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激光烧蚀法制备功能性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6-01
  • 非线性光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激光制造、纳米结构制造、传感器设计、光电子学、生物光子学和量子光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非线性光学材料是基本的构件,对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到军事等广泛领域都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线性光学已经成为各种前沿研究和广泛应用的光学系统的支柱,包括激光制造、光学成像、信息处理与通信以及纳米级光刻。这方面的进展可能会推动许多学科的发展。

    纳米技术为设计新材料和打破非线性光学的传统限制铺平了道路。纳米颗粒是被广泛研究的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纳米颗粒由于其在设计和增强非线性光学特性方面的灵活性而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它的非线性光学特性优于其块状物。在过去的十年中,基于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的光学器件因其性能的提高和多功能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许多材料还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扩大了非线性光学器件的应用范围。

    图1,激光烧蚀制备的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类型

    因此,纳米颗粒被广泛用于非线性光学应用。对于纳米颗粒的合成,如何制备大规模、高重复性、低成本的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仍然是一个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研究了各种合成方法。化学和激光烧蚀是两种主要的合成方法。化学方法有助于工业化生产纳米颗粒。对于化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包括杂质和结块。另一方面,激光烧蚀是一种更直接、更环保、更通用的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合成方法。基于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的应用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可能性,以满足不同设备的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洪明辉教授的研究小组回顾并综述了与光振幅/强度相关的非线性光学的最新进展。饱和吸收和光限幅是描述材料系统传输变化的两种非线性现象。饱和吸收是光吸收随光强的增大而减小的过程。换句话说,具有饱和吸收的材料在更强的入射光照射下往往更“透明”。具有饱和吸收的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造高功率激光器。

    另一方面,光限幅描述了相反的效果。当光强度增加时,光限幅材料减少光的传输。因此,光限幅也被表示为反向饱和吸收。它在从防护材料、军事武器、光开关到高功率激光源的应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它们很重要,但饱和吸收和光限幅通常都需要高强度的入射光。因此,它们主要在使用峰值功率高的脉冲激光器的设备中观察到。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永久性光学损伤。复杂的设计和高功率激光器的成本也是限制实际应用的关键瓶颈。研究具有优良非线性性能的合适材料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进展不仅将极大地提升当前光学非线性系统的性能,还将为设计功能器件带来新的机会,以满足对量子光学、先进传感器、人工智能、下一代光学计算机和许多其他前沿课题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篇发表在《Opto-Electronic Science》上的综述总结了这一方向的最新进展,更侧重于以一系列案例研究为基础的方法论。它还涵盖了未来扩展的研究方向,以提供有关其主要优势和成就的更多观点。挑战和未来研究趋势是另一个关注,最新的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潜力。总的来说,研究人员综述了激光烧蚀法制备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表明激光烧蚀法制备的非线性光学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多种功能。激光烧蚀法制备纳米颗粒是一种绿色、高效、通用的物理方法,适用于快速一步合成和潜在的大规模生产。

