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第一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正式出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25
  • 生态环境部第一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正式出海啦!这艘名叫中国海监108号的船,这是入列生态环境部后第一次执行任务,开始执行渤海水质监测夏季航次辽东湾航段的监测任务,驶出大连市棉花岛综合执法码头……

    据了解,由中船重工第701研究所设计的这艘500吨级中国海监108号船全长49米,船宽9.4米,型深4米,吃水2.6米,正常排水量585吨,满载排水量594.5吨。船员定员15人,科考定员23人,会议室可容纳13人,具备在线视频会议功能。

    据悉,中国海监108船为原国家海洋局投资建设的北海海区五艘500吨级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船之一。随着2018年12月28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由自然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转隶生态环境部,该船也随同转隶成为生态环境部第一艘专业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海监108船于2019年5月10日顺利完成试航,5月30日,顺利抵达大连棉花岛码头归建入列。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培训计划,6月13~14日,海洋中心近海综合监测船“中国海监108”承担了海面漂浮垃圾现场监测培训工作,并圆满完成了相关培训任务。

    “中国海监108”具备在中国近岸和近海海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及海洋综合调查等工作的能力,满足常规监测、应急监测及先导性研究监测等多种业务需求。

    有了这位“108”号新兵的成功入列,相信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来日可期。

  • 原文来源:http://aoc.ouc.edu.cn/2019/0720/c9828a254051/page.htm
相关报告
  • 《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订起草《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6-14
    •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29日介绍称,一是今年联合六个部委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二是将研究制订起草《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在生态环境部29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如何确保第三方监测数据准确、真实”的问题。 对此,柏仇勇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都日益高涨,监测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监测产业也迅速发展。监测市场的繁荣促进了监测事业发展。2015、2017年两个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监测改革的文件,都明确要求生态环境部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 柏仇勇介绍,去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还先后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两个文件,为规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开展了三个专项行动:一是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专项检查;二是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开展了专项检查;三是对自动监测运维单位的运维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这是对三种不同类别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的三个专项检查。 柏仇勇指出,总体来看,这三项检查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水平、条件、监测的结果是基本可信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去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对各省开展了两个层次的检查,第一个层次是国家级检查,第二个层次是省市两级的联动检查。其中,国家级的检查共检查了12个省,109家机构,各省市都全面开展了自查。国家层面检查发现有10个机构涉嫌数据弄虚作假,分别受到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合惩处。 柏仇勇表示,下一步还将做好两件事。一是今年联合六个部委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通过监测技术大比武提高各级各类机构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因为提高数据质量的核心是靠各级监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是核心。外部检查主要起警示、威慑作用。我们通过技术大比武,整体把监测系统,监测队伍的技术能力提升来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二是将研究制订起草《生态环境监测条例》,通过条例的制订,进一步明确各级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保护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各界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责任。从这两个方面来加强对社会监测机构的监管,培育好监测市场,规范好监测市场。
  • 《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环境应急监测》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02
    • 从3月30日召开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3月28日13时40分,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钼矿尾矿库4号溢流井发生倾斜,导致泄水量增多并伴有尾矿砂。险情发生后,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污染物超标。 北极星环境监测网讯:记者从3月30日召开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3月28日13时40分,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钼矿尾矿库4号溢流井发生倾斜,导致泄水量增多并伴有尾矿砂。险情发生后,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污染物超标。 据悉,险情发生后,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第一时间作出批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分别作出批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黑龙江省副省长徐建国赶赴现场,查看险情,听取汇报,指导处置。 记者了解到,泄漏伴有尾砂的污水约253万立方米,污水流出约3公里后进入依吉密河。根据伊春市事故应急指挥部制定的“堵水源、截水头”的险情处置方案,伊春市采取封堵、筑坝拦截的方式对泄漏点、污染水体进行处置,在事故点下游依吉密河构筑10道拦截坝。同时,强化流域上下协调联动,采取投放絮凝剂、活性炭的方式,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絮凝沉淀,控制污染物向下游迁移。 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在依吉密河、呼兰河和松花江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县界、市界,以及依吉密河入河口、呼兰河入江口共布设12个断面,重点监测钼、石油类、COD等特征污染物,每两小时监测一次并及时对外发布信息。30日8时的监测数据显示,尾矿库(事发点)钼超标0.29倍,石油类超标26.6倍,COD超标2.8倍。创业断面(事发点下游67公里)钼超标0.17倍,石油类超标18.4倍,COD超标3.6倍。从监测的特征污染物数据分析看,自依吉密河口内以下的10个断面均未出现污染物浓度的骤然变化,说明上游筑坝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污染团的扩散,污染团仍位于依吉密河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