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1-03-03
  •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因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面做了的贡献荣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最初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是细菌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世界上首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一对双胞胎女性婴儿---在11月出生。他利用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对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使得她们出生后就能够天然地抵抗HIV感染。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这条消息瞬间在国内外网站上迅速发酵,引发千层浪。有部分科学家支持贺建奎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质疑,甚至是谴责。

    即将过去的2月份,有哪些重大的CRISPR/Cas研究或发现呢?

    1.Mol Cell: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可让CRISPR-Cas9按顺序编辑DNA

    doi:10.1016/j.molcel.2020.12.003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序列剪切或编辑进行编程。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Guide RNAs to Enable Successive CRISPR-Cas9 Activities”。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副教授Bradley Merrill说,“目前可用的基于CRISPR的编辑系统的一个缺点是,所有的编辑或切割都是一次性完成的。没有办法引导它们,让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发生。”

    Merrill及其同事们开发的这种新方法涉及使用称为向导RNA(gRNA)的特殊分子,gRNA在细胞内引导Cas9酶,并确定Cas9将在那里进行切割的精确DNA序列。他们将他们特别设计的gRNA分子称为“proGuide”,这些分子允许使用Cas9对DNA进行程序化的顺序编辑。

    2.Cell论文解读!揭示控制记忆T细胞产生的代谢机制

    doi:10.1016/j.cell.2021.02.02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生物机制,免疫系统通过该机制产生记忆T细胞来杀死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这一发现对适应性免疫系统如何应产生这类记忆T细胞来应对感染具有多重意义。这一实验还揭示了抑制长寿记忆T细胞产生的机制,这些长寿记忆T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来保护身体。用药物或基因方法阻断这些抑制机制,可能提高抵抗感染和癌症的保护性免疫力。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2月25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 vivo CRISPR screening reveals nutrient signaling processes underpinning CD8+ T cell fate decisions”。论文通讯作者为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免疫学系的Hongbo Chi博士。论文第一作者为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免疫学系的Hongling Huang博士和Peipei Zhou博士。

    这些作者还发现了一种记忆T细胞亚型,他们将其命名为末端效应启动细胞(terminal effector prime cell)。绘制控制这类细胞的途径有可能操纵这一途径以增强免疫系统杀灭微生物和癌细胞的能力。绘制这种控制途径还提供了这样的启示:饮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大。

    3.Nature解读!一种新型CRISPR技术或能为基因疗法带来革命性变革 从而治疗人类的遗传性疾病

    doi:10.1038/s41586-020-03086-7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In vivo base editing rescues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in 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MIT和博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报道了一项标志基因疗法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表示,一种新型的CRISPR技术或能给基因疗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而为治疗遗传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儿童早衰症进行了研究,这是一种导致儿童迅速衰老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科学家们开发出的第二代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已经在小鼠机体中进行了成功测试,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最终或有望纠正人类的终生遗传性疾病,包括儿童早衰症等。

    4.Genome Res:科学家有望增强CRISPR剔除技术的作用效率

    doi:10.1101/gr.265736.120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Genome Research上题为“Enhancing CRISPR deletion via pharmacological delay of DNA-PKc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都柏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如何改善CRISPR的作用效率。CRISPR 剔除(CRISPR-del,CRISPR deletion)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其能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性剔除或切断活细胞中的特定DNA片段,从而就能帮助科学家们研究机体中多种多样但却知之甚少的非蛋白编码的DNA元件的功能,这些DNA元件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

    CRISPR-del技术非常实用,其拥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从基础研究到最终治疗性手段的开发等;但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作用效率较低,这就限制了其应用,也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降低了筛选应用的灵敏性。这项研究中,研究者Rory Johnson教授等人开始寻找能改善CRISPR剔除技术的方法,随后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报道系统来识别能改善剔除效率的因子。

    5.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Cas9和iPSC技术构建出首个急性髓系白血病进展模型

    doi:10.1016/j.stem.2021.01.01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首个细胞模型来描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变过程。通过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让细胞变成恶性肿瘤细胞所需的基因,他们能够确定早期疾病阶段的潜在治疗靶标。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2月10日在线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quential CRISPR gene editing in human ipsCs charts the clonal evolution of myeloid leukemia and identifies early disease targets”。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肿瘤科学副教授Eirini Papapetrou博士说,“我们基本上从零开始构建了一种白血病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作为这种疾病进展基础的分子变化的特征,这使我们能够确定它的产生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作为治疗靶标。通过构建首个跟踪人类白血病进化的细胞模型,我们相信我们向揭开这种疾病的细胞生物学特性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鉴定出这种疾病过程中早期出现的分子脆弱性,这有可能发现更好的AML的生物标志物和改进的新型疗法---这些目标在过去被证明是医学科学难以实现的。”

