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激荡20年:隆基绿能何以稳坐头把交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8
  • 21世纪初,中国叩开世界光伏市场的大门。

    2000年,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施正荣,放弃了在澳的优渥生活,回国创业。次年,他成立尚德公司,并于2002年投资建设了一条1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而彼时,隆基绿能还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公司。恐怕很少有人预料到,未来的时间里,隆基绿能会依靠技术变革在光伏行业里崭露头角,称霸全球。

    2020年起,隆基绿能的一体化组件出货量连续稳居前列,并于2022年创造了45GW以上出货成绩。同时,隆基绿能在2022年预计实现净利润145亿~155亿元。

    在资本市场上,隆基绿能也是仅有的一家突破5000亿元市值的光伏企业,且目前仍以近3500亿元的市值被外界冠以“光伏茅”之称。作为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也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在2021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单,李振国家族以863亿元,位列第37位。

     

    穿越历史时空,不同的企业与人物,演绎了截然不同的时代故事。从施正荣搭建首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到202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愿景落地,中国光伏产业摆脱补贴,成长为全球光伏制造国和应用国,目前发展仍方兴未艾。

    成立23周年的隆基绿能,又将如何书写自己的未来?

    疯狂内卷 剩者为王

    中国光伏产业历经三次行业危机:2008年的金融风暴、2012年前后的光伏双反和2018年的“5·31”新政。每一次危机来临,市场都会伴随一轮洗牌,不少企业身陷绝境。

    2012年那年,欧美“光伏双反”席卷整个中国光伏行业。一些企业也一度陷入危机,后市表现各有不同。

    有了前车之鉴,“剩下”的光伏企业深刻认识到稳健经营的意义。隆基绿能便是这样的一家企业。

    李振国曾表示,“多数企业做了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当企业对资源的获取能力超出驾驭能力就容易陷入风险,主要包括资金链断裂和技术迭代颠覆。”在他看来,过去和现在,隆基的发展并不是很慢,是否要加速,也涉及到一个能力边界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隆基绿能奉行“不领先,不扩产”“不卡脖子不介入”的铁律。“隆基惯常的打法是以慢打快,决策时谨慎乃至保守,不被短期利益或困难所迷惑;执行时迅速推进,新建产能必定要领先于行业,用领先产能快速锁定技术、成本优势。”李振国称。

    保持谨慎稳健的财务制度是隆基绿能的另一准则。早在2008年,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便为公司设定了红线:“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投资不能融资,因为它不能快速周转。这就要保证所有项目都是自己有钱把它投下来,不需要去借钱。”尽管随后的投融资方式有所变化,但是隆基绿能一直将资产负债水平保持在60%以下。

    近两年,碳中和概念风靡全球,光伏投资热潮风起云涌。

    特别是2021年以来,来自服装、互联网、家电、地产建筑、养殖、环保、传统能源和纺织业等领域的企业陆续跨界光伏行业。动辄数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的项目投资,在光伏市场里已不再新鲜。业内统计,过往三年中,光伏产业扩产投资规模已超过20000亿元。

    除了新玩家凶猛扩产,包括隆基绿能在内的老玩家也在扩产道路上不断加码,并形成了垂直一体化的竞争潮流。对比一体化组件企业的规模、出货量和利润等指标,隆基绿能与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公司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且隆基绿能稳居前列。当然,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通威股份也开始搅动组件市场,这也让头部一体化组件企业的成本竞争要素更为凸显,竞争加剧。

    火热的市场,往往充满了风险。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产量分别达到了82.7万吨、357GW、318GW和288GW,同比增长分别为63.4%、57.5%、60.7%和58.8%。而2020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产量仅为39.2万吨、161GW、134.8GW和124.6GW,不足2022年产量的一半。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援引国际机构对未来(2021—2027年)全球光伏产能产量的预测,全球光伏市场存在过剩风险,或许中国光伏制造开工率将能大幅下降,价格竞争激烈。

    在此背景下,隆基绿能向外界传递出明确态度:坚持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回归本质 保持进化

    光伏激荡20年,隆基绿能穿越了一轮又一轮市场周期,并迅速登顶称王。这与隆基绿能回归本质,将关乎企业命运的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不断自我进化的基因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单晶和多晶是晶硅太阳能的两种技术路线。2004年以前,由于单晶技术成本偏高,这也让不少企业纷纷选择了多晶,市场占比一度高达80%。

