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利尔创新化合物进展:20余个室内生测,8个田间评价,4个在登记》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0-14
  • 近日,海利尔召开了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2024年10月11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葛家成,董事、财务负责人 刘玉龙,董事会秘书迟明明,独立董事杨爱义出席本次说明会,针对公司经营业绩、项目进展等相关情况,就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复。
    1、公司怎么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的创新化合物目前进展如何?
    答:公司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领先及持续创新,公司一直将研发技术、工程技术、创新作为公司成长的重要驱动因素。研发技术方面有工艺创新研发、产品创新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新化合物研发等。目前集团获得除草剂化合物授权专利6件、杀虫剂化合物授权专利14件;新化合物方面,公司有20余个高活性化合物在进行室内生测实验,8个高活性化合物在进行田间评价,4个在进行登记。
    2、公司丙硫菌唑目前的实际产能是多少?1.5 万吨的预计产能何时能完全释放?并且请管理层根据行业目前形势展望一下未来丙硫菌唑的价格趋势和竞争格局。
    答:2020 年 9 月,公司 2000 吨丙硫菌唑原药项目已开始生产,2022 年 12 月,公司 3000 吨丙硫菌唑原药项目已开始生产。目前山东海利尔的丙硫菌唑设计产能已达到 5000 吨,考虑到前期公告的青岛恒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规划丙硫菌唑 10000 吨设计产能,预计公司未来丙硫菌唑产能将达到 1.5 万吨,丙硫菌唑将成为公司核心产品之一,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研发、工程创新持续进行,有利于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3、目前农药行业处于低谷,请问葛董何时行业何时能回暖,以及海利尔的几个主力产品未来的产能情况及价格走势?
    答:公司在原有二氯中间体 CCMP、吡虫啉、啶虫脒、 甲维盐、吡唑醚菌酯、噻虫嗪、噻虫胺原药的基础上,2020 年 9 月 2000 吨/年 丙硫菌唑原药项目已开始生产,2022 年 6 月青岛恒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 万吨/ 年农用化学品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一期)3000 吨/年苯醚甲环唑、2000 吨/年丁醚脲、2000 吨/年溴虫腈已开始生产,2022 年 12 月山东海利尔 3000 吨/年丙硫菌唑原药项目已开始生产。2023 年,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公司对原药产线进行产能转化,2000 吨/年丙环唑原药产品开始生产,青岛恒宁二期项目按计划推进,其中 2000 吨/年唑虫酰胺、2000 吨/年 2-氯丙烯腈、2000 吨/年对氯苯甘氨酸项目已开始生产。近年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规模也随之增长,产量、质量和成本有所改善,产品多元化的战略布局优势进一步稳定。公司的原药发展战略基础坚实,步伐稳健。
    4、公司和拜尔公司除了在丙硫方面的合作,还有其他产品的合作吗?
    答:拜耳与公司已有多年友好合作关系,拜耳与公司签订系列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在多个方面有深入的合作。
    5、公司回购金信谊股权是出于什么考虑的呢?
    答:因金信谊上市进程规划调整,预计无法按照原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的时间完成上市,经充分协商,仝志学拟回购公司持有的陕西金信谊全部股权。本次交易收回全部投资本金,可充分保障公司利益,有利于增加公司现金流,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公司继续看好陕西金信谊未来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用投资利息保留部分股权,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仍持有陕西金信谊 15%股权,公司将继续加强双方的战略合作,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性,帮助双方进一步提升整合自身优势资源,为双方创造更大的价值。
    6、请问唑虫酰胺产能如何消耗?有明确的大客户吗?
    答:唑虫酰胺产品有较为稳定的客户渠道。
    7、公司的制剂出口规模有多大?制剂出口模式是自己建立经销体系还是给跨国公司代工为主?
    答:公司积极进行客户网络建设,制剂出口稳步增长。
    8、请问公司的主要机器设备实际可使用年限大约是多久?
    答:公司的主要机器设备按照 10 年计提折旧,实际使用年限与折旧年限大致相当。
    9、请问上半年原药和制剂分别的毛利率是多少?
