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高镍三元材料 给电动汽车续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29
  • “这车能跑多少公里啊?”“充一次电要多长时间?”“电池是否安全?”

    近日,在北京的一家新能源汽车4S店里,前来买车的一家人围着销售经理刘利不停地问着自己关心的问题。“现在大家在买新能源汽车时,询问最多的就是有关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冬天好不好充电的问题。”刘利说。

    动力锂电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性能对比的标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决定锂电池性能的关键是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才是动力锂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锂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在总成本中占据30%以上的比例。”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彦彬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缺乏高性能的正极材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的“痛点”。作为国内专注于锂电正极材料研发的上市公司技术创始人,陈彦彬率领研发团队于2014年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并量产的车用动力锂电正极材料,其具有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压实密度高、低温性能优异等四大性能优势,相应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30Wh/kg,循环寿命达到4000次,低温充放电性能优势也十分突出,已成为国内外高端电动车用动力锂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在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该项目荣获二等奖。

    高镍型高能量,电动汽车长续航

    据了解,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NCM(镍钴锰)三元材料等产品。国内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动力电池由采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电池主导,虽然这种正极材料制作的电池的循环寿命较好,但能量密度比较低,这就导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相对较短。

    “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高温存储稳定性、低温特性、安全性、成本是动力锂电池的几项关键指标。”陈彦彬说。

    随着乘用车对长续航里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必须开发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高镍三元材料可以显著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电池中可储存的电量更多,因而逐渐成为乘用车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陈彦彬说,从技术角度来看,三元材料能量密度、输出特性、循环寿命、存储稳定性、安全性等主要性能指标相对而言比较均衡,因此是未来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方向。

    与常规三元材料NCM111、NCM523相比,NCM622比容量高,用其制作的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230Wh/kg以上。

    “更高镍含量的NCM811和NCA尽管能量密度高,但制备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目前主要用于小尺寸的圆柱电池(5Ah以下),应用于大型的方形电池和铝塑膜软包装电池(50Ah以上)还面临诸多的技术挑战。”陈彦彬说,“因而NCM622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内高端大型动力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

    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大众、宝马在其配套的动力电池选择上,采用了高镍NCM622,未来会采取更高镍含量的三元材料。动力电池企业中,包括松下、LG、SK、三星等国际企业都在向高镍三元材料动力锂电池进军。

    在国内市场,无论是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吉利、众泰等主流电动车企,还是宁德时代、孚能、卡耐、捷威动力等主流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加大高镍三元电池的开发和应用。

    “从未来市场趋势来看,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要达到280Wh/kg,甚至300Wh/kg以上,所以高镍三元材料的应用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的主流趋势。”陈彦彬说道。

    攻难关破瓶颈,掌握关键技术

    然而,NCM622材料的开发并不容易。

    “做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通过高镍化或者提高工作电压,把能量密度做上去很容易,但是它的循环寿命、高温存储特性会比较差,同时它的安全风险也在加大,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难度很大。”陈彦彬说。

    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技术领先的公司进行了动力锂电高镍三元NCM622的开发,现在也仅有三五家实现量产。国内大部分公司开发的NCM622材料碱性杂质含量高、循环性能差、热存储稳定性差,尚不能用于高端动力锂电池的生产。

    “对三元材料来讲,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因团聚体颗粒的断裂、粉化所产生的‘孤岛’不能参与充放电过程,形成的裂缝新界面还会发生更多的副反应,这些会导致锂电池综合性能的下降。要想有稳定的颗粒结构和优秀的综合性能,就要从前驱体开始进行全流程系统设计。”陈彦彬说。

    陈彦彬带领研发团队,系统开发了高镍材料制备的诸多关键技术,包括前驱体沉淀技术、烧结工艺、掺杂技术、表(界)面协同修饰技术,增强了颗粒体相结构、表面与内部界面稳定性,使材料的循环寿命、存储性能和安全性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通过对关键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陈彦彬带领团队攻克了高镍三元材料产品的众多行业关键难题,建立了一整套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设计及其清洁高效制造技术。

    首先采用硫酸盐体系连续法合成一定规格的高密度球形前驱体,所得的前驱体具有特定的粒度分布,良好的球形度、结晶度、内部结构和颗粒强度,有利于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三元材料。

    进一步,将前驱体与碳酸锂通过高效混合设备快速混合,在一定的烧结温度曲线以及气氛条件下进行高温烧结,使锂盐与前驱体充分接触并完全反应。烧结料经过粉碎、分级,制备出微米级的超细粉体,再经过多元素、多物相的表(界)面协同改性处理,大幅提升了材料的稳定性,有效抑制了电解液在正极表面的氧化分解和对正极材料的侵蚀溶解等副反应,达到提升材料结构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目的,最终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NCM622材料。

