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湖泊沉积物耐药基因组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31
  • 在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的日益流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它们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一旦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用于治疗的抗生素可能就没有了相应效果。此外,耐药基因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但目前水环境耐药基因组的环境风险及控制ARG群落的驱动力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陈海洋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环境基因组学学科组杨玉义研究员等开展合作,研发了一个框架,该框架结合了高通量测序(HTS)分析,基于零模型和机器学习分类工具的方法,以理解环境沉积物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组的环境风险和控制沉积物ARG群落的生态过程。研究以中国太湖和白洋淀为例。基于HTS的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两个湖泊中存在丰富而多样的耐药基因组,包括一些新兴的ARG,例如粘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类型。β-多样性差异指数的比较表明,ARG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模式。使用基于零模型的结果表明,在驱动的ARGs群落的生态过程中,随机过程比确定性过程贡献更大。该发现揭示了水生环境中抗生素耐药组的传播风险和驱动因素,这可能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控制ARGs的污染。

      研究成果以Environmental risk characterization and ecological process determination of bacterial antibiotic resistome in lake sediment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2/t20201230_5848707.html;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0.106345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水环境耐药基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2
    •  细菌的耐药基因是自然环境中新出现的一种潜在威胁。一旦细菌获得耐药基因,用于治疗的抗生素可能就没有了相应效果。此外,耐药基因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但目前水环境中耐药基因与细菌之间的相关关系还缺乏清晰认识。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学科组的张卫红等科研人员在杨玉义研究员指导下,通过相关性分析调查了水环境中耐药基因与细菌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aadA、tetM、mphA和tetA 是水环境中主要的耐药基因。厚壁菌门(Firmicutes)可能是耐药基因的主要潜在宿主。此外一些耐药性抗性基因在不同细菌之间可能会通过遗传元件(MGEs)进行传递或交换。   研究成果以Large-scale pattern of resistance genes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tap water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启动研究基金(Y9519802)支持。
  • 《武汉植物园在莲耐水淹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1
    • 莲是莲科莲属挺水植物,在亚洲各国广泛栽培,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为了应对水生环境,莲适应性进化出了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荷叶效应”,并拥有遍布周身的联通气孔。在我国,莲通常种植于河流、湖泊和低洼地带。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持续性强降雨频发,莲常遭受完全水淹的灾害,给莲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加快莲耐水淹品种的分子育种进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开展了莲应对完全水淹的响应机理研究,在国际园艺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了题为“Time-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criptomic identification of key response strategies to complete submergence in Nelumbo nucifer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 ‘中国古代莲’ 和 ‘秋星’两个代表性莲品种进行了耐水淹时程处理,并结合表型数据、转录数据和组化电镜数据,初步揭示了莲耐水淹的分子响应机理。研究首次发现,莲作为一种水生植物,对完全水淹胁迫的耐受性其实很低,中位致死时间只有10天左右,大大低于其它水生植物40-100天的水淹致死时间。完全水淹早期(3-6h),莲主要采用了逃逸策略(Escape Strategy),体内乙烯迅速累积、叶柄快速伸长、通气孔面积和密度显著增加。完全水淹后期(24-120h),莲启动了静止策略(Quiescence Strategy),将自身厌氧呼吸限制在较低水平。此外,研究发现在完全水淹胁迫下,莲的抗病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植物激素包括Ethylene、ABA、GA和JA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莲的水淹胁迫响应。   以上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完成,邓显豹副研究员和杨东高级工程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通信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353, 31700262, 32070336),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QYZDB-SSW-SMC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90)等项目的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