    公司上半年整体毛利率 24.86%;制剂毛利率略高于原药毛利率。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2931.htm
相关报告
  • 《“网红”CAR-T中国登记研究151个 安全疗效成核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19
    • 2017年被医药行业誉为CAR-T元年,尤其是2017年8月和10月先后批准诺华及Kite制药两个CAR-T疗法上市,鼓舞着国内的资本与企业,有超过100家企业在国际临床试验登记网站登记。有医药分析师认为,CAR-T是未来十年全球生物科技最大风口,中国有希望弯道超车。 中国癌症患者每年新增400多万,其中近20万为白血病等常见血液肿瘤。综合美国CAR-T产品售价、中国GDP水平,预计国内CAR-T价格为30万元左右,市场渗透率保守估计20%,则其在血液肿瘤的潜在市场规模近120亿元。患者数量占比超九成的实体瘤市场潜力更大。 原本想捷足先登的Juno Therapeutics,其CART-19Ⅱ期临床试验因为出现3例患者因脑水肿死亡被终止。这一次“网红”因为是国内首个“CAR-T”案件而处在风口浪尖上,“CAR-T”产品本身产品的属性是药品还是技术、它的安全性保障、临床试验规范等问题也再次纳入公众视野。 美国南加州大学Norris综合肿瘤中心终身教授、银河生物控股公司马力喏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思毅认为,CAR-T细胞治疗领域仍处于婴幼儿期, 未来核心的竞争在于谁的基础研究做得扎实,拿出更好的产品,在有效性基础之上安全性更为关键。 资本宠儿 CAR-T技术发展、演变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从美国ClinicalTrials.gov网站登记的临床研究项目数量来看,CAR-T疗法真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是在2015年之后。从2015年到2017年,全球以及中国开展的CAR-T临床研究项目数量均大幅增长。CAR-T产业化进程,直到2017年FDA批准诺华及Kite两款CAR-T产品上市,才逐渐加速。 美国一位生物医药公司CEO指出,CAR-T疗法相比较普通大分子生物新药的研发周期更短,投资者获得回报的周期也会缩短。如诺华旗下全球首个CAR-T产品Kymriah的上市,只历时五年,而且这种新疗法也得到了美国保险资金的认可。 2017年被称为CAR-T发展元年,制药企业、资本市场密切关注。 2018年1月,新基宣布以约90亿美元价格,收购Juno;2018年3月,新基制药与Bluebird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bb2121,此前二者2013年开始便有合作。 2017年8日,制药巨头吉利德豪掷120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并顺利携其 CAR-T细胞产品Yescarta高调跻身肿瘤免疫第一梯队;几个月后Kite创始人与原Kite研发执行副总裁宣布成立Allogene Therapeutics公司,并于2018年4月宣布A轮融资3亿美元, 2018年9月14日宣布,已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申请上市,设定了1亿美元的初步IPO目标,希望在6个月的时间内获得5亿美元的资金,以快速推进其在研通用CAR-T疗法进入临床试验。 从目前国内药企CAR-T产品的研发进展看,西比曼、博生吉、合一康、南京传奇比较早布局,2015年以后,银河生物、科济生物、恒瑞医药等公司也大手笔布局CAR-T产品,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记者查阅国际临床试验登记网站ClinicalTrials.gov发现,截至9月18日,中国登记的CAR-T临床研究项目共151个。 在中国资本也非常青睐CAR-T疗法,鲸准研究院统计显示,2018年至今仅8个月,其累计发生的投资事件已有12起,1亿元以上的大额交易占一半。其中,药明巨诺、和铂医药、科济生物在2018年单笔融资额超过3亿元。 同时,国内上市医药企业也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在积极布局,如复星医药和药明康德,二者分别与国外CAR-T领域较为领先的Kite和Juno公司合作,设立新公司,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产品和工艺体系,以提高研发效率、缩短产品上市进程。 另一种是以投资参股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为主,如佐力药业、安科生物等;银河生物等则是直接设立子公司专注CAR-T研发。这些上市公司在产品临床试验阶段和上市后的商品化阶段,可为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渠道支持。 日前,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其投资公司复星凯特的CAR-T产品FKC876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该产品有可能成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药物。9月18日,复星凯特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全力推进注册临床试验。 相对于其他企业,西比曼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是在前瞻布局建立细胞自动化、工业化生产的GMP实验室。6月22日,西比曼启动了美国马里兰州盖士堡市的全球研发中心,根据规划,该研发中心将配备世界领先的实验设施,通过与西比曼中国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共同全面推进和加速西比曼在CAR-T、TCR-T及其他技术平台的研发管线。 安全疗效 从现有临床研究和企业研发管线看,大多数公司的CAR-T产品都集中在CD19等方面。张勇指出,这主要由于全球已有两款以CD19为靶点的CAR-T产品上市,相对成熟,后续企业可减少药物研发失败风险。许多公司称其有独特的CAR结构设计,但实际上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预计未来2-3年内,会有一批靶向CD19的CAR-T产品上市,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而且与此同时,研发进度不是CAR-T疗法市场的唯一决定要素。 Dendreon董事长徐芳指出,虽然国内已有公司产品率先获准开展临床试验,但CAR-T疗法从实验室研究到产品成型,再到产品商品化等系列过程,最终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每一阶段,都会存在风险,尤其是目前中国在细胞制备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薄弱。 另有分析指出,目前国内CRO在CAR-T疗法领域,参与服务内容包括安全性评价、临床数据管理等。CMO/CDMO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一方面,CAR-T疗法是新生事物,国内缺乏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CMO/CDMO,包括质粒、病毒载体、CAR-T细胞制备等。