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业机器人需求猛增 日本厂商积极布局》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据《东洋经济在线》报道,大型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商fanuc(发那科)会长稻叶善治感触颇深地介绍说:“现在对机器人的订货非常踊跃,各个地区需求都很旺盛”。工厂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工业机器人,在以美国及中国为中心的汽车工厂中的需求很多。此外,在其他所有行业,作为人工费上涨及人手不足的解决方式,今后将会派上更多的用场。

      FANUC在日本国内建设新工厂

      根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发布的消息,2016年第三季度(7月--9月)机器人的出货量为3.768万台,连续第13个季度超过去年同期,在季度出货量中创历史最高。国际机器人联盟预计世界机器人出货量在今后4年中将增加60%。

      FANUC现在每月生产5000台机器人,最近有些月份的订货甚至超过了生产能力,工厂极其忙碌。于是,该公司在10月份发表增产计划,在2017年4月份之前将生产小型工程机械的筑波工厂的一部分转为生产机器人。生产能力预计将提高20%,月产量可达6000台。此外,还花费约55亿日元收购了与筑波工厂相邻的土地,根据需要建设机器人工厂。

      FANUC增强产能的理由不光是“自动化热”。之前的大型客户是日本及美国的汽车厂商,现在欧洲的商业机会也在增加之中。

      在欧洲有瑞士的abb及德国的kuka,它们是能与FANUC相提并论的世界两强。稻叶善治介绍说,已经与大众等德国厂商建立起了联系,汽车厂商也为我们打开了门户,与其中一家建立联系后推广起来也将很快。

      下一个目标是欧洲汽车厂商

      在欧洲寻觅到商机的,还有在机器人方面与FANUC争雄的安川电机。该公司在10月份宣布投入30亿日元在斯洛文尼亚建设机器人工厂,计划在2018年9月投产,每月生产300台。该公司高管村上周二表示,那里有充足的市场,首先要强化面向汽车的生产体制。

      机器人需求并不限于汽车。川崎重工在日本国内投入约100亿日元,计划将面向半导体生产方面的清洁机器人的产能提高到1.6倍。川崎重工在该项产品方面拥有世界50%的市场份额,他们准备充分利用因物联网技术发展而增加的半导体需求。此外,该公司还在中国重庆建设工厂,开始生产能够用于食品制造、电子部件组装等细致作业的机器人。

      大型轴承生产厂商、多年从事机器人生产的不二越公司日前决定将中心业务转换为机器人。该公司将不仅生产汽车用机器人,还将生产能够应对电机、工业机械等各个领域的通用产品。还计划今后半年内在日本、中国、欧美一并开设10处营业基地。

