制及截污纳管。针对直排污水采用原位处理可迅速除掉水体中的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等,该技术优点是成效快、周期短且不受管网限制,缺点是时间太短,无法截流;面源控制主要针对的是雨水径流,其中又包括初期雨水控制技术、低影响开发技术及生态护岸技术等。截污纳管是指新建或改造沿岸的污水管道,形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从而根本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1)截污纳管 从源头控制污水向水体排放,主要用于水体沿岸污水排放口、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合流制污水系统沿岸排放口等永久性工程治理。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沿水塘、河岸、湖边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送)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应沿河岸或湖边布置溢流控制装置。无法截流污染源的,可考虑采用就地处理等工程措施。严禁将城区截流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下游。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溢流装置排出口和接纳水体水位的标高,并设置止回装置,防止暴雨和涨潮时倒灌。截污纳管技术工程量和一次性投资大,工程实施难度大,周期长,截污将导致河道水量变小,流速降低,需要采取必要的补水措施。截污纳管后污水如果对现有城市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造成较大运行压力,需要设置旁路污水处理设施。 (2)面源控制技术 主要用于城市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养殖污水、地表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可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与净化技术以及生态护岸与隔离技术等。面源控制工程量大,影响范围广。雨水径流量及径流污染控制需要水体汇水区域整体实施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等综合措施,系统性强,工程实施经常受当地城市交通、用地类型控制、城市市容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约,工期较长。 3.3生态修复技术 主要包括岸带修复、生态净化和人工增氧等,修复水体生态环境,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岸带修复主要用于已有硬化河岸(湖岸)的生态修复,属于城市水体污染治理的长效措施。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生态净化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系统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人工增氧作为阶段性措施,主要适用于整治后城市水体的水质保持,具有水体复氧功能,可有效提升局部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并加大区域水体流动性。 3.4补水活水技术 补水活水技术主要包括再生水补给、清水补给。作为城镇稳定的非常规水源,再生水经济有效,可将其引入黑臭水体,起到减小水力停留时间及增大流量的作用,最终改善水质。一般用于整治缺水城市或枯水期的黑臭水体;清水补给是指向黑臭水体中引入洁净的地表水,从而加快了污染物转移,最终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一般用于整治滞留、缓流型黑臭水体。 3.5 水质净化技术 水质净化技术主要包括复合净水剂技术、人工增氧技术、人工湿地、生态浮岛及微生物强化净化。作为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技术,复合净水剂技术简单经济,它的原理是净水剂能絮凝水中的悬浮颗粒、胶质或溶质,产生絮状沉淀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若直接投加,产生的沉淀仍然在水体中,并未真正去除,还有“复发”的可能,故应进行水体外循环处理;人工增氧技术是经过人工曝气,向黑臭水体中充入空气或臭氧或纯氧,从而提高水中氧浓度,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止厌氧反应的发生,从而阻止了黑臭现象的发生,一般用于水质改善阶段;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系统人工建造的湿地系统,它依据的是植物和土壤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净化功能。一般用于整治滞留、缓流型黑臭水体;生态浮岛是指人为的构造水生植物系统,利用该系统降解水中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阶段;微生物强化净化是指人为加强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从而加快了黑臭水体中污染物的转化及分解。 4结束语 整治黑臭水体涉及到各个学科,如工程学、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可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生态修复是维护水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