    6.PNAS:科学家识别出能帮助确定胃组织干细胞特性的三个关键基因!

    doi:10.1073/pnas.2016806118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金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三个关键基因,其或能帮助确定胃组织干细胞的特性(干性,stemness)。人体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每天都在更新来维持机体组织的稳态,尤其是消化道内的细胞能在几周内完成更新,这要归功于每个组织中干细胞的快速增殖,其在支持细胞功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组织干细胞在诸如组织发生等多种现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其分裂时其能通过产生分化的细胞来从损伤中恢复过来。组织干细胞能通过产生相同的细胞(自我更新)或通过分化为其它类型的细胞来做到这一点。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能表达Lgr5基因的胃组织干细胞的存在,Lgr5能作为胃组织中胃腺基底部组织干细胞的标志物,其干细胞特性能被Wnt信号通路所抑制。然而,由于进一步在体内进行证实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科学家们并不清楚Wnt信号调节的组织干细胞相关的分子机制。

    7.Cell:使用Cas9记录生物事件经过的时间和时间信息

    doi:10.1016/j.cell.2021.01.014

    生物反应是高度动态的,尤其是在活细胞中。 因此,出乎意料的是,活细胞中这种反应的速率可能足够稳定以被用作钟表系统。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已被提议作为记录信息的媒介。尽管DNA已被用于记录生物学信息和计算数学问题,但尚未将其用于记录时间信息。

    在这里,我们发现与典型的动态生物反应相比,Cas9和gRNA产生的插入片段能够以稳定的速率发生,并且累积插入片段的频率是时间的函数。通过测量插入缺失频率,我们开发了基于CRISPR-Cas9的合成生物系统,能够以可复制的方式在培养的人类和小鼠细胞以及小鼠皮肤细胞中模拟记录和测量数小时至数周的绝对时间的方法。这些时间记录是在几种细胞类型中进行的,Cas9的启动子和递送载体不同,并且在培养的细胞和活小鼠的细胞中都进行。作为应用,我们记录了热暴露和炎症发作以来化学暴露的持续时间和经过的时间长度,因此我们的系统可以用作合成的“ DNA clock”。

    8.Nat Commun:在异染色质中,TALEN的编辑效率是CRISPR-Cas9的5倍

    doi:10.1038/s41467-020-20672-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单分子成像技术对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9和TALEN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实验显示,在基因组中紧密压缩的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的部分,TALEN的编辑效率是CRISPR-Cas9的5倍。脆弱X综合征、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等疾病都是异染色质的遗传缺陷造成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27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LEN outperforms Cas9 in editing heterochromatin target sites”。

    论文通讯作者、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教授Huimin Zhao说,这项研究增加了证据,表明需要更广泛地选择基因组编辑工具来靶向编辑基因组的不同部分。Zhao说,“CRISPR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引发了基因工程革命,但它仍然有一些局限性。”

