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报道La掺杂Cu球电催化CO2制备C2+》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4-08-21
  • 6月6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CO2

    electrolysis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in strong acid at ampere-current levels

    on La-Cu spheres with channels”的论文,报道La掺杂Cu球电催化CO2制备C2+。

    在酸性条件下实现令人满意的多碳(C2+)产品选择性和电流密度是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但颇具挑战性。该研究展示了通过孔道结构的微环境调节和掺杂效应增强的内在催化活性相结合,可以在酸性电解液(pH≤1)中促进高效的CO2RR生成C2+产品。具有通道的镧掺杂铜空心球显示出86.2%的C2+产品法拉第效率(FE),部分电流密度为-775.8 mA cm?2。在-900 mA cm?2下,CO2单程转化率对于C2+产品可以达到52.8%。此外,该催化剂在-1 A cm?2时仍然保持81.3%的高C2+ FE。通道结构在积累K和OH物种到催化剂表面及通道内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抑制了不希望的氢析出并促进了C-C耦合。此外,镧掺杂增强了*CO中间体的生成,也促进了C+-2+产品的形成。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308-8
相关报告
  • 《“叫化鸡法”制备Co,N共掺杂的碳基高效ORR电催化剂》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3-02
    • 燃料电池与金属-空气电池等能源储存与转化技术可以直接将化学能通过电化学方式转化成电能,具有低噪音、环境友好、高效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类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的性能,往往决定了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及其成本的高低。Pt基催化剂是目前广泛应用性能优越的ORR电催化剂,但是其价格昂贵且储量有限难以大规模使用,研究可替代的非铂催化剂显的尤为重要。通过高温热解各种含氮和金属前体(如卟啉、二胺、苯胺、金属有机框架或聚碳氮化物),获得的金属和氮掺杂碳(M,N-C)基电催化剂,是一种极有前景的非铂ORR催化剂。然而,目前报道的M,N-C基电催化剂性能和商用Pt基催化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M,N-C基电催化剂的活性依旧是相关领域内重要的研究挑战。 图来源:Adv. Mater., 10.1002/adma.20150504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铁锐研究员课题组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高温热解法会造成M,N-C基电催化剂纳米颗粒的不可逆融合和聚集,进一步导致以下副作用:1)纳米颗粒间的孔隙融合减少使得反应物到达活性位点变得困难;2)纳米粒子的聚集减少了活性位点的数量;3)不可逆聚集导致催化剂分散性差,从而使催化电极的制备重复性变差。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低成本的新方法克服了纳米颗粒高温热解条件下导致的融合和聚集问题。 借鉴传统美食“叫化鸡”包裹一层泥壳再烤制的制作方法,科研人员以前驱体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IF)纳米颗粒为例,在其表面包裹一层耐高温纳米级厚度“泥壳”(介孔二氧化硅)后再进行煅烧,有效地抑制了纳米颗粒的团聚和融合,最后再去除表面的“泥壳”,成功地合成了单分散Co,N共掺杂的碳骨架结构,由于有效地解决了纳米颗粒的团聚和融合问题,与直接煅烧的样品相比,比表面积与孔容分别提高1倍和2倍以上,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在相同的催化剂载量条件下,在碱性环境中活性甚至超越商业Pt催化剂,酸性环境中的活性也较为接近。该催化剂还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和抗甲醇性能,显示出极好的替代Pt基催化剂的潜力。相关结果发表于2月24日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DOI: 10.1002/adma.201505045)。 (来源:MaterialsViewsChina)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报道Sc掺杂TiO2光催化全解水表观量子效率达到30 %》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4月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Spontaneous exciton dissociation in Sc-doped rutile TiO2 for photocatalytic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with an apparent quantum yield of 30%”的论文,报道Sc掺杂金红石型TiO2实现激子自发解离助力光催化全分解水,表观量子产率达30%。 利用地球丰产材料(如TiO2)在常温条件下实现高效光催化全分解水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目标。然而,由于颗粒光催化剂中普遍存在的深层缺陷及缺乏强驱动力,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受限,该目标仍具挑战性。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钪(Sc)掺杂金红石型TiO2,通过结构设计同时实现了有害Ti3+缺陷的完全钝化及(101)/(110)晶面结构筑的强内建电场。Sc3+掺杂使激子结合能降至8.2 meV(未掺杂时为28.6 meV),远低于室温热涨落能,表明激子可自发解离。这些特性促使光生电子与空穴分别选择性迁移至(110)和(101)晶面。负载助催化剂后,该Sc掺杂TiO2在360 nm光照射下实现光催化全分解水,表观量子产率达30.3%,太阳能-氢能转换效率为0.34%,创下常温条件下TiO2基光催化剂的最高性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