    不过,隆基绿能却选择了挑战主流,并于2006年笃定单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在众多场合下阐释当初战略研判的考量称,当时公司研究了两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在他们看来,“光伏行业的本质其实就是度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如果现阶段的技术无法对此做出贡献,是很难具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单晶技术的度电成本更具有竞争优势。

    专注单晶硅片6年后,隆基绿能终于在2012年4月成功上市。次年,隆基绿能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位列前茅。

    2011—2013年,光伏行业陷入欧美“双反”困境,这一时期隆基绿能却进入了关键性技术攻关期。在硅片领域,进一步攻克RCZ单晶生长技术、金刚线切片技术。

    为外界所称道的是,当时隆基绿能顶着每年亏损4000万元的压力,率先导入金刚线切片技术规模量产,并助推我国打破日本等外企对金刚线核心技术的垄断。据统计,这一技术革新带动单晶硅片非硅成本较砂浆切割下降60%以上,每年为行业节约成本约300亿元。

    由于新技术加持,叠加延伸组件业务拓路,隆基绿能的单晶技术性价比也在不断挑战着多晶技术。伴随我国推行光伏“领跑者”技术示范项目,隆基绿能在2016年开始大规模推广PERC单晶电池和组件,拉动了单晶市场逐渐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到2019年光伏单晶硅片市场占比很快攀升至65%,到2020年已经超越了90%。这也意味着,光伏单晶已完全替代多晶技术路线,成为市场主导技术路线。

    单多晶技术变革,让隆基绿能一骑绝尘,跻身行业前列。从2012年上市至2022年,隆基绿能的净利润从亏损0.53亿元变成盈利150亿元左右,实现百亿元增长;市值从上市当年期末不足40亿元,一度突破5000亿元,翻了百余倍。

    追溯23周年的企业发展史,隆基绿能利用技术成就了自己,同时也收获了社会各界好评:“中国光伏降本进程中,隆基功不可没!”

    当然,技术本身也具有周期。只有持续的创新研发,保持自我进化,才能不被颠覆。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里提到,保持进化最大的价值在于竞争对手会消失,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

    近几年,单晶光伏电池效率的提升,回归光伏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航道。

    在PERC电池效率逐渐接近天花板关键路口,隆基绿能一直保持着对TOPCon、HJT、IBC等先进电池技术跟踪研究,持续挑战行业天花板。据统计,2021年—2022年期间,隆基绿能连续12次名列电池转化效率的前茅。特别是,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HJT)转换效率达到26.81%,这意味着在过去68年以来的光伏发展历史进程上中国企业率先站在了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全球高峰。

    2012年至2022年6月,隆基绿能累计研发投入超160亿元。而这背后正是,隆基绿能对于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以及发自内心的尊重科技。

    隆基绿能名字的由来,很好地透视出这家企业的科技品格与成长逻辑。1986年秋,作为新入学的兰州大学学子,李振国、钟宝申因为被老校长江隆基的伟大事迹所感动、鼓舞,便约定今后创业公司的名字就叫“隆基”。没曾想,这一约定果真兑现了。

    2019年,兰州大学建校110年。李振国、钟宝申等六位兰州大学校友向母校捐款1.25亿元。李振国发表讲话,“当年让企业以‘隆基’命名,一方面是纪念老校长,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希望企业能像老校长办校治学一样,敬仰教育、尊重科技。”

    寻求价值 达善社会

    一家科技企业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2022年10月,李振国的一封公开信《隆基的初心》在行业内外广为传播。在信中,他袒露心声:

    “过去这些年,我们在研发投入上始终锲而不舍、毫不吝啬,为的就是聚焦未来科技,不断探索钻研绿能技术、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引领实践科技进步,从而成为全球光伏技术领跑者和能源转型的推动者。换句通俗的话,我们是真想为这个行业、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却又极具价值的事。”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正在导致极端天气日益严重和频繁。

    当前,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而推动能源转型则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对隆基绿能而言,利用光伏科技等手段应对全球所面临的重大气候危机课题,正是一个时代赋予其的历史担当与责任。