相关报告
  • 《2021年1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1-03-03
    •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因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面做了的贡献荣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最初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是细菌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世界上首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一对双胞胎女性婴儿---在11月出生。他利用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对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使得她们出生后就能够天然地抵抗HIV感染。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这条消息瞬间在国内外网站上迅速发酵,引发千层浪。有部分科学家支持贺建奎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质疑,甚至是谴责。 即将过去的1月份,有哪些重大的CRISPR/Cas研究或发现呢?小编梳理了一下这个月生物谷报道的CRISPR/Cas研究方面的新闻,供大家阅读。 1.Science论文详解!基于CRISPR/Cas9的单细胞谱系追踪,揭示癌症异种移植物转移的速率、途径和驱动因子 doi:10.1126/science.abc1944 当癌症局限于身体的一个部位时,医生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然而,大部分与癌症有关的死亡,是由于它的转移倾向,发送自己的种子(癌细胞),可能在全身生根。转移的确切时刻转瞬即逝,混杂在肿瘤中发生的数百万次分裂中。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Jonathan Weissman说,“这些事件通常是不可能实时监测的。”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Weissman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把CRISPR工具变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Weissman实验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家Nir Yosef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癌症生物学家Trever Bivona合作,以进化生物学家看待物种的方式对待癌细胞,绘制出极其详细的家族树。通过探究这个家族树的分支,他们可以跟踪癌细胞的谱系,以找到单个肿瘤细胞何时变得异常,将其后代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2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ingle-cell lineages reveal the rates, routes, and drivers of metastasis in cancer xenografts”。 Weissman 说,“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问这样的问题:‘这个肿瘤转移的频率有多高?转移的部位来自哪里?它们去了哪里?’通过能够跟踪肿瘤在体内的历史,你可以揭示肿瘤的生物学差异,而这通过常规手段是观察不到的。” 2.Cell论文解读!新研究揭示CRISPR/Cas9除了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还可作为调节开关调节基因活性 doi:10.1016/j.cell.2020.12.017 在一系列针对实验室培养的细菌开展的实验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证据,表明广泛使用的基因切割系统CRISPR-Cas9还有另一种作用---作为CRISPR-Cas9基因的自我调节开关。它调低或调弱CRISPR-Cas9活性的作用,可能会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出用于研究目的的细胞基因工程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natural single-guide RNA repurposes Cas9 to autoregulate CRISPR-Cas expression”。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开CRISPR-Cas9作用机制的精确步骤,以及它在细菌中的活性如何被调高或调低。这些研究人员在寻找激活或抑制酿脓链球菌CRISPR-Cas9基因切割系统的基因时,发现了这一系统如何运作的线索。 具体来说,这些研究人员在CRISPR-Cas9系统中发现了一个基因,当失活后,它会导致这种基因编辑系统在细菌中的活性急剧增加。这个基因的产物似乎是对Cas9进行重新编程,使其作为刹车(brake)起作用,而不是“剪刀”,以调低CRISPR系统的活性。 3.PNAS:动物模型揭示GPI锚定缺陷 doi:10.1073/pnas.2014481118 智力受损,运动障碍和发育迟缓是GPI蛋白缺陷导致的罕见疾病的典型表现。波恩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基因工程方法制造了一种很好地模仿这些患者的小鼠。在该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表明,在GPI锚定蛋白缺陷中,基因突变会损害大脑突触中刺激的传递。这些结果现已发表在《PNAS》杂志上。 就像船只在风暴和海浪中锚定在海底一样,GPI锚定(GPI =糖基磷脂酰肌醇)可以确保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留在活细胞的外部。如果GPI锚因基因突变而无法正常运行,则会破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和运输。波恩大学医院基因组统计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Peter Krawitz教授解释说:“ GPI锚缺陷包括一组主要导致智力缺陷和发育迟缓的罕见疾病” 。 在大多数欧洲患者中发现了PIGV基因的突变。它编码一种对于GPI锚合成至关重要的酶。麦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同事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根据患者模型对小鼠的PIGV基因进行了修饰。慈善机构医学遗传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的Miguel Rodríguezde los Santos说:“大量的行为测试表明,这种小鼠模型非常接近地反映了人类观察到的疾病。” 