    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当升科技的研发团队通过不断优化改进制备工艺技术及设备,率先设计并建立了全自动大产能全密闭的前驱体清洁高效生产线和正极材料生产线。

    “这是国内首条大产能、自动化、无断点、全密闭的前驱体生产线和正极材料生产线,设备流程采用立体布局,最大程度的利用重力作用来减少物流成本和人工;碱液、洗水实现了梯次利用,生产单耗大幅度降低;烧结窑炉单线产能比原来翻了倍,单位产品的能耗、人工等大幅度降低。”陈彦彬说。

    工程化产业化,成果转化促发展

    我国锂电正极材料行业从起步到现在才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锂电正极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不高。

    项目团队所研发的高能量密度NCM622正极材料,实用电池的常温充放电寿命可达4000次以上,远高于国际同行2200次的水平,高低温性能、安全性也大幅提高,该产品在2014年研发成功并出口国际高端锂电市场,并在中高端电动汽车上大规模应用。

    该项技术的产业化不仅满足了高端锂电材料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国内锂电正极材料工艺技术从传统制造向清洁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当升科技已拥有国际前十大锂电客户,是全球同时向中、日、韩高端锂电池企业提供高品质锂电正极材料的两家供应商之一,对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的研发历程也是近年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市“10+3”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这些科技型企业紧密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了重要力量。(记者申明)