    李振国曾发表观点称,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大致需要四个阶段。第一,通过体机制的灵活性调节以及需求侧响应,形成对新能源的大幅度消纳;第二,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为化学储能让度出一定时间和发展空间;第三,通过大规模的应用化学储能,真正形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第四,通过引入氢能进行深度脱碳,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以上各个阶段有效衔接又互有交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按照该逻辑,隆基绿能在光伏业务基础上,选择向光伏制氢和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3月,隆基绿能成立氢能子公司后,业务定位在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目前,该公司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已跻身全国前三。近日,隆基发布全新一代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开启制氢能效1.0时代。

    追溯隆基绿能的发展进程,公司的减碳意识和行动,相较于全球大多数公司都要超前。

    早在2016年,隆基绿能便开启了零碳实践,将“用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的理念融入生产。

    同年,隆基绿能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建立首个生产基地,又先后在云南丽江、保山、楚雄、曲靖四地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光伏制造业,打造清洁能源的“搬运工”。

    2018年12月,李振国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了“Solar for Solar——负碳地球”的生产制造理念,希望未来在全球更多的地区使用光伏发电制造光伏产品,实现完全清洁零碳生产,最终光伏起到修复生态的作用。

    2019年,隆基绿能还加入CCCA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次年,隆基绿能又做出减碳相关承诺,成为仅有的一家同时加入RE100、EP100、EV100三项倡议和科学碳目标的中国企业。

    在减碳的实践层面,2021年,隆基绿能宣布在2023年将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为隆基首个零碳工厂,计划通过使用100%的可再生电力、节能技改和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抵消措施,实现运营范围内的零碳排放。

    打造绿色供应链是企业社会责任延伸的另一种体现,也是未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选项。2021年1月,隆基绿能还率先发布《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将绿色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协同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共同推进减碳。