4.Science子刊:我国科学家基于全基因组筛选鉴定出促进细胞衰老的基因KAT7 doi:10.1126/scitranslmed.abd265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两种类型的表现出加速衰老的人间充质前体细胞(hMPC)进行了基于CRISPR-Cas9的全基因组筛选。这两种hMPC分别源自携带导致加速衰老的疾病沃纳综合征(Werner syndrome)和早年衰老综合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的致病突变的人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月6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enome-wide CRISPR-based screen identifies KAT7 as a driver of cellular senescence”。 这些作者鉴定出缺失后可减轻细胞衰老的基因,包括KAT7。KAT7编码一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这两种早衰hMPC模型中排名最高。 KAT7的失活降低了组蛋白H3赖氨酸的乙酰化,抑制了p15INK4b的转录,缓解了hMPC衰老。此外,静脉给予编码Cas9/sg-Kat7的慢病毒载体,可减轻生理衰老小鼠以及表现出早衰表型的早衰性Zmpste24-/-小鼠的肝细胞衰老和肝脏老化,延长寿命。 5.Nature: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早衰 doi:10.1038/s41586-020-03086-7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用了DNA编辑技术,以延长与早衰相关的遗传变异的小鼠的寿命,早衰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会导致儿童极端过早衰老,并可能大大缩短其预期寿命。该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早衰症,也称为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症,是由核纤层蛋白A(LMNA)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其中一个DNA碱基C改变为T。这种改变会增加有毒蛋白质progerin的产生,从而导致快速老化过程。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突破性的DNA编辑技术,该技术将单个DNA字母替换为另一个DNA字母而不损坏DNA,并且进一步研究改变这种突变可能如何影响小鼠早衰症状。 为了测试其碱基编辑方法的有效性,该团队最初与Progeria研究基金会合作,从早衰患者那里获得结缔组织细胞。该小组在实验室设置中使用了患者细胞内LMNA基因的基础编辑器。该治疗方法可修复90%的细胞中的突变。 6.Viruses:基因编辑蚊子有助于阻止寨卡病毒传播 doi:10.3390/v12111231 目前,一种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方法已获得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批准,该方法将在2021年和2022年向佛罗里达礁岛释放超过7.5亿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这些“自杀性蚊子”经过基因改变,无法产生后代,或其后代无法存活到成年阶段,因此丧失了传播疾病的能力。但是,清除后代蚊子可能会导致环境复杂化,例如可能破坏食物链。密苏里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以使其完全抵抗寨卡病毒。 密苏里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Alexander Franz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产生了寨卡病毒无法在其体内复制的蚊子,因此无法通过咬人感染人类。 Franz说:“我们通过将人工基因插入到它们的基因组中,从而触发了一种免疫途径来识别和破坏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组。通过开发这些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蚊子,疾病传播链条被阻断,因此不再可能传播给人类。” Franz补充说,这种基因修饰是可遗传的,因此后代蚊子也将对寨卡病毒产生抗性。 7.AJHG:研究揭示林奇综合征背后的基因突变 doi:10.1016/j.ajhg.2020.12.003 大肠癌是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形式。尽管90%的病例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但年轻人中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原因仍无法解释。家族病史是发展大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通常建议具有此类病史的人比建议的45岁年龄进行更频繁的筛查测试或开始筛查。具有癌症家族病史的人通常通过基因检测来寻找与癌症风险相关的突变。但是,这些测试并不总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密歇根州医学部人类遗传学系的Jacob Kitzman博士和一组合作者描述了一种筛选所谓的遗传变异体的方法,该变异体在人类希望找出可能导致疾病的突变。为此,他们参考了一种称为Lynch综合征的遗传病,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像BRCA1一样,林奇综合征背后的一些基因也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但是,“与Lynch综合征相关的基因中可能存在的遗传变异,对此科学家们基本上一无所知,” Kitzman说。 研究小组使用一种称为深度突变扫描的技术,着手测量基因MSH2中突变的影响,该基因突变是Lynch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使用CRISPR-Cas技术从人细胞中删除了MSH2的正常副本,并用MSH2基因中每个可能突变的文库代替了它。这产生了细胞混合物,其中每个细胞都携带一个独特的MSH2突变。用称为6-硫代鸟嘌呤的药物处理该细胞群,该化学疗法仅杀死具有MSH2功能变体的细胞。
  • 《2021年11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21-12-01
