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7-05-23 编辑: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5 月 17 日至 19 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STS 计划)项目 “ 粮食主产区中低产土壤地力提升减施化肥的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示范( KFJ-SW-STS-142 ) ” 现场交流会议在江西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顺利召开。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孙波研究员主持,项目组 20 多位科研人员参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唐炜处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朱波研究员受邀与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交流与讨论。
会上,孙波研究员首先系统梳理了项目的研究进展,韩晓增、赵炳梓、唐家良、王辉等研究员分别代表各课题和子课题汇报了不同土壤类型中低产提升地力化肥减施的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示范工作进展。项目各课题按照任务书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在 2016 年的工作基础上,深化了关键技术模式的集成。各野外站以 “ 地力提升与水肥增效 ” 为减施化肥的目标,分别在海伦(黑土)、禹州(褐土)、封丘(潮土)、余江(红壤)、盐亭(紫色土)建立 “ 肥沃耕层构建 ” 、 “ 秸秆还田激发 ” 、 “ 外源稳定碳激发 ” 、“机械化分层施肥 ” 、“高产轮作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 ” 、 “ 小流域水肥循环管理 ” 、 “ 三网工程建设 ” 为核心的配套关键技术体系,并开展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合计 800 余亩。
交流会上,专家及领导与项目组成员对各课题汇报内容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对后期工作提出中肯建议。唐炜处长要求各课题组重视模式集成的经济效应评价,实现 “ 高效 ” 和 “ 可持续 ” 。最后,孙波研究员做了总结性发言,感谢与会专家和领导对项目的建议,要求各课题配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制约与促进机制及调控 ” 项目,建立亮点突出的中低产田改造与减肥增效集成的试验示范区,全面带动所在县市耕地地力提升和粮食增产增效。会后,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鹰潭站农田养分 - 水分综合管理长期试验和 “ 红壤小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 并交流讨论低产红壤的快速改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