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设新型海底监测网》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7-08
  • 2011年摧毁日本福岛地区的东日本大地震,引发高达40米的海啸,造成近2万人死亡。如今,日本正针对强震风险做更充分的准备。据《科学》报道,未来几个月内,日本将完成一个海底电缆仪表化网络的建设,并将其接入国家预警系统。

    这个耗资1.2亿美元、名为N-net的网络,部署在十分靠近震源的区域。该网络将与另外两个已建成的离岸监测网络结合,覆盖两处俯冲带的全部区域,并从200多个装有地震仪和压力传感器的仪表化节点收集数据。此外,日本还部署了20多个海底GPS站点。

    研究人员在近日发表于《科学》的两篇论文中报告称,这些网络连同日本本土密集的仪器设备,将揭示俯冲带如何“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及“慢滑移”——板块在数月或数年内缓慢蠕动如何演变成大地震的过程。

    直到本世纪初,科学界普遍认为俯冲板块要么平稳滑动,要么卡住并积聚应力,最终在地震中释放。现在,科学家知道被卡住的断层带也可能经历“慢滑移”时期,并发出低频的地震信号。

    日本部署的两个离岸传感器显示,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数周,断层的一部分一直在缓慢蠕动。这一发现表明,“慢滑移”可能通过向断层的其他部分施加应力而触发地震。这表明监测“慢滑移”事件可能有助于提前预报大地震。

    《科学》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人员识别出2024年日本日向滩地震发生前一年,南海海槽深处发生了一系列逐步升级的“慢滑移”事件——这表明它们对断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应力。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篇《科学》论文则表明,当“慢滑移”事件发生在断层浅部时,可以降低发生巨大地震的风险。研究人员记录了南海海槽北部区域2015年和2020年两个“慢滑移”事件的情况。记录显示,滑移从断层深处向上传播了约40公里,一路到达海沟。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Demian Saffer表示,反复的滑移表明,断层浅部的岩石可以消散能量,否则这些能量可能积聚起来并引发地震、导致海啸。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Shin Aoi表示,建设这些网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预警。他估计,N-net能提前22秒发布南海海槽附近的大地震预警,能提前20分钟发布海啸预警。

  • 原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相关报告
  •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8
    •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负责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状况普查和动态监测;承办综合防治情况及效益调查分析工作;承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政策、法规的调研和拟定工作;承办有关的水土保持规划和建设的咨询与管理工作;承担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大纲的技术评估和方案审查,并监督实施;承担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监测资质的审查及管理工作;开展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有偿服务及经营活动。
  • 《关于建设我国国家节水灌溉试验与监测网络的建议》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4-03
    •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节水灌溉试验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阐述了在新时期我国节水灌溉试验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并建议在过去节水灌溉试验网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节水灌溉试验与监测网络;论述了我国国家节水灌溉试验与监测网络的战略定位与具体功能;对网络的区域布局、具体运行方式和保障条件建设提出了建议;最后,对未来应开展的重大协作研究课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