    •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因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面做了的贡献荣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最初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是细菌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2018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世界上首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一对双胞胎女性婴儿---在11月出生。他利用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对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使得她们出生后就能够天然地抵抗HIV感染。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这条消息瞬间在国内外网站上迅速发酵,引发千层浪。有部分科学家支持贺建奎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质疑,甚至是谴责。 即将过去的11月份,有哪些重大的CRISPR/Cas研究或发现呢?小编梳理了一下这个月生物谷报道的CRISPR/Cas研究方面的新闻,供大家阅读。 1.Nat Commun:利用CRISPR/dCas9靶向阻断DNA甲基转移酶,可揭示特定启动子上DNA去甲基化的功能作用 doi:10.1038/s41467-021-25991-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使用CRISPR/d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体外培养的小鼠和人类细胞中成功地去除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nraveling the functional role of DNA demethylation at specific promoters by targeted steric blockage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with CRISPR/dCas9”。 具体而言,这些作者优化了一种基于CRISPR/dCas9的无酶甲基化定向编辑系统,并发现表明该系统能够通过对DNA甲基转移酶活性进行立体干扰实现体外的选择性甲基化和细胞内的被动去甲基化。他们绘制了干扰区域的大小,优化了这种编辑系统,使作为靶标的CpG几乎完全去甲基化,而没有可检测到的脱靶效应,并分析了几个人类和小鼠基因中遗传上不同区域去甲基化的转录后果。在此过程中,他们提供了证据,表明近端启动子上的DNA去甲基化在某些情况下会增加基因的表达,但在其他情况下不会,这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基因组背景,而且DNA去甲基化可能促进对其他因子的反应。 2.Cell Rep:利用装载CRISPR的病毒来感染肠道菌群或能阐明微生物组基因编辑的潜能 doi:10.1016/j.celrep.2021.109930 对人类微生物组在疾病易感性和疾病疗法中作用机理的研究,由于缺乏从复杂群体中精确添加或移除微生物菌株或基因的方法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Phage-delivered CRISPR-Cas9 for strain-specific depletion and genomic dele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编辑系统—CRISPR改变了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细菌的基因组,这一进展或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最终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在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生活在小鼠肠道中的大肠埃希氏菌中移除了大块的基因,同时还改变了其消化系统中细菌群落的整体组成;研究者Peter Turnbaugh博士指出,我们已经证明了能在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组中进行首个稳定的基因编辑,而这或许是尝试对肠道内细菌进行工程化改造的起点。 3.Cancer Res:科学家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突变癌细胞之间新型关联 doi:10.1158/0008-5472.CAN-21-1692 p53是一种能保护细胞免于DNA损伤的特殊蛋白,在利用CRISPR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其能被激活;而失活的p53突变是癌症中最丰富的遗传改变,携带突变p53的细胞往往拥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其最终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题为“CRISPR/Cas9-induced DNA damage enriches for mutations in a p53-linked interactome: implications for CRISPR-based therapi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CRISPR、p53和其它癌基因之间的新型关联,这或许能在不影响“基因魔剪”有效性的情况下有效预防突变细胞的积累,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后期科学家们进一步在精准医学研究做出成绩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今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当p53处于活性状态时,CRISPR技术的效果往往较差,但与此同时,缺少p53会让细胞开始失控生长并发生癌变;在一半以上的癌症类型中,p53的基因都会发生突变并且无法保护细胞抵御失控的分裂,因此避免这种突变细胞的积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应用CRISPR技术时,携带p53失活突变的细胞就会获得一种生存优势,同时其也能在混合的细胞群中不断积累。此外,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一种能将基因与对p53突变有相似效应的突变相关联的一种特殊网络,而且他们发现,短暂地抑制p53或许是一种可能性的药物性策略来预防携带此类突变的细胞发生富集。 研究者Long Jiang表示,在CRISPR背景下抑制p53似乎是矛盾的,然而有些研究报道支持这一观点,即p53的抑制会让CRISRP技术变得更加有效;本文中,研究者也发现这或许能够抵消p53和一些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发生富集或积累。本文研究对于未来CRISPR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研究者识别出了一种可能性的候选基因网络,当对细胞应用CRISPR技术时就需要严格控制细胞中所出现的突变。另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就是,短暂抑制p53或许能作为一种减少突变细胞富集的新型策略。研究者还指出,DNA损伤反应或许能作为开发更加精确的导向RNA序列的一种可能性的标志,该序列或能被用来揭示CRISPR技术所要改变的DNA序列的位点。 4.Nat Commun:开发出优化碱基编辑器的新策略 doi:10.1038/s41467-021-26789-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提前微调CRISPR碱基编辑策略来避免基因编辑错误。