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1-01-08
  •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规律认识更加深化,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体制制度更加完善,历史性成就更加彰显,全球影响更加深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面临的严峻形势。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根本性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部分领域依然薄弱。今后工作中,要注重从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做好生态环保工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有效运用有奖举报、“曝光台”等多种手段,充分发动群众,让老百姓帮助发现问题、监督推动解决问题。坚持将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坚定不移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抓手,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将“三个治污”要求,贯穿于“十四五”工作目标设定、措施谋划、落实推进的全过程,坚决反对“一刀切”,确保制定的目标举措“管用、好用、解决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建立“十四五”时期“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水环境治理目标体系,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抓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通过几个五年的努力,让大多数的河流和海湾基本建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坚持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有效支撑。

相关报告
  • 《桂从路: 打好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13
    • 为村民配备农药废弃物专用回收桶,清洗3次后方可领取置换物,开展“押金销售”“有偿回收”……近年来,针对农药废弃包装带来的污染问题,相关部委不断完善政策设计,各地也在陆续探索管理办法。然而面对庞大的农药使用量,有专家指出,当前农药废弃包装处置管理还比较滞后,打好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还需要不断升级。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之后如何处置包装废弃物,一直备受关注。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超过30亿个。由于缺乏专业的回收处置机构,农药包装废弃物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因为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农药垃圾无人问津的处境。田间地头、灌溉沟渠随处可见的各类农药包装废弃物,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体,更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一边是居高不下的农药使用量,一边是回收难、处理难的困境,农业污染防治的短板亟待补齐。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解决好农业污染这个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自2015年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绿色发展转型,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基础上,规范、控制、引导农药废弃物的处置。从新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明确了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经营者的回收义务,到去年底发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到北京、广东等地制定出台相关实施办法,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与基层探索的不断推进,初步搭建起了农药规范使用的“四梁八柱”。 法规制度的建立迈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的第一步,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回收率低、处理费高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还需要政策发力、落实给力、监管得力。比如当前政策还处于原则性规定阶段,既缺乏可操作的细则,也缺少强制性要求,究竟谁来负责?如何激发回收动力?再比如农药废弃物的处置要按照危化品处理,成本是普通废弃物的好几倍,处理费用由谁来承担?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从农药包装使用、回收、处置、监管全流程优化制度设计,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也需要各地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基础上蹚出一条科学、高效、可行的路子。 其实,从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入手,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些地方已有探索实践。浙江省开展“千万工程”,率先通过专项资金进行回收补贴。部分省份推行“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模式,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合力,给农药废弃包装找到“好归宿”,构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就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多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农药使用量大而分散、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既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又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 解决突出问题,往往是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农业污染防治说到底是一个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绿色发展、农业污染防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打赢农业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呼唤更为精细的现代化治理,需要在解决一个个诸如农药包装废弃处理问题中向纵深推进。惟其如此,才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答记者问》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3-13
    • 3月11日下午,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关于大气保护,李杰干事回答记者的主要内容如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今年3月3日从全国政协开幕会召开到今天,北京好像没有几个蓝天。去年,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请问部长,蓝天保卫战进展如何?哪些地区是今年蓝天保卫战的重点监督目标地区?今年还将有哪些新举措?另外,蓝天碧水不能只出现在统计中,更要百姓认可。今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还将有哪些硬措施出台?谢谢。    李干杰:谢谢您的提问。蓝天保卫战在七大标志性战役里排在首位,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今天天气不错,这也让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更多底气。蓝天保卫战开展以来,应该说总体上进展和成效还是不错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已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去年7月份发布之后,又陆续制定发布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另外,各地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推出了各自的行动计划、行动方案。    二是治理格局基本成形。国务院设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小组,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先前就已经建立的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结合这次机构改革,还在生态环境部挂牌设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这个局是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六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执法、统一监测和统一应急。同时,也承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三是重点任务有力推进。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经达到8.1亿千瓦,比例占到80%,“煤改气”“煤改电”,也就是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顺利推进,试点城市由12个增加到35个,在前一年完成将近400万户的基础上,2018年又完成了480余万户。另外,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公路改铁路也推进得不错,铁路运输量同比增加了9.1%。所以,这些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都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之中。    四是成效逐步显现。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是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79.3%,PM2.5浓度同比下降了9.3%。三个重点区域改善得更多一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11.8%,长三角是10.2%,汾渭平原是10.8%,北京是12.1%。总体讲,一年多来,蓝天保卫战的进展和成效还是不错的。    但是,确确实实还是感到压力很大,形势不容乐观,甚至还可以说相当严峻,任重道远。当前的问题和困难,我总结了一下有“五个性”,是非常明显和突出的。    第一,是思想认识的摇摆性。抓一阵松一阵,有外在压力的时候就抓一下,风头一过就放一边。    第二,是治理任务的艰巨性。攻坚越来越难,骨头越啃越硬,好做的事做得差不多了,后面要做的就是更加难的事,更加艰巨的事。    第三,是工作推进的不平衡性。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有的好一些,有的差一些。    第四,是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这与打大仗、硬仗、苦仗相比,我们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软件、人力、装备、思想、能力、作风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第五,是自然因素气象条件影响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五个性”,使得我们当前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