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科技创新助推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22
  • 2017年,天津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聚集,全年规模过亿元科技企业新增58家,累计达545家,两项数据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日前,走访了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中科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三家区内科技型企业,探寻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基因。
      融入国家新战略
      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水下探查、水下清刷等领域,其研发的空化射流水下清刷设备与传统高压射流相比,更加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真正实现船舶、海油平台等水下部分的全自动化无人操作,该项目还填补了国内水下清刷机器人领域的行业空白。
      对接智能识别新产业
      人工智能是2017年新热词。天津开发区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业4.0”发展新趋势,启动建设“智能产业区”。天津中科智能产业识别技术研究院,基于国际先进虹膜和人脸识别的算法,利用虹膜和人脸双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远距离虹膜人脸一体化识别系统,能够远距离进行识别,精度在百万人中拥有极高的识别通过率,在门禁系统、社区安全、安防、海关、机场、银行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才引领新未来
      飞旋(亿昇)科技在国内率先研究成功磁悬浮轴承技术并开始了产业化应用,是国内第一家完整掌握磁悬浮高速旋转机械整体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产品2016年入选国家工信部节能目录,获评“能效之星”。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天津开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在‘科技兴区’的发展道路上,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依托、企业为主体、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发展崭新格局。”

相关报告
  • 《水下机器人填补空白 天津市开发区活力转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2
    • 1月初,作为我国首家以激光薄膜为特色的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背景的中科强光(天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把“家”安在了天津开发区。相距不远,一家致力时尚产业以新媒体数字精准营销为方向的科技公司也同时开门营业……   历经33年高速发展,以制造业见长的天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保持区域活力?记者近日走访了区内多家科技企业,探寻天津开发区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因子”。   水下机器人填补空白 借力倡议勇闯国际市场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延展,中国正与俄罗斯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随着这一合作的推进,天津开发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除了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更有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在位于泰达中小企业园的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里,来自俄罗斯的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一款水下机器人,只见一个灵巧的小家伙正在测试区里绕池游波,潜底戏水……   “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水下探伤、水下清刷等领域。”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永春介绍说,“我们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合作,共同研发的空化射流水下清刷设备,与传统人工清刷、高压射流相比,更加节能环保、安全高效,可真正实现船舶、海油平台等水下部分的全自动化无人操作,该项目填补了国内水下清刷机器人领域的行业空白。”   据介绍,海之星与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等知名院所拥有多年合作基础,今年成立了海之星(天津)中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院,这也是俄方在华唯一产业转化平台,承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国际工程合作。   “积极对接国家倡议。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产品的不断升级,不仅助力‘冰上丝绸之路’的打造,也借势为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邹永春表示。   30张脸能同时识别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   人工智能,无疑是2017年的热词之一。   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业4.0”发展新趋势,天津开发区启动建设“智能产业区”,以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天津中科智能产业识别技术研究院瞄准大数据时代智能识别技术的重大发展契机,积极引进创新企业资源,协同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让智能科技与传统结合,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堃博介绍,研究院基于国际先进虹膜和人脸识别的算法,利用虹膜和人脸双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远距离虹膜人脸一体化识别系统,通过多线程识别技术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最多可同时检测30人,拥有极高的识别通过率,在门禁系统、社区安全、安防、海关、机场、银行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们正在与铝合金制造骨干企业立中集团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张堃博介绍说。   此外,研究院还通过积极建设国际一流的智能识别数据库,为天津市智能识别产业集群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数据平台实现了虹膜、人脸、指纹、步态等多模态共享、跨设备的数据采集,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确保智能识别系统正常运转,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鼓风机年可节电48万度 创新团队成就中国质量   起步于2006年的飞旋(亿昇)科技,是国内第一家完整掌握磁悬浮高速旋转机械整体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产品2016年入选国家工信部节能目录,获评“能效之星”。   “磁悬浮技术具有实现高效节能、智能控制、免维护等新特点,市场前景广泛。比如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磁悬浮鼓风机,一台200千瓦鼓风机,按照节能30%计算,一年可节约48万度电,而产品寿命可达到15年以上,两年即可收回成本,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节能效益非常显著。”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沙宏磊透露,截至目前,磁悬浮鼓风机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支持飞旋(亿昇)科技脱颖而出的法宝便是人才。谈起创新团队,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申平表示:“我们以科技为引领,培养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研发团队,核心的研发成员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总研发人数将近50人。与互联网研发相比,尽管装备制造产品工艺研发周期长,但我们的团队攻坚克难,在产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下一步,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的政策引领,我们将把自主研发的磁悬浮技术继续在不同行业进行产业化,助力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   2017年,天津开发区全年新注册科技类企业747家,新认定科技型企业787家,累计达6976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5家,累计达441家;规模过亿元科技企业新增58家,累计达545家……不断更新的数字背后,正是日益聚集的创新因子,不断拓展“朋友圈”,为天津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 《天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6
    • 为进一步释放创新发展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2017滨海新区创新平台、领军企业联盟对接会”举行,有效连接了新区创新资源和企业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实现其市场价值,推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此次活动由滨海新区科委主办,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天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承办,共有9家创新平台、16家产业联盟及30余家联盟内企业,60余名代表参加,其间按照产业领域分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组,电子信息组走访了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军民融合研究院、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生物医药组走访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药物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了解,走访活动后举行了座谈交流会,各创新平台、产业联盟分别介绍了各自情况并进行了合作意向交流,与会人员表示将围绕国家、天津市和新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新机制,着力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携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滨海新区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7滨海新区创新平台、领军企业联盟对接会”是新区科委为提升新区各类研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业态的举措,旨在通过对接合作,推动新区创新平台、领军企业产业联盟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