他们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构建更好的碱基编辑器的综合方法,其中碱基编辑器在单碱基分辨率下靶向修复有问题的DNA。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design base editors with reduced bystander effects”。论文通讯作者为莱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师Xue Sherry Gao和化学家Anatoly Kolomeisky。 具体而言,这些作者优化了一种基于CRISPR/dCas9的无酶甲基化定向编辑系统,并发现表明该系统能够通过对DNA甲基转移酶活性进行立体干扰实现体外的选择性甲基化和细胞内的被动去甲基化。他们绘制了干扰区域的大小,优化了这种编辑系统,使作为靶标的CpG几乎完全去甲基化,而没有可检测到的脱靶效应,并分析了几个人类和小鼠基因中遗传上不同区域去甲基化的转录后果。在此过程中,他们提供了证据,表明近端启动子上的DNA去甲基化在某些情况下会增加基因的表达,但在其他情况下不会,这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基因组背景,而且DNA去甲基化可能促进对其他因子的反应。 2.Cell Rep:利用装载CRISPR的病毒来感染肠道菌群或能阐明微生物组基因编辑的潜能 doi:10.1016/j.celrep.2021.109930 对人类微生物组在疾病易感性和疾病疗法中作用机理的研究,由于缺乏从复杂群体中精确添加或移除微生物菌株或基因的方法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Phage-delivered CRISPR-Cas9 for strain-specific depletion and genomic dele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编辑系统—CRISPR改变了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细菌的基因组,这一进展或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最终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在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生活在小鼠肠道中的大肠埃希氏菌中移除了大块的基因,同时还改变了其消化系统中细菌群落的整体组成;研究者Peter Turnbaugh博士指出,我们已经证明了能在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组中进行首个稳定的基因编辑,而这或许是尝试对肠道内细菌进行工程化改造的起点。 3.Cancer Res:科学家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突变癌细胞之间新型关联 doi:10.1158/0008-5472.CAN-21-1692 p53是一种能保护细胞免于DNA损伤的特殊蛋白,在利用CRISPR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其能被激活;而失活的p53突变是癌症中最丰富的遗传改变,携带突变p53的细胞往往拥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其最终可能会导致癌症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题为“CRISPR/Cas9-induced DNA damage enriches for mutations in a p53-linked interactome: implications for CRISPR-based therapi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CRISPR、p53和其它癌基因之间的新型关联,这或许能在不影响“基因魔剪”有效性的情况下有效预防突变细胞的积累,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后期科学家们进一步在精准医学研究做出成绩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今研究人员已经知道,当p53处于活性状态时,CRISPR技术的效果往往较差,但与此同时,缺少p53会让细胞开始失控生长并发生癌变;在一半以上的癌症类型中,p53的基因都会发生突变并且无法保护细胞抵御失控的分裂,因此避免这种突变细胞的积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应用CRISPR技术时,携带p53失活突变的细胞就会获得一种生存优势,同时其也能在混合的细胞群中不断积累。此外,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一种能将基因与对p53突变有相似效应的突变相关联的一种特殊网络,而且他们发现,短暂地抑制p53或许是一种可能性的药物性策略来预防携带此类突变的细胞发生富集。 研究者Long Jiang表示,在CRISPR背景下抑制p53似乎是矛盾的,然而有些研究报道支持这一观点,即p53的抑制会让CRISRP技术变得更加有效;本文中,研究者也发现这或许能够抵消p53和一些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发生富集或积累。本文研究对于未来CRISPR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研究者识别出了一种可能性的候选基因网络,当对细胞应用CRISPR技术时就需要严格控制细胞中所出现的突变。另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就是,短暂抑制p53或许能作为一种减少突变细胞富集的新型策略。研究者还指出,DNA损伤反应或许能作为开发更加精确的导向RNA序列的一种可能性的标志,该序列或能被用来揭示CRISPR技术所要改变的DNA序列的位点。 4.Nat Commun:开发出优化碱基编辑器的新策略 doi:10.1038/s41467-021-26789-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提前微调CRISPR碱基编辑策略来避免基因编辑错误。他们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构建更好的碱基编辑器的综合方法,其中碱基编辑器在单碱基分辨率下靶向修复有问题的DNA。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design base editors with reduced bystander effects”。论文通讯作者为莱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师Xue Sherry Gao和化学家Anatoly Kolomeisky。 mTORC1是细胞营养物感应机制中的一个关键酶开关。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试图确定将mTORC1与免疫系统功能联系起来的调节因子。他们使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来确定Treg细胞中编码这些调节因子的基因。这个过程就像从一堆不同的拼图中挑出关键的拼图块。他们利用CRISPR技术靶向小鼠基因组中大约2万个基因中的每一个,筛选了在上调或下调mTORC1活性的条件下被激活的Treg细胞。他们随后确定了几十个激活或失活mTORC1的基因。这些发现包括一些以前未知的调节因子。 