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连续长时海试顺利开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08
  •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团队牵头研制的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实海试验在三亚崖州湾近海试验场顺利开展。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团队与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海上风电制储氢设备系统研制及实海试验。本次海试是国内首次针对自主研制的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开展长达720小时的连续、长时实海测试。此次实海试验,将在我国南海高温、高湿、高盐、高腐蚀的海洋风浪环境下,全面测试制储氢系统在大倾角极限运动、风电功率波动等影响下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获得海上电解制氢、储氢与安全防护等性能规律,将有望突破海洋环境高稳定高适应制储氢等关键技术,为海上高适应可再生能源制储运氢系统创新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aoc.ouc.edu.cn/2025/0427/c9828a499111/page.htm
相关报告
  • 《国内首次!720小时“氢”功海上“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6
    • 近日,由三峡上海院牵头研制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试验样机,在三亚崖州湾近海试验场顺利完成720小时的实海试验,为国内首次顺利完成连续运行超过240小时实海测试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 本项目漂浮式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方案由三峡上海院技术研发中心自主设计,试验装备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团队共同研制。经历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形成一套适用于漂浮式海上风电环境的制储氢系统设计方案、制储运氢装备一体化集成方案以及定制化样机研制技术。相关关键技术保证了漂浮式海上风电大倾角运动、风电功率波动下制储氢系统的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并成功在我国南海高温、高盐、高湿的海洋风浪环境下完成应用验证。 本项目样机实海试验的顺利完成,加速了我国深远海可再生能源—氢能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为我国海上风电及多种可再生能源制氢消纳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上海院将持续推进深远海制氢技术研究,推动海上风电与新能源制氢产业链深度融合。
  • 《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海试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6-05
    • 据悉,中国工程院专家组进行了现场考察,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 本次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进行,使用了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 。该平台将原位制氢、智慧能源转化管理、安全检测控制、装卸升降等系统集成于一体。在经受了8级大风、1米高海浪、暴雨等海洋环境的考验后,已经连续稳定运行了超过240小时。 在地球上,海洋里的氢是最多的,借助海水制氢将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海水中含有90多种化学元素、大量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等复杂成分,因此制约了海水制氢技术的发展。这些复杂成分带来了耐腐蚀性和毒性强、催化剂失活、电解效率低等技术瓶颈和挑战。 目前,使用海水制氢往往需要大规模淡化设备,其工艺流程复杂且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较高,提升了制氢成本和工程建设难度。另一方面,直接电解海水制氢,虽然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未出现理论与原理突破性进展,无法完全避免海水复杂成分对电解制氢体系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表示,海水无需淡化即可进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跳出了传统化学的框架,通过蒸汽压差的物理力学驱动,可以隔离海水中的90多种复杂元素和微生物,减少它们对电解水制氢过程的干扰。这一突破打破了世界上依赖纯水进行氢制备的传统模式。通过使用海水资源直接制氢,结合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未来将改变全球的能源开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