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首次实现高灵敏的金刚石量子传感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09
  • 7月5日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杜江峰院士等提出并通过实验实现了一种以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单自旋为量子传感器(简称“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电探测方法,并首次实现了金刚石近表面电噪声信息的提取,为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在电探测方向的应用提供新的途径。研究成果日前以“编辑推荐”形式发表在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对电、磁等基本物理量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探测在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金刚石中的NV色心以其室温大气环境下优越的相干性质而成为高灵敏的磁量子传感器。NV色心作为量子传感器,最终实用化的目标是将其应用于金刚石体外信号表征,但是金刚石近表面磁噪声环境复杂,NV色心易受到磁信号干扰。 为此,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能抑制磁信号和噪声同时对电场敏感的方法。他们设计了一种连续动力学解耦序列,形成特定的缀饰态空间,有效地抑制了NV色心对磁场的响应,同时保留对电场的线性响应,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加有效的电信号量子传感器。利用这种新的电探测方法,研究发现除了金刚石上表面的电噪声,距离金刚石表面约10纳米深的内部的电噪声也不可忽略。通过建立模型与定量的实验研究这两处电噪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新方法对磁噪声呈现出高度抑制的作用,因此可以被用于金刚石近表面纯电噪声信息的提取,还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表面噪声的性质和来源,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消除。 这一成果有望在材料的电磁性质表征领域取得重要应用,由于其具有室温大气环境下单个电子电荷的探测灵敏度,还可用于凝聚态以及半导体等材料的电信号表征。

相关报告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利用在异质基板上生长的金刚石晶体成功开发出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2-11
    • 由东京科学大学(Science Tokyo)工学院电气电子系的波多野睦子教授和岩崎孝之教授、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先进功率电子研究中心的牧野俊晴研究团队长和加藤宙光高级主任研究员,以及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精密功能材料研究所的野口仁首席研究员组成的文部科学省光·量子飞跃旗舰计划(Q-LEAP)团队,成功在异质(非金刚石)基板上异质外延生长出金刚石层,并制备出具有适用于量子传感器的晶体取向和相干时间的量子级(直径超过10毫米)的金刚石晶体基板。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种使用相同基板的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并通过应用精密对准技术,证明了该传感器具有抗噪声能力强、精度高(10毫安)的电流测量能力,可满足电动汽车中电池监测系统的需求。 在所有金刚石晶体中,基于NV中心的金刚石晶体量子传感器是一种坚固耐用的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宽动态范围,并可在包括宽温度范围在内的各种外部环境中工作,是一种多模态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磁场、电场、温度、压力等数据。作为一款高精度传感器,世界上对它的研发正在加速推进。然而,此前由于制造方法的限制,用于量子传感器研发的金刚石晶体基板只能实现几毫米的外延生长。 这项研究通过异质外延CVD生长方法,证明了增加金刚石晶体基板外延生长面积并将其应用于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制造的可能性。这种新方法有望加速量子传感器在生物识别测量等医疗应用和电动汽车电池监测系统等能源监测产品中的应用。 金刚石作为一种量子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研究小组一直在研究基于金刚石晶体的量子传感器应用,其中原本应为碳(C)的位置被氮(N)取代,且其相邻位置存在空位(V)的空位复合体(NV中心)。使用NV色心的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特点之一是其稳健性,可在较宽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在宽动态范围内稳定运行,并且具有同时测量磁场、电场、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特性的多模态能力。 到目前为止,用于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制造的人造金刚石晶体基板一直采用高温高压法(HPHT法)或高温高压法在金刚石晶体上进行同质外延CVD生长的方法(CVD法)获得。然而,由于原始晶体尺寸的限制,使用这种方法只能获得几毫米尺寸的基板。从工业量产的角度来看,就像半导体器件使用的晶体基板一样,直径越大,同时形成的数量就越多,预计实际量产中晶体基板的面积会更大。 在追求大面积化的过程中,由于硅基板、碳化硅基板和蓝宝石基板等已经能够实现工业量产且尺寸超过英寸级别,因此在这些非金刚石异质基板上生长金刚石晶体层的异质外延生长技术的开发也一直进行着,并且已经发布了英寸级别的产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异质外延生长尚未获得具有适用于量子传感器规格(111)的大面积晶体基板,并且相干时间也仅为最大几微秒的量级。因此,作为量子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仅限于通过高温高压法或同质外延生长法生产的金刚石晶体基板。 实现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宽动态范围的,能够在常温大气中工作的,直径超过10毫米的大面积金刚石量子传感器,这不仅扩展了其应用可能性,还提高了工业量产率。 预计这将加速其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例如生物识别测量和能源设备应用。例如,目前仅在大型医院提供的高精度生物磁性测量将有望在普通诊所中实现,预计电动汽车电池的使用效率将显著提高,且电池重量有望减少10%。 在文部科学省的光·量子飞跃旗舰计划(Q-LEAP)“通过固体量子传感器的高级控制创造创新传感器系统”的项目中,进一步推进了其在医疗应用方面的目标,即无需大型屏蔽设备或冷冻机即可使用,以及在能源设备应用方面,使其能够安装在电动汽车等各类新能源设备上。 此外,通过QST/SIP合作方式创立的固态量子传感器联盟,将加速该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推广。 这项研究得到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光·量子飞跃旗舰计划(Q-LEAP)“通过固态量子传感器的高级控制创造创新传感器系统”(JPMXS0118067395)的支持。 该技术的详细信息已于2025年1月18日发表在《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期刊中。(DOI:10.1002/qute.202400400)
  • 《用于超灵敏诊断的自旋增强纳米金刚石生物传感》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2-28
    • 自然于2020年11月25日发布关于纳米材料的内容,文章指出金刚石中氮空位缺陷的量子自旋特性使其在量子计算和通信方面有了多种应用。然而,荧光纳米金刚石在体外生物传感方面也具有诱人的特性,包括亮度、低成本和对其发射的选择性操纵。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对于疾病的早期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往往缺乏所需的灵敏度。在这里,我们研究了荧光纳米金刚石作为体外诊断的超灵敏标记,使用微波场调制发射强度5和频域分析6来将信号从背景自荧光中分离出来7,这通常会限制灵敏度。以广泛使用的、低成本的横向流动形式为例,我们的生物素-亲和素模型的检出限为8.2×10−19摩尔,比使用金纳米颗粒获得的灵敏度高105倍。添加10分钟等温扩增步骤即可实现HIV-1 RNA的单拷贝检测,并进一步使用带有提取步骤的临床血浆样本进行验证。这种超灵敏的量子诊断平台适用于多种诊断测试格式和疾病,并有潜力将疾病的早期诊断转化为造福患者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