      需要机器人的地区及行业正逐步扩大。正如FANUC会长稻叶善治所说的“本公司业务中今后增长率最高的是机器人”,机器人生产厂商强劲的投资增产将会持续下去。

相关报告
  •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需求增速快于成长速度》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有明显差距,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15日在广州在举行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峰会”上强调,中国工业机器人要加强自主创新、行业攻关,改善对外合作,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带动产业发展。   当天,2016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制造技术展览会在广州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240余企业参展。记者巡馆发现,展品范围涵盖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无人机、智能穿戴产品、机器人开发平台与软件技术、机器人应用产品与智能工厂全套解决方案等,以及智能装备制造相关的高端产品和新兴技术。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6.8万台,占全球销量的1/4,去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20万台,占全球一成。目前,中国约有3000余家工业机器人制造、服务企业,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不过,李毅中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仅32%,高端市场国外产品占95%,关键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每万人拥有的机器人台数只有国际平均水平一半,是先进国家的15%;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普遍,机器人制造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   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却存在巨大市场需求。   去年以来,中国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力争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5万台,持有量80万台,国产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1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67%,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50%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为加快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李毅中认为,要加强数控系统、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研发研制,提高自给率,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要积极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要进一步加强与外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掌握先进技术,积极应对外企竞争,同时,要避免我们的机器人行业陷入代工模式,对于一些外国公司存在的区域性、行业性价格施压现象,应研究采取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李毅中说。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杨拴昌表示,中国将加快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的机器人创新中心,以突破关键技术。同时,将建立工业机器人标准、认证体系和行业规范条件。
  • 《“人机协作” 颠覆传统工业机器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时值全球自动化浪潮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制造模式的转变和用工成本的升高,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高涨,而投资者也将在高投资回报、更新快速的巨大市场的驱动下,下注机器人布局。相比于笨重、危险,仅适用于大型环境“围起来”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型机器人以其小巧、与人合作的协调性正在克服传统挑战,颠覆产业。   时值全球自动化浪潮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制造模式的转变和用工成本的升高,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高涨,而投资者也将在高投资回报、更新快速的巨大市场的驱动下,下注机器人布局。相比于笨重、危险,仅适用于大型环境“围起来”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型机器人以其小巧、与人合作的协调性正在克服传统挑战,颠覆产业。   2016年,协作机器人取得了爆发式的发展,2017年也是协作机器人大热的一年,协作机器人具有轻巧、廉价的特点,可以结合先进的视觉技术,为工作提供更多感知功能。目前,协作机器人平均价值已经大幅下降到40000美元以下,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纷纷下场,争夺协作机器人这一“蛋糕”,国外机器人巨头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之外,一些本土创业公司也交出了不错成绩单。   比如在成立之初就定位在“协作机器人”上的大族机器人,依托于大族电机的优势,全产业链的布局,从减速机、伺服驱动以及传感器、视觉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到直角坐标机器人、AGV、SCARA、DELTA、六轴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再到无人机、服务机器人及面向各行各业的系统集成。在2017年推出的新型人机协作机器人具有EtherCAT通信功能、碰撞检测功能、机器人末端负载参数的自动检测功能、双关节模块化结构设计等特点。   比如国产机器人的“老大哥”新松机器人,在2017年,新松展示的产品中,协作机器人占比最高,于10月份推出的中国首台7轴协作机器人 ,这款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具备快速配置、牵引示教、视觉引导、碰撞检测等功能,具备高负载及低成本的有力优势,能满足用户对于投资回报周期短及机器人产品安全性、灵活性及人机协作性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采用率正在加速上升,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国。尽管协作机器人仅占400亿美元规模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概在3%左右,但下一个十年将迅猛增长成为100亿美元市场。目前协作机器人有了一定的成功应用的场景,但限于AI技术、成本等因素,还未能大规模应用。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成本下降,相信其潜在市场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从历史上看,机器人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存在着痛点:一是视觉问题,允许机器人识别和导航物体(包括人)的视觉技术一直在缓慢改进,公司依靠笼子来保护人类,同时也就杜绝了近程操纵的可能。二是灵巧性问题,机器人抓握和机械能力仍然有限。三是低投资回报,昂贵的机器人价格加上低劳动力成本,阻碍了在农业和制造等领域广泛普及机器人技术的需求。   随着机器人逐渐被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工厂,研发视觉系统,使机器人可以识别物体,进行安全导航,被提上日程。随着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工业机器人采用率也会增加。安全性和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工业机器人将迎来更大的需求,这可能会进一步吸引创业公司设计更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系统,从而创造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第一个提出“协作机器人”概念的丹麦的Universal Robots(优傲)认为,有些机械臂平均工作195天就能回本。在整个行业中,协作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为24000美元,据估计这在2020年将是30亿美元的市场。   而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的机器人需求增长了20%以上,昂贵的劳动力也在影响本地化制造的规模,为此,机器人技术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再就业浪潮。故而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协作机器人,它们很容易编程,比传统的劳动力便宜,而且比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便宜。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协作机器人制造商以比以前更低的价格销售出了更多的设备。   目前,在协作机器人初创公司早期成功的几个领域包括:仓储与电子商务主要是运输、拣选和排序;其次便是农业,比如在美国巨大的劳动力短缺和更严格的移民规则中,农业机器人自去年加利福尼亚的作物几乎无人采割之后就逐渐成熟了起来,另一个Clearpath Robotics是服务机器人领域中规模最大、资金最充足的初创公司之一,并为多个垂直机构开发协作机器人;最后就是与我们比较相关的餐饮消费类,协作机器人初创公司也瞄准了食品服务业,这个行业目前的失业率一直处于6%的最低水平。在一个以高周转率著称的行业中,餐馆投资机器人不是为了摆脱工人,而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足够的雇员,初创公司正在采用定制的人工智能和机械臂来进行自动化烹饪。   协作机器人有一个很好的内核——人机协同,毫无疑问,这项技术将颠覆现有的工厂模式。随着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增长,协作机器人即将迎来一个分水岭。经济实惠、即插即用、编程简单直观、高精度、高安全性的高柔性协作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制造业、零售业的宠儿。 做好产业规划 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