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在mSystems上发表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7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旨在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动态,其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土壤微生物资源,深刻理解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机制,并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方向。微生物组学及生物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我们对于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目前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应美国微生物学会mSystems主编的邀请,南京土壤所褚海燕课题组以“Soil Microbial Biogeography in a Changing World: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为题撰写了综述论文。该文首先通过数据库检索,简要回顾了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在土壤、海洋、陆地水体等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发展历程(图1),并重点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及发展态势(图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尺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目前,我们对于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不同研究区域、生境特征和微生物类群等的差异使得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亟需加强全球合作及数据共享。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微生物物种的定义,加强在较大空间尺度下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时间动态,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及其食物网的时空分布。 (2)土壤微生物时空分布与生态系统功能的耦联。 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将微生物群落的分布与生态系统功能(养分循环、植物生长、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等)进行耦联。目前,微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大都基于观测数据,未来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全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学以及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来解析特定微生物的功能,并进一步通过调控微生物来促进植物生长和健康、生态系统恢复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3)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分布图谱绘制。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对某些微生物类群的分布及功能进行预测,然而,仍缺乏对核心微生物或关键物种的预测。数据库的扩展、微生物群落的时间动态和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对于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及微生物分布图谱的绘制至关重要。高精度模型可进一步用于预测环境变化下的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时空动态,并有助于气候变化下的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发挥。 文章链接: https://msystems.asm.org/content/5/2/e00803-19 图1 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发文量随时间变化趋势。(A)不同生态系统中发文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对比。(B)陆地不同生态系统中发文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对比 图2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张杰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发表植物免疫机制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由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约为17%至30%,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为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大量化学农药的施用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础。   2020年9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士、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Gitta Coaker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研究员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题为“Plant Immune Mechanisms: from Reductionistic to Holistic Points of View”的展望综述论文。论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多层次的免疫和防御机制研究进展,包括植物细胞外免疫,如气孔免疫、根际免疫和胞间免疫;植物细胞表面免疫受体和胞内免疫受体介导的免疫识别和信号传递、不同类型免疫受体之间的交叉调控;非典型抗性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维管束免疫反应、植物组织和细胞免疫反应异质性;植物免疫的翻译调控、生物钟与植物免疫调控等。   论文还展望了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及植物免疫基础研究在农作物抗病性扩展和改良中的潜在价值。对植物免疫机制的全面理解和深度解析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增长。高效利用广谱抗性机制和不同的植物抗性基因,对作物抗病性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植物免疫基础研究,了解植物如何自然地调节免疫反应,解析免疫和抗病基因激活机制和信号调控网络,将为防控一些极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自然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土壤自然微生物组具有高度的结构复杂性、代谢多样性和抗环境干扰性,因而它具有迅速调节自身结构来响应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单一菌株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环境功能。土壤自然微生物组是环境生物修复的重要资源,它能够直接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因此,如何挖掘土壤自然微生物组的环境修复功能,是当前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最新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论文提出了基于土壤自然微生物群落构建复合微生物组的生物修复策略,可用于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该研究将环境功能强(芘降解能力)的水稻土自然微生物群落引入到功能较弱的红壤中,使不同微生物成员相互接触,通过直接或间接生物信息交流,构建出新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包括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之间),从而形成稳态的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并显著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芘的生物降解。研究结果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7/t20180705_4657249.shtml 原文标题:南京土壤所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