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氢合成高碳醇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6
  • 将温室气体CO2与绿氢耦合并转化为含两个及以上碳原子的高附加值醇(C2+OH),是实现CO2减排并满足全球能源与化学品需求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过程面临多重挑战,如CO2化学性质惰性、反应网络复杂等问题使精准控制C-C偶联存在较大挑战性。此前,有研究开发出贵金属催化剂、改性费托合成催化剂等多种体系,但目前催化体系C2+OH时空收率尚未达预期。因此,亟需开发更高效的催化剂或设计新的反应路线。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前期Ni催化CO2加氢合成C2+OH和多相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合成醛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Ni-K共修饰的Fe基催化剂(1Ni-4K/Fe),将CO2加氢生成C2+OH的时空收率提高到317.0mg/g/h,且能在300h内稳定运行。进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接力催化思想,构建了“CO2加氢-烯烃氢甲酰化-醛氢化”三串联体系,将产物中烯烃转化为醇,C2+OH时空收率达980.5mg/g/h,选择性达55.0%,且由于氢甲酰化的增碳作用,C2+OH中C3+OH的占比可达75.6%,显著提升碳的利用率。

    研究表明,在K-Ni共修饰的Fe催化剂中,K-Ni之间协同作用机制显著提升了C2+OH生成的时空收率,即Ni的引入促进了*CHx中间体形成,K的存在可抑制*CHx深度加氢,二者协同增强了*CO-*CHx偶联。同时,K与Ni的引入能够加速活性相Fe5C2生成与原位再碳化。因此,该催化剂表现出高活性与较好的使用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高碳原子利用率和产物中C2+OH的选择性,研究人员利用接力催化思想,构建了“CO2加氢-烯烃氢甲酰化-醛加氢”两段三催化剂的串联体系,将产物中多余的烯烃转化为相应的醛或醇。与单段的1Ni-4K/Fe催化剂相比,该串联催化体系C2+OH选择性可达55.0%,时空收率可达980.5mg/g/h。同时,得益于氢甲酰化反应的增碳作用,该串联体系中C3+OH在总醇中占比从单催化剂的41.0%提升至75.6%。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atalytic Tandem CO2?Hydrogenation and Hydroformylation for High-yield Synthesis of C2+?Alcohols为题,发表在ACS Catalysi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甘肃省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ac.cn/syky/202506/t20250625_5074410.shtml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异构烷烃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和葛庆杰研究团队在CO2催化加氢合成异构烷烃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ACS Catalysis上发表。   以CO2为碳源,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的H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烃类化合物,不仅可实现CO2减排,还可解决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及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精准调控C-O键活化和C-C键偶联是CO2加氢转化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实现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该团队近年来通过设计多活性位催化剂,已经实现了CO2加氢直接转化制取汽油馏分烃(Nature Communications),线性a-烯烃(Communications Chemistry)和低碳烯烃(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在本工作中,位健、姚如伟等通过将Na-Fe3O4和HMCM-22分子筛耦合组成多功能催化剂,实现了逆水汽变换、C-C偶联和异构化三个串联反应的高效协同催化,成功利用CO2和H2一步、高收率地合成了异构烷烃。当CO2单程转化率控制在26%左右时,CO选择性仅为17%,碳氢化合物中C4+烃选择性可达82%,而其中异构烷烃占比高达74%,时空收率可达105 mgiso gcat-1h-1。研究表明,MCM-22分子筛具有的独特孔道结构和Brnsted酸性质促进了烯烃中间体向异构化反应方向进行,同时抑制了芳构化反应。此外,该研究还对异构烷烃形成历程、分子筛失活原因、积碳形成本质以及分子筛再生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该工作为CO2加氢制取高碳烃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 《大化所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1-17
    • 近日,大化所航天与新材料研究室黄延强研究员、杨小峰副研究员与大连理工大学王新葵副教授合作,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s41467-017-01673-3)。 CO2加氢合成甲酸是一个原子经济性反应,生成的甲酸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还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液态储氢材料。CO2分子中的碳原子处于最高价态且化学性质相对惰性,对其进行有效活化是实现CO2高效转化的关键。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席夫碱修饰的纳米金催化剂,利用席夫碱基团中的氮中心与CO2发生弱相互作用生成氨基甲酸盐两性离子,并进一步在纳米金催化剂上发生加氢反应生成甲酸。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于传统多相催化剂的碳酸氢盐加氢路径,气相CO2能够直接在席夫碱修饰的金催化剂上加氢转化为甲酸,在90o C 、8.0MPa反应条件下,生成甲酸的转化数可达14,470(12h)。席夫碱与CO2这种弱的相互作用模式为CO2的低温活化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