另一方面,很多研发企业担心核心技术、制备工艺泄露。 而在患者更为关心CAR-T疗法安全性和有效性。 陈思毅介绍说,CAR-T细胞技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颅内水肿引起脑疝,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另外一个就是细胞因子释放后患者出现的低血压、高热、低蛋白血症等。如何改善嵌合抗原受体(CAR)的每一个组件来逐步减少或消除这些副作用也是目前各家公司研究的重点。可以说,CAR-T疗效与危险并存,改造任重道远。 2016年7月,Juno公司的JCAR015就因在治疗20多位难治性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成人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出现了3例患者脑水肿而死亡的事件被FDA叫停,Juno公司的一项Ⅰ期临床试验曾显示,JCAR015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虽然达到了87%,但是这87%中有60%随后会复发,活过6个月的患者只有59%。 “现在的主流产品在安全性方面也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而这是我们的机会。以诺华Kymria为例,其产品技术实际上是早在2004年设计构建的,在降低细胞因子产生、保持强肿瘤杀伤功能方面存在一定改进空间。” 陈思毅介绍说,目前诺华也一直在此方面进行持续投入。
  • 《747个有效成分取得登记,但产能过剩成行业发展新难题》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1-26
    • 在第38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上,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黄修柱所长作了题为′′农药产业分析与展望′′的报告。黄所长从农药登记、生产、出口概况分析了我国农药产业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思考和打算。 1 农药登记概况 我国农药登记产品丰富,结构更加优化。2013—2023年,我国农药登记产品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4.38%;2024年1~10月,新增农药产品2,078个(不含出口,下同),其中,大田用药新增1,995个、卫生用农药83个;新增除草剂657个、杀虫剂811个、杀菌剂399个、植物生长调节剂184个,其他27个。 截至2024年10月31日,我们登记农药有效成分747个 (不含出口,下同)、产品47,127个,其中,大田用药44,171个、卫生用农药2,956个;除草剂12,980个,杀虫剂19,962个,杀菌11,976个,植物生长调节剂1,729个,卫生用农药及其他480个。 2024年,我国已公布2个登记公告,批准了12个新农药(有效成分)、17个新产品登记。其中,包括除草剂9个,杀菌剂6个,杀虫剂2个。 低毒、生物农药的登记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10月31日,我国有效登记状态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140个(不含抗生素类),产品2,000余个。2024年,新增登记的生物农药占新农药品种数量的50%,且100%由国内企业自主或合作研发。 微毒/低毒农药成为我国农药登记的主流。微毒/低毒农药的占比由2013年的78.3%,提升至2023年的86.2%,2024年新登记农药均为微毒或低毒农药。 2 农药生产概况 我国农药产能严重过剩,库存持续高企,需求疲软,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产能西迁、抢夺专利临期产品市场、盲目投资等因素,我国农药产能过剩,企业极度内卷。2024年1~8月,全国农药产量为149.4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2.42%。2022年,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卫生用药等五大类农药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仅有30%~60%。其中,除草剂产能利用率最高,达58.1%。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1~8月,我国农药产量居前5位的除草剂原药依次为:草甘膦、2,4-滴、莠去津、草铵膦、百草枯;产量居前5位的杀虫剂原药依次为: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吡虫啉、敌敌畏、杀虫单;产量居前5的杀菌剂原药依次为:百菌清、代森锰锌、戊唑醇、多菌灵、嘧菌酯。 我国农药行业投资的热点产品包括:除草剂草铵膦、精草铵膦、烯草酮,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联苯菊酯,杀菌剂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等。 3 农药出口概况 我国农药出口数量同比上升,农药价格持续下降,利润跌幅较大。 我国农药出口量占农药产量的比重稳定在85%左右。2024年前8个月,出口占比达89%,占世界农药需求的六成以上。 2024年1~8月,我国农药出口货物量为266.2万吨,同比增长26.8%;折百数量为133.1万吨,同比增长34.3%。出口数量大增,出口金额微长,农药出口价格依然继续缓慢下滑。 4 思考和打算 据黄所长介绍,农业农村部召开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交流会时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为应对农药产能过剩、打造农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药创新。黄所长指出,我们要重点聚焦:高效低风险的新化学农药,以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新生物农药,以新材料、新加工技术为支撑的新制剂,与高端制造、新型生产设备相结合的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与新装备、新应用结合的高效、减量、精准施药技术,与新能源、数字技术结合的绿色低碳农药研发生产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并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措施,进一步优化农药企业营商环境,推进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还将从强化农药登记评审、强化农药生产的现代化建设、持续改进农药经营体系、升级农药登记试验单位、推动农药科学高效使用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