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原子调控助力光催化制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3
  • g-CN是一类重要的2D光催化剂,但较低的光催化效率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应归因于其光生载流子的利用率较低,即g-CN层间的弱范德华力不利于相邻层之间的电荷转移以及本征π共轭平面导致无效的随机面内电荷迁移。为此,以非金属原子代替晶格原子对g-CN进行掺杂可显著拓展π共轭体系;并且将过渡金属原子引入π共轭平面的三角形空位中也可以改善g-CN的面内电导率。上述策略有助于改善平面电荷转移,然而,仍未能改善g-CN的相邻层间的电荷转移。实际上,提供本征的驱动力来引导层间和面内的电荷转移,进而有效地将光生电子导向活性位点,这一目标十分令人期待。最近,键合于g-CN上的单中心金属催化剂对于许多催化反应均显示出较高的性能。

    成果简介

    近日,国立台湾大学陈浩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制备了具有层间桥接和g-CN表面双位点的原子级分散的Pd-层状光催化剂,并在Adv. Funct. Mater.上发表了题为“Single-Atom Engineering of Directional Charge Transfer Channels and Active Sites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上述光催化剂为光催化水还原提供了定向电荷转移通道和靶向活性位点。之后作者利用理论预测和实际表征证实成功制备了单原子工程的Pd/g-CN复合材料,其具有优异的载流子分离性能以及高效的光催化制氢活性,优于优化的Pt/g-CN标准物。这一研究结果为量身定制单原子贵金属的性能和工程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模拟,作者预测了层间插入和表面锚定的Pd原子对于石墨相氮化碳上的光催化制氢具有协同作用。通过简单的热驱动扩散方法,利用Pd单原子已实现g-CN框架的层间和表面调节的同时进行。所构筑的由体相到表面的定向电荷转移的垂直通道——桥接Pd原子以及还原水催化反应的靶向活性位点——表面Pd原子具有突出的优势。上述独特的结构有效地促进了电子的传输/分离,增强了对反应物分子的亲和力,从而大大提高了g-CN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设计和合成单原子调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以提高光催化活性提供新的见解。该策略也有望用于其他2D功能材料。

    文献链接: Single-Atom Engineering of Directional Charge Transfer Channels and Active Sites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Adv. Funct. Mater., 2018, DOI: 10.1002/adfm.201802169)

相关报告
  • 《基于电子转移调控的高效单原子光催化CO2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9
    •  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燃料,不仅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径,而且可以通过碳循环来缓解温室效应。一个典型的光催化CO2转化系统包括两个关键部分—吸光单元和催化中心。在设计光催化CO2转化系统时,可以独立地研究优化吸光单元和催化中心,以提高吸光单元的太阳能捕获能力和催化中心的活性及选择性,进而实现两者的系统集成。在众多光催化系统中,吸光单元和催化中心之间的电子转移效率通常是最终光催化效率的瓶颈。两者之间的电荷动力学过程,实际上扮演着光生电荷利用的桥梁作用。   用于CO2转化的光催化剂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均相催化剂和异相催化剂,由于构成形式和作用机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是光催化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理想途径。单原子异相催化剂的发展为两者优点的结合带来了希望。单原子异相催化剂将一些单个独立的原子分散在载体上,用作催化中心。从配位化学的角度来看,载体起到了类似于刚性配体的作用。相比于纳米团簇、纳米颗粒和块体材料,单原子异相催化剂具有配位未饱和、电子结构独特、原子利用率最大化、催化位点明确等优点,有望突破传统CO2转化光催化剂的局限性。然而,如何调控光生电荷转移动力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该问题制约了吸光单元和单原子催化位点之间的光生电荷转移效率,决定了光催化CO2转化的性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课题组针对吸光单元与单原子催化中心之间的鸿沟,采用还原氧化石墨烯为桥梁,促进了吸光单元向单原子催化中心的光生电子转移过程,实现了光催化CO2的高转化数(TON)。在该工作中,研究者选用具有优异光吸收性能的均相光敏剂[Ru(bpy)3]Cl2作为吸光单元,同时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通过配位方式构筑了单原子Co催化中心,形成了高效光催化CO2还原体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宋礼教授课题组利用X射线吸收谱,详细表征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上的单原子Co配位结构。在该体系中,还原氧化石墨烯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具有残余的C/O官能团,可以作为配体稳固地锚定Co单原子催化中心。Co单原子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改变Co单原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活化CO2分子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优异导电能力,有助于光生电子通过π?π界面相互作用从吸光单元向催化中心进行转移,从而调控整个光催化体系的效率。基于该设计,通过调节[Ru(bpy)3]Cl2吸光单元和单原子Co催化中心的比例,光催化CO2还原的最大转化数TON可以达到678,转化频率TOF为3.77 min?1,优于目前的异相光催化剂水平。   该工作为从光催化CO2转化催化位点的单原子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突出了电荷动力学在衔接均相和异相光催化剂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以“Heterogeneous Single-Atom Catalyst for Visible-Light-Driven High-Turnover CO2 Reduction: The Role of Electron Transfer”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1704624)上,第一作者为高超博士和陈双明博士。
  • 《《PNAS》:调控TiO2纳米结构 提高光催化电解水活性》

    • 来源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级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4-13
    • 4月1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Christopher B. Murray 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二氧化钛(TiO2)吸收太阳光、催化水解反应制氢的最新研究成果(Engineering titania nanostructure to tune and improve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2016, PNAS, DOI: 10.1073/pnas.1524806113)。 与传统利用化石能源(天然气、煤)和水蒸气高温反应制氢的方法相比,这一成果向利用可持续能源制氢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这一研究成果的关键在于:在合成过程中调控TiO2晶体结构为板钛矿(brookite)结构、尺寸控制在15到50纳米。太阳光通过TiO2的作用将电子和空穴分离,但是电子和空穴会快速复合、湮灭。而这一结构和尺寸的TiO2能够有效阻止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使它们分别与水分子发生反应,在一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另一电极上产生氧气。地球上TiO2的储量丰富且无毒,这一方法的发展有利于利用可持续的太阳能大规模生产氢气。 该文中用到的不同长度板钛矿相TiO2纳米棒及其同步辐射XRD谱图、拉曼光谱图等,图来源:PNAS (摘自 新材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