相关报告
  • 《纯碳负极材料可使电动车实现600公里续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6
    • 科达煤炭化学研究院一种由纯碳作为主要成分的高容量高密度锂电池用特种碳负极材料在该院问世,目前,基于这种材料的全新电动汽车锂电池已经在成都南光新能源公司正式试产。 据了解,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中,锂电池的容量(即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完全取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成分合成。我国首块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发明人、成都南光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刘昌国博士介绍说,锂电池国产化以来,负极材料一直以天然石墨为主要成分,充电时间长、单体容量密度低等技术瓶颈,致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难破300公里极限。而从实验数据和产品性能测试来看,这种由全新材料制备的锂电池可以实现汽车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 技术发明人、榆林科达煤炭化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峰介绍道,新单体电池的储能材料在研发上抛弃了传统的天然石墨,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将纯碳制成高容量高密度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实验表明,这种全新负极材料的克容量可达2200mAh/g ,负极片压实密度超过2.0g/cm3,配以正极用三元材料加钴酸锂,锂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可超过350Wh/kg。“此外,基于新材料的锂电池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更是传统电池无法企及的。经过试验,新材料电池在充电和使用过程中,温度始终为常温。”贺峰说。 刘昌国表示,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家曾对国产锂电池在2020年能否实现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表示过担忧,而正在试产的新电池已经超越了这一目标。
  •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探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在锂电池领域,正极材料市场规模是最大的,预计到2020年,大约达到800亿元的市场规模。据2018年锂电池装机来看,主要以三元为主,占比58%以上;其次是磷酸铁锂,占比39%。目前已经商业化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是三元系和磷酸铁锂。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探讨 ——中南大学 胡国荣 2019第四届新型电池正负极材料国际论坛中,高镍三元是个热点。其实目前国内高镍三元真正做得好的企业不是很多。高镍三元产业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这里根据我的一些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主要讨论高镍三元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 1 合成技术难点 1.1前驱体合成技术难点 前驱体的元素成分、形貌、粒径及分布、振实密度、比表面积等对烧结合成后的材料影响很大。因此,各家生产企业做出的材料的指标都有一些差异,要做到指标完全一致是有难度的。 三元材料的合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控制结晶沉淀法,这是最常见的方法,90%都用这种方法。二是喷雾热解法,也有少数企业用,像华友钴业,用氯化钴经喷雾热解得到四氧化三钴。国内有企业正在开发用镍钴锰的氯化物进行喷雾热解得到三元材料。这样的前驱体合成方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主要的问题是存在氧化物的空心化、振实密度偏低,和设备投资大等问题。 1.2原材料的预处理难点 Ni0.8Co0.1Mn0.1(OH)最好能预先进行高温脱水处理,生成氧化物。预处理温度要合适,否则颗粒容易爆裂。预处理窑炉选型要合理,否则增加磁性异物含量。 LiOH·H2O生产厂家通过浓缩结晶得到的氢氧化锂颗粒比较粗,要进行粉碎处理,粉碎过程中要避免与二氧化碳接触,否则会有部分氢氧化锂转化为碳酸锂。因此氢氧化锂粉碎宜采用机械粉碎且需要采用循环风,最好能控制湿度,去除二氧化碳。 1.3烧结难点 目前合成高镍三元材料的方法主要是高温固相烧结法,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A.三元材料在Ni的三价和四价情况下,Ni的热力学很不稳定,Ni3+/4+与氧有能带重叠,氧气容易液化出来。液化出来后,Ni的价态就变低了,使它的热力学更稳定;B.Ni2+/Li+混排,结构不稳定,合成起来很困难;C.对环境湿度和CO2敏感,表面碱性高。 2工艺装备难点 2.1前驱体生产装备难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应釜容积不能太大,目前最大的反应釜是10m3,行业大多数为6m3,单釜产能受限。 2.2混合工序装备难点 由于氢氧化锂和高镍三元前驱体的粒度大小和密度大小差异较大,要实现固相均匀混合难度较大,且氢氧化锂含有结晶水,在混合过程中摩擦放热造成氢氧化锂脱水,部分氢氧化锂会产生团聚,影响混合效果。 传统高混机在使用前驱体与氢氧化锂混合时,无法将氢氧化锂分散混合均匀,提高转速又容易破坏三元前驱体颗粒形貌,犁刀混合机线速度太低,影响混合效果。因此,希望开发出新型混合机,如机械融合设备。 2.3 烧结装备难点 烧结工序是三元材料生产过程中最核心的工序,一般要求做二次烧结。一次烧结温度较高,二次烧结温度较低。由于高镍三元材料中的二价镍难以氧化成三价镍,必须在氧气气氛中进行烧结。 高镍三元材料(NCM、NCA)烧结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窑炉的耐氧气腐蚀问题,高镍材料必须在纯氧气氛中高温合成,窑炉材质必须耐氧气腐蚀; (2)生产窑炉的耐碱腐蚀问题,高镍材料必须用氢氧化锂做锂源进行高温合成,氢氧化锂容易挥发且碱性很强,窑炉材质必须耐碱腐蚀; (3)装料匣钵腐蚀严重,匣钵损耗大,且作为固体微废,污染环境,回收成本高; (4)目前高镍三元材料生产主要采用密封辊道窑,国内能生产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采购国外或国外与国内合资生产的窑炉。目前国外品牌有:德国萨克米、日本NGK、则武(Noratake)。