    钟宝申曾表示:“企业应该做对人类和地球有益的事,要兼顾到客户、员工及相关方的利益,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当前,隆基绿能的业务遍及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雇佣约5万名员工,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就业,而且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隆基绿能还积极支持乡村振兴、公益、教育和扶贫等社会事业。据隆基绿能《2021年可持续报告》,从2020年初特殊时期发生至今,其捐款捐物已超2600万元。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2620.shtml
相关报告
  • 《隆基绿能创始人:十年后光伏转换效率有望达35%》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5
    • 据中新网,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24-26日在天津举行。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在24日举行的“能源转型现状如何?”分论坛上指出,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光伏行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领跑全球。十年后,光伏转换效率有望达到35%。
  • 《蛰伏20年,光伏再次站在风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19
    • “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下,光伏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甚至低价上网,我们有信心在‘十四五’末期将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1元至0.15元,最终推动太阳能替代煤炭。”协鑫集团董事长、全球太阳能理事会联席主席朱共山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据了解,2020年光伏电站建设成本约在3.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约0.36元/度,已经和火电价格基本持平(2019年全国脱硫燃煤电价平均值为0.3624元/度)。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已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全年光伏并网量超过40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70GW,乐观预计有望达到90GW。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上有政策扶持、中有技术支撑、下有市场需求,光伏产业迎来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空间,也难怪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晶澳科技执行总裁牛新伟将2021年定义为“光伏产业发展元年”,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王英歌认为光伏产业迎来了“风口”和“新一轮的起飞点”。 政策:光伏占比将大幅提高 去年9月22日及12月12日,中国两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多条规划建议涉及新能源,提出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能源革命、能源资源配置、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 国家对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规范引导和保驾护航下,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我国光伏产业却展现出了顽强韧性。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光伏产业制造端保持稳定增长,多晶硅料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18.9%;硅片产量115GW,同比增长15.7%;电池片产量93GW,同比增长13.1%;组件产量80GW,同比增长6.7%。 我国光伏产品已经实现了性价比全球最优,各环节产能规模均为全球第一。麦肯锡一项全面对比中美创新实力的研究显示,光伏是中国领先美国且具有极大(也是最大)竞争优势的产业。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巨大市场。王勃华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其中,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的占比将达到60%。 成本:光伏度电基本与火电持平 经过20年的磨砺,如今我国的光伏产业早已摆脱了“两头在外”的窘境,供应链基本实现自主可控,新增装机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企业负责人,朱共山认为,任何一个行业的革命都是通过材料革命、装备革命和工艺革命,来推动整个应用的革命。 回首“十三五”,多晶硅从18-36对棒发展到40对棒以上,冷氢化能力提升了2~3倍,纯度从太阳能级1级提升到电子级3级;硅片完全实现了金刚线切割,单晶单炉投料量提升了5倍;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化效率从2016年的20.5%提升到2020年的22.8%,领先企业已超过23%;PERC电池背钝化设备实现国产化,单线生产能力从150MW提升到550MW,设备投资成本从60万元/MW降低到22.5万元/MW;主流组件功率从2016年的250W提升到2020年的450W以上;逆变器的智能化、高功率化水平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带来了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成本的稳步下降,多晶硅价格下降24.9%,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下降均超过50%,系统价格下降47.2%,光伏度电成本已经和火电持平,且仍具有较大下降空间。 龙头企业降本增效的脚步并未停止。目前,协鑫用市场主流的改良西门子工艺生产的多晶硅产品已经具备了技术和成本优势,但仍在不断探索硅烷流化床法(FBR)颗粒硅的生产工艺。在2017年收购美国SunEdison公司旗下FBR技术团队和专有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摸索,去年年底FBR颗粒硅生产工艺终于取得重大突破,有效产能迈入了万吨门槛。FBR具有投资强度更低、生产能耗更低、项目人员需求更少等显著成本优势,产出的颗粒硅直拉单晶转换效率高,未来将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 在电池和组件生产环节,主流企业也在千方百计通过技术创新继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提升光伏产品的功率和可靠性,推动光伏普及应用。”牛新伟表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和工艺创新来降低度电成本。除了目前量产的PERC电池技术,晶澳还研发和储备了更为高效的N型等技术。” 据牛新伟介绍,晶澳2020年量产的DeepBlue3.0 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率先突破23%,组件效率提升0.4%,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实现了单瓦成本的下降和主要功率的上升。以迪拜360MW项目为例,组件用量降低8%,桩基础用量降低17%,线缆用量降低19%,周边系统成本降低18%。 牛新伟还强调,智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是光伏制造企业提升效率和降低能耗的有效手段。王英歌对此深以为然,隆基甚至专门成立了智能技术公司,将智能化引入电池组件生产环节,推动光伏产业智能制造进展。 王英歌表示,产业链协同创新也是光伏产业能够实现快速迭代发展的重要途径。硅片的厚度与切割损失量是影响电池成本,甚至系统发电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隆基全面导入了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金刚线来替代传统砂线切割硅片。但是,细如发丝的金刚线早期仅掌握在少数日本厂商手中,且并未应用于光伏行业,而国内金刚线整个产业链均处于空白状态。在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金刚线成本最终下降了90%以上,并获得规模应用,粗略计算,每年可为业界创造超过300亿元的效益。 市场:新增装机容量大幅提升 王勃华预计,从2021到2025年,全球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22GW~287GW,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容量70GW~90GW。而2020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还仅有40GW。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到2050年,光伏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电源,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50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9%;全年发电量约为6万亿千瓦时,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9%。目前,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约2亿千瓦,这也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光伏产业还有着几十倍的发展空间。 过去我国市场常见的光伏应用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大型地面电站,第二类是工商业分布式发电,第三类是户用分布式发电。2020年的户用分布式光伏给了行业一个惊喜,年度新增装机首次突破10GW,占比高达25%。经过企业的不懈耕耘与下沉式宣讲,户用光伏已经深入人心,逐步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王英歌看来,尽管这三类应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想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还应不断探索光伏应用形式,拓展光伏应用场景。 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为光伏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月12日,科技巨头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马化腾预计,数据中心将成为腾讯未来使用清洁能源的重头。 数据中心的耗电量的确惊人。2017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超过了三峡大坝、葛洲坝电厂当年发电量之和,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比上海市全社会用电量还多。据预测,数据中心用电量还将保持30%的年增长率。而分布式光伏与数据中心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光伏+储能”“光伏+大电网”等多能互补模式可以全天候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满足数据中心昼夜不停运行的用电需求。 在5G网络建设方面,光伏+储能可以有效解决基站能耗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方面,“光储充一体化”成为最具潜力组合;特高压建设的稳步推进,将在“十四五”期间彻底解决光伏发电的消纳问题。此外,光伏+工业多能互补、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光伏+”融合应用也在加速落地。 尽管当下还面临着供应链、用地、电网、消纳等一系列挑战,但光伏产业的爆发已是大势所趋。正如朱共山所说:“产业界有信心在‘十四五’末期将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1元至0.15元,并在未来最终推动太阳能替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