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机制提出新见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5
  • 近日,《自然- 地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的文章。文章重建了从 4300 万年前到 1800 万年前北大西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 3400 万年前在长达 200 万年的时间段里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异性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环流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

      古近纪( 6500 万 -2300 万年前)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重要时期。零星的温度记录显示此时期是地球气候历史上的炎热期。很长时间里,大陆上都没有永久冰川覆盖。而在大约 3400 万年前即著名的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经过之前的缓慢全球降温,永久陆地冰川开始在南极洲形成(北半球格陵兰冰川直到 300 万年前才形成),大约同一时间,环南极洋流通道由于板块构造运动也开始打通,大致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海陆分布、海洋环流系统及海洋水体结构。

      海洋环流系统中,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表现为海洋表层环流由南半球穿过赤道流向北半球而海洋底层环流流回南半球,在现代气候突变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亚洲的季风环流变化都认为和此密切相关。因此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化的机制及预测是当今海洋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对于北半球(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还是南半球(环南极上升流的形成)控制翻转环流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目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演化历史也并不清楚。而在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由于南极冰川和环南极洋流通道刚开始形成,这为研究南半球在翻转环流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检验场所。实际上,研究人员已经预测到由于南极冰川和环南极洋流通道的形成会引起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增强,从而导致北半球升温而南半球降温的差异性温度演化。但是由于底部洋流的冲刷作用,此关键时段的海洋沉积物在北大西洋多数没有保存下来,因而此预测还停留在假设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古气候记录验证南北半球海表温度在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的差异性发展。

      此次研究利用了国际大洋钻探项目 2012 年在加拿大纽芬兰海域获取的 200 米海洋沉积物,首次重建了 2500 万年长( 4300 万年前到 1800 万年前)的古近纪温度记录,并包含了关键的 3400 万年前的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的气候信息。记录证实了古近纪是地球气候历史上的炎热期。文章指出北大西洋的 25 度海温等温线在古近纪和当代相比向北移动了 15 个纬度(超过 1500 公里)。而在这 2500 万年间,此海表温度记录显示了在绝大多数时间(除了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里和海洋底层温度呈现一致的变化,揭示了气候系统的协同变化。而在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的 200 万年间,北大西洋海温并没有随着南极冰川的形成而显著降温,而是呈现出极其缓慢降温的趋势。此次研究证实了南北半球温度在始新世 - 渐新世转折期的差异性演化,因此支持南半球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更重要的控制作用, 并进一步揭示了当气候边界条件(南极冰川和环南极洋流通道形成)显著改变时,气候系统需时( 200 万年)才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此项研究由来自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浙江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学者共同完成,由科技部、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香港研究资助局、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及大洋钻探计划中国办公室共同资助,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提供海洋样品。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提出重建全球海洋温度历史变化的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2-11
    • 海洋吸收了大部分由于人为排放温室气体而储存在气候系统中的多余能量,导致热膨胀和海平面上升。因此,海洋在地球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未来人为变暖的观测限制关键取决于对过去海洋热量含量(OHC)变化的准确估计。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海洋温度测量值都不超过700米。而自2006年以来,利用Argo系统才实现近乎全球范围的数据覆盖,其浮标全部部署深度达2000米。早期的观测结果在地理分布上更为稀疏,仅限于深度较低的区域(船载电导率、温度和深度演变除外),且不足以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对海洋热含量(OHC)进行准确的全球估算。 法国国立空间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方法来重建全球全深度覆盖的海洋温度变化。基于观测数据,研究人员量化了从1871年到2017年被动温度和OHC的时空变化。“被动”是指假设温度异常表现为被动示踪剂集在海面上通过时间平均气候海洋运输过程进入海洋内部,包括平流、混合和湍流扩散。这些时间平均过程通过格林函数(GF)表示,它们将表面属性与海洋内部的表面属性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从1871年开始重建OHC,结合了观测到的海面温度的时间序列和GF。对于1995-2017的重建使用了3D海洋温度观测值。 研究发现全球2000米以上的海洋在此期间吸收的热量为0.30±0.06 W/m2,2000米以下为0.028±0.026 W/m2,年代波动较大。自1871年以来的总OHC变化估计为436±91×1021 J,且在1921-1946(145±62×1021 J)期间增加,与1990-2015年期间一样大。通过与直接估算进行比较,推断在1955-2017年期间,由于海洋运输变化引起的热量传输,导致了一半的大西洋变暖以及低纬度到中纬度的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李亚清 编译)
  • 《我国科学家提出钙钛矿电池新结构方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3
    • 2月1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徐集贤教授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命名为PIC(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异质结接触问题带来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已被证明是主要的性能限制因素。由于“钝化—传输”矛盾问题的存在,超薄钝化层纳米级别的厚度变化都会引起填充因子和电流密度的降低。 研究团队提炼出的PIC接触结构方案,不依赖传统纳米级钝化层和遂穿传输,而直接使用百纳米级厚度的多孔绝缘层,迫使载流子通过局部开孔区域进行传输,同时降低接触面积。 团队通过PIC生长方式从常规“层+岛”模式向“岛状”模式的转变,成功利用低温低成本的溶液法实现了这种纳米结构的制备,并首次实现了空穴界面复合速度从60厘米/秒下降至10厘米/秒,以及25.5%的单结最高效率。这种性能的大幅改善在多种带隙和组分的钙钛矿中都普遍存在,展现了PIC广泛的应用前景。PIC结构在多种疏水性基底都实现了钙钛矿成膜覆盖率和结晶质量的提高,对于大面积扩大化制备也很有意义。 《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PIC结构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并首次在空穴传输界面实现……这种方法将会对未来的局部钝化技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