国内合资品牌有广东中鹏、广东高砂、苏州汇科等。目前国内也有公司在开发高镍三元材料生产窑炉,如湖南金炉、无锡中工、湖南新天力、中电科48所、43所等。 (5)也有企业想开发回转窑来生产高镍三元材料,相对来讲回转窑有它的优势,它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比如装料卸料用回转窑就很方便。但是回转窑也存在一些问题:若用陶瓷炉胆,存在材质耐腐蚀问题,以及热震性差、粘壁等问题。此外陶瓷炉胆加工成型困难,通常采用拼接工艺才能制造出大型陶瓷回转窑。若用金属材质炉胆,存在磁性异物超标问题,目前还没有工业化应用。目前有企业采用陶瓷炉胆回转窑用于二次煅烧工序,因为二次煅烧温度低、碱性腐蚀弱。 2.4 粉碎工序的装备难点 经过一次烧结后的半成品必须粉碎成一定粒度分布的三元材料粉末。粉碎过程一定要防止物料受潮和与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 鉴于气流粉碎所需气体流量大,对气体干燥成本和去除二氧化碳成本高,建议采用机械粉碎,且必须对所接触的气体进行除湿和除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含水量和二氧化碳含量要求小于100ppm。 2.5 水洗工序的工艺要求和设备要求 在一次烧结以后,有一个水洗的工序。因为高镍三元材料表面残碱含量较高,在电池生产的匀浆过程常常会出现果冻状,不能进行正常涂布。因此高镍三元材料表面的残碱必须想办法除去。目前采用水洗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高镍材料怕水,有要用水洗,那就更加重了材料的损耗,所以水洗工序是非常难控制的。各厂家采用的水洗工艺和设备各不相同,属于其核心机密。主要与水洗时间、固液比、搅拌强度和固液分离后的热处理温度有关。目前水洗设备主要采用搅拌釜和过滤干燥等设备来完成。 2.6 包覆工序的装备难点 高镍三元材料通过水洗以后,还要进行包覆的工序。因高镍三元材料表面对湿度和二氧化碳等高度敏感,为了改善材料的表面稳定性,常常在三元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结构比较稳定的材料,通常是氧化铝、氧化锆、二氧化钛、氧化镁、氧化硼等氧化物材料。 包覆工艺主要有干法包覆和湿法包覆两种。干法包覆比较简单,通常采用高效混合机、机械融合等设备。湿法包覆采用反应釜进行搅拌、过滤、干燥、煅烧等工艺。目前国外也开发了湿法与干法结合的工艺与设备,主要是液体与三元材料接触时间短,可以防止液体(水分)与高镍三元材料本体发生反应,造成三价镍的分解。包覆工艺也属于企业核心技术,一般不对外公开。 2.7 包装工序的装备难点 由于高镍三元材料对湿度高度敏感,包装工序最好采用全自动化和连续包装,物料输送与储存要求采用密封管道和密封储罐。包装车间环境要求相对湿度小于10%。 3 环境难点 高镍NCM、NCA吸水性强,需要在10%湿度以下生产和保存。由于NCA容易放出O2,CO2等,电池容易胀气,最好采用18650型圆柱电池生产。由于湿度环境对生产与运输存储影响很大,因此高镍三元系的生产线设计对湿度环境要求高,厂房与生产线投资建厂最好在干燥的北方和西北地区。现在国内有好几个企业在青海、宁夏建厂。 4 环保难点 (1)前驱体生产环保难点 A、前驱体生产过程中要用到氨水做络合剂,车间气味重,作业环境差。未来生产线建设需要采用全密封和吸收工艺,或者采用无氨络合剂。 B、前驱体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硫酸钠和硫酸铵废水,不能直接排放,必须将铵离子转换为氨水回收利用,硫酸钠通过浓缩蒸发结晶回收作为副产品销售。 目前,前驱体生产线建设的环保投资不小! (2)高镍三元材料生产环保难点 高镍三元材料由于烧结温度不能太高,目前普遍采用熔点较低的氢氧化锂为锂源。氢氧化锂的刺激性气味非常重,车间作业环境非常恶劣。在氢氧化锂的粉碎车间和混料车间必须采用全封闭车间,自动化设备,采用无人操作工艺。 5 安全性难点 高镍三元材料在脱锂状态,晶格氧会从晶格中脱出氧气,一旦电池被撞击短路起 火,氧气将会助燃。而磷酸铁锂中脱锂状态的磷酸铁副产物稳定,不会释放出氧气,所以磷酸铁锂要安全得多。从热力学稳定性角度看,镍含量不是越高越好,相对而言NCM333、523、622安全性比较高。 6 成本难点 高镍NCM811、NCA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其本身比能量高外,另一原因是钴价的疯涨,随着补贴退坡,电池企业多方受压,降成本需求迫在眉睫。在三元电池原材料配比中提高镍的比例来降低成本成为行业选择,据预测采用811可以使材料原料成本下降6%-8%。 成本是第二位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镍比例越高,整个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就越差,在遇到高温、外力冲击等情况,高镍电池会存在安全隐患。 高镍层状三元材料,如NCM811、NCA等材料的合成要在纯氧气气氛下合成,合成难度较大,产量低,高镍材料生产需要采用氢氧化锂为原料,相对于镍材料采用碳酸锂为原料,氢氧化锂成本高、不环保。高镍材料生产环节湿度要求控制苛刻,因此高镍材料生产成本高。 高镍NCM811、NCA电池成本不一定比NCM523、622电池低。正极材料的成本确实会降下来,但配套的电解液成本、隔膜成本上去了,生产和环境控制成本上去了,所以整个产品的成本并没有降下来。比起523和622,高镍NCM811、NCA电池对电解液更敏感,需要开发专用的电解液,这样电解液的成本就上去了。隔膜方面,原来用基膜,高镍材料得用陶瓷隔膜,此外为了防止热失控,BMS以及安全防护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综合来看,基于对成本、安全等问题的考量,高镍NCM811、NCA在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推进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快,主流企业大多数选择稳健的发展策略。 7 新技术新材料对高镍三元材料的冲击 人们对续航里程的追求导致了动力电池对比能量的追求,随着未来新技术新材料甚至新观念的出现,也许高镍三元材料会逐步降温。 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成功开发,比能量和安全性将大大提高,许多廉价和低比能量材料将代替高镍三元材料,如磷酸铁锂、磷酸锰锂、锰酸锂。 新的高比能量材料如富锂锰基固溶体材料可以替代高镍三元材料,此外锂硫电池若能商业化应用,高镍三元材料电池将会被淘汰。 快充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成功,对续航里程的焦虑将会缓解,如果充电时间能降低至15分钟以内,随着充电设施的完善,续航里程在300公里就不会影响开车的便利性,续航里程300公里的电池就可以不采用高镍三元材料。低速电动车对续航里程要求不高,可以采用廉价和低比能量材料,如磷酸铁锂、锰酸锂等。 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出现将对高镍三元材料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冲击,投资人和生产商还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