相关报告
  • 《前沿 | 激光控制纳米颗粒表面的催化反应,有望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人为控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5
    • 控制纳米颗粒的强磁场是触发其表面靶向分子反应的关键,而激光可以实现对这种强磁场的控制。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观察到激光可以诱导纳米颗粒表面分子的成键和解耦合,但是精确控制纳米表面反应并未实现。 激光脉冲场中的纳米粒子——特定波形和偏振态。在纳米颗粒的指定区域(黄色点)内,可控的电磁场诱导吸附表面的分子发生位置选择性光化学反应。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分子分裂进行成像,以纳米分辨率对反应点位进行全光控制 近日,由慕尼黑大学Boris Bergues博士和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Matthias Kling教授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共同打破了观察现象与人为控制之间的壁垒。在分离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这些物理学家首次利用超短激光脉冲确定了光诱导的分子反应位置。 纳米粒子的表面非常热闹,熙熙攘攘:分子对接、化学结构溶解以及振动等景象。这些本征运动驱动了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而该团队已经证明通过电磁场可以控制纳米宇宙中事件的发生。在单个纳米颗粒表面,他们利用高能的飞秒激光脉冲产生局域电磁场(1fs = 10-15 s)。 此外,通过反应纳米镜,物理学家能够以20 nm以上分辨率,对硅纳米颗粒表面的反应位置和分子分裂地区进行成像。因此,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延迟要求阿秒级的精度设置(1 as = 10-3 fs)。当与参数匹配的光相互作用,纳米颗粒的表面和吸附的分子在目标位置被电离,导致分子解离为不同碎片。 Matthias Kling教授说:“这种分子表面反应在纳米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可能是清洁能源产生的关键一环,特别是通过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Boris Bergues博士补充道:“我们的研究结果也为追踪纳米颗粒上的光催化反应扫除了障碍,不仅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率,并且可以用飞秒时间分辨率追踪反应位置。这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洞察详细的表面动态过程。” 物理学家希望这种方法应用于更多复杂的分离纳米材料,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Optica》上。
  • 《前沿 | 超快激光器的烧蚀动力学研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03
    • 高频飞秒激光器(可达若干吉赫兹,GHz)适用于调节和提高激光加工质量,以改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尽管烧蚀靶材动力学十分复杂,但是,材料科学家仍不能探索GHz飞秒激光器的激光-材料相互作用。 图1 (A)用 ICCD 相机对 GHz 脉冲烧蚀动力学进行时间分辨散射和发射成像的光学装置。在1030 nm 处的500飞秒激光在垂直聚焦在样品上。用532nm 连续波探针激光进行散射成像。在不使用探针激光的情况下,利用等离子体诱导的自发过程在500-930 nm 的光谱范围内进行成像。(B)单脉冲飞秒激光器的总通量为18.7 J/cm2的拥有WLI(顶部)和 SEM (底部) ;(C) GHz 脉冲为50脉冲,(D) GHz 脉冲为200脉冲。比例尺,5微米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激光技术和机械工程专业的Minok Park团队通过时间分辨散射成像、发射成像和发射光谱等技术,研究了GHz飞秒激光脉冲对铜的烧蚀动力学,以上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该团队将以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揭示了GHz飞秒激光如何与材料相互作用,它能够快速熔化并使其喷射出来。由于残留物有限,材料喷射过程在爆发照射后即停止,这样的过程可深入了解GHz飞秒激光激发的复杂烧蚀机制,并解释横切过程、纳米\微加工和光谱学中的最佳激光条件。 图2 单脉冲飞秒激光辐照。时间分辨(A)发射成像,(B)光发射光谱学和(C)散射成像显示在18.7 J/cm2的通量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的烧蚀动力学。分别在100ns、200ns、500ns 和1μs 不同的 ICCD 下获得散射图像。这些图像中的蓝色线条代表铜靶表面,线条下面的图像是抛光铜表面的镜面反射。白色比例尺,50微米; 蓝色比例尺,10微米。 吉赫兹飞秒激光烧蚀 激光烧蚀是一种通过高功率激光相互作用逐渐去除材料表面的过程,可用于能量收集元件、存储元件、生物医学、光电子学和光谱学等领域。在此之前,通过超快飞秒激光烧蚀,材料科学家已实现材料加工和烧蚀的直接化、单一步骤化和无化学化。这一过程适用于精确调节烧蚀特性。 Park团队开发了多种方法实时监测激光烧蚀动力学。通过比较GHz飞秒激光烧蚀和飞秒激光烧蚀结果,他们发现,两种方法的吉赫可以加快熔融液体物质的喷射,停止辐射后,物质不再飞溅,因此,该团队直接了解了飞秒激光烧蚀的动力学和主要物理机制。 超快激光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该团队使用一个光学系统来研究大气压下单飞秒激光脉冲和GHz飞秒脉冲对铜的烧蚀机制。通过时间分辨散射和发射图像,他们可视化发光和非发光样品。此外,他们用白光干涉测量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深度为500 nm的烧蚀坑形态。科学家们注意到在辐照点上出现了不规则的、重新固化的结构。与单脉冲辐照相比,重频提高了GHz脉冲的烧蚀效率。 图3 烧蚀动力学总结。(A)单脉冲飞秒激光和 GHz 脉冲诱导的实验喷射的 R-t 图。(B)单脉冲飞秒激光和(C) GHz 飞秒激光烧蚀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可视化结果 此外,该团队观察了时间分辨图像、发射光谱和散射图像,以研究单脉冲飞秒激光在铜表面的烧蚀动力学(如图2)。图像显示从基底喷射出两种不同的粒子类型,包括在不同时间尺度之后释放的粒子类型: (1)在0-200纳秒延迟之后,和(2)在300纳秒至4微秒之间喷射的粒子类型。 此外,他们探索了时间分辨率的发射成像和光谱学,以及由50个脉冲组成GHz激发的烧蚀迸发图像。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注意到,球形的铜等离子体持续了30纳秒。 激光烧蚀动力学 经过200纳秒后,该团队没有观察到激光-物质相互作用区中心的喷射物,这表明目标没有被进一步烧蚀。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单脉冲烧蚀的动力学行为。 他们设计了两种促进物质喷射过程的机制,包括(1)物质在中心的汽化,和(2)液体通过快速、径向向外的流体运动形成熔池边缘的喷射,以反冲由汽化产生的压力。当铜纳米颗粒从熔池边缘喷出时,烧蚀坑表面仍有少量液体保持冰冻状态,他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了这一点。 比较不同的激光烧蚀动力学过程 该团队使用时间分辨的发射成像,发射光谱和由千兆赫飞秒激光脉冲驱动的烧蚀散射图像。当他们在300秒之后释放散射图像时,喷出物显示了辐照点是如何冷却下来以抑制材料喷溅的。 通过比较了两种实验条件,他们进一步研究了由GHz脉冲驱动的铜的早期烧蚀动力学,并发现200脉冲驱动的GHz脉冲与50脉冲驱动的GHz脉冲驱动的铜具有明显不同的烧蚀动力学。与单脉冲照射相比,这些结果直接证实了GHz激光诱导烧蚀的不同机制。 展望 Minok Park 团队通过使用单飞秒激光脉冲和50-200脉冲的GHz脉冲多模式探测方法观察铜的烧蚀动力学。单脉冲飞秒激光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产生了两种不同喷射速度的粒子。 这些结果为全面了解GHz飞秒脉冲的熔融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这对于探索激光加工、机械加工、印刷和光谱诊断等领域的各种应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