SEC31A被确定为通过与GATOR2组分SEC13相互作用来促进mTORC1的激活,从而让它不受SKP1依赖的蛋白酶体降解的影响。因此,SEC31A的缺失会损害小鼠的T细胞激活和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此外,SWI/SNF复合物限制了氨基酸传感蛋白CASTOR1的表达,从而增强了mTORC1的激活。 7.Nat Commun:谨慎使用!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疗法或会产生携带致癌突变的细胞! doi:10.1038/s41467-021-26788-6 最近有研究表明,通过CRISPR–Cas9进行基因组编辑或会在原代细胞中诱导p53所介导的DNA损伤反应,从而阻碍细胞的生长,这或许就会导致对已经存在的p53突变的细胞的选择。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A systematic genome-wide mapping of oncogenic mutation selection during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基于CRISPR -Cas9的基因编辑(尤其是基因敲除)或许会让细胞产生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形式,这些研究发现强调了对接受基于CRISPR -Cas9的基因编辑疗法来修饰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患者及时监测的必要性。 CRISPR-Cas9的工作原理是在DNA序列的特定位点上产生双链DNA断裂,从而就能使得科学家们靶向作用并编辑特定的基因,然而,p53基因能通过抑制细胞生长来对双链的断裂产生反应,这意味着经历CRISPR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效率会降低,而且携带p53基因突变的细胞会持续生长并分裂,从而使其更具优势。如果发生基因组错误,p53基因就会停止细胞分裂,并试图纠正细胞出现的问题;如果错误不能被修复的话,p53就会在细胞发生癌变之前开启程序性的细胞死亡,这就使得p53成为了一种关键的抗癌基因,失去其功能就会让人们对肿瘤更加易感。P53基因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被称之为基因组的守护者。 研究者Eytan Ruppin指出,这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p53对近1000个人类细胞系中出现的双链断裂所产生的反应,在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中,我们都发现,当进行CRISPR-Cas9所介导的基因敲除后,携带正常p53基因的细胞就会表现出生长减缓,而携带突变p53基因的细胞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从而就能使其生长迅速且优于正常细胞;此外研究者还发现,CRISPR或能介导携带其它癌症相关突变的细胞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比如携带KRAS癌基因的细胞等。这并不是研究者第一次揭示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或会引入潜在的危险改变,然而本文研究却是研究人员首次在多种人类细胞中揭示出CRISPR技术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8.Immunity:利用CRISPR筛选鉴定出新的抗炎药物靶标 doi:10.1016/j.immuni.2021.10.011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癌症生物学中被研究过并对T细胞功能很重要的代谢酶可能为抗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标。他们报告说,抑制这种称为MTHFD2的代谢酶或者从基因上剔除这种代谢酶,可以减少多种炎症性疾病模型中的疾病严重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1月11日在线发表在Immunit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THFD2 is a metabolic checkpoint controlling effector and regulatory T cell fate and function”。 为了系统地研究T细胞---对特定抗原(如病毒的表面蛋白)作出反应的白细胞--中的途径,Rathmell实验室的医学博士生Ayaka Sugiura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开发出一种筛选策略。她设计了CRISPR“向导”---向导RNA(gRNA),以选择性地灭活一氧化碳代谢途径中的每个基因,并将这种筛选工具引入分离的T细胞,仔细控制实验条件,使每个T细胞只有一个(或没有)灭活的基因。 通过在一种哮喘的动物模型中研究这些经过基因修饰的T细胞,Sugiura能够确定在疾病过程中对T细胞功能重要的基因。然后,她研究了每个鉴定出的基因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和各种炎症性疾病患者中的表达。MTHFD2脱颖而出。Sugiura说,它在疾病状态和胚胎发育过程中高度表达,但在成体组织中却低水平表达,或者根本不表达。 9.Nature子刊:利用新型碱基编辑器实现可控的基因组编辑 doi:10.1038/s41589-021-00880-w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分裂特定的突变酶然后触发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在基因组中引入靶向突变。与其他现有技术相比,这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卓越的控制能力,并有可能在体内使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ntrollable genome editing with split-engineered base editors”。论文通讯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Rahul Kohli博士和Junwei Shi博士。 这些作者发现DNA脱氨酶可以被分割成两个无活性的部分,然后可以使用一种叫做雷帕霉素(rapamycin)的细胞渗透性小分子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这种新的分裂-工程碱基编辑器(split-engineered base editor, eBE)可以被引入细胞中并在细胞内保持休眠,直到加入雷帕霉素,此时这种碱基编辑复合物可以迅速“开启”以改变基因组。 Kohli说,“我们新构建的eBE确实为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力。由于我们可以控制产生突变的时间,有可能在体内使用这种seBE通过改变一个基因来模拟疾病,类似于科学家控制基因敲除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有一天为临床医生提供控制对患者的基因进行编辑的能力,以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