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CRISPR-Cas9 技术让小鼠重见光明》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2-28
  • 老年黄斑变性 (AMD) 会影响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模糊扭曲,还会导致视野中央出现黑点。据估计,65 岁以上有十分之一的老年人患有这种症状,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疾病将会越来越多。AMD 在白种人中很常见,它会导致视觉扭曲和盲点。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 (IBS) 基因组工程中心的科学家报告,他们使用 CRISPR-Cas9 技术在活体小鼠的某个支持视网膜的组织层进行“基因手术”。该研究发表在《Genome Research》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基础研究和小鼠模型应用结合在一起。

    导致失明的最常见视网膜病变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老年性黄斑变性。在这些疾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分泌达到了不正常的高水平。对于 AMD,VEGF 会导致眼睛中形成新血管,但也会导致血液和体液进入眼睛,破坏视网膜的中央区域,即黄斑受损。

    注射抗 VEGF 药物是治疗 AMD 的最常见方法,但每年至少注射 7 次,因为病变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会持续分泌 VEGF。IBS 的科学家认为,CRISPR-Cas9 技术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基因组工程中心的负责人 KIM Jin-Soo 解释说:“注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通过编辑 VEGF 基因,我们能够长期地治愈这种疾病。”

    CRISPR-Cas9 能够在基因中的特定位置进行精准地剪切和修复。CRISPR-Cas9 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在目标位置剪切 DNA,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对 VEGF 基因进行剪切。两年前,IBS 的科学家证明,一种预组装的 CRISPR-Cas9,或者说是 Cas9 核糖核蛋白(RNP),能够被导入到细胞和干细胞中对目标基因进行修改。这种预组装分子能够快速起效,而且可以在自身建立免疫反应之前就降解掉。尽管这种方法具有优势并且已经成功过,但是将预组装分子导入仍存在困难,这也就限制了它在治疗中的应用。

    在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功地将 CRISPR-Cas9 注射到患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小鼠眼中,并修改了 VEGF 基因。他们最初发现,注射法比用质粒导入更加有效。其次,这种化合物在 72 小时内就会降解消失。科学家检测了小鼠的基因组,发现 CRISPR-Cas9 分子只修改了 VEGF 基因,对其他基因没有影响。他们通过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的方式监控眼部疾病进程,CNV 是视网膜和巩膜之间新形成的血管,它是湿性黄斑变性的常见问题,研究人员发现,CNV 区域减少了 58%。此外,锥体机能不良的副作用只持续了 3 天,在治疗后一个星期后没有再出现。

    Kim Jin-Soo 说:“我们的方法通过关闭 VEGF 基因来抑制 CNV。我们预计在未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CRISPR-Cas9 过去常被用于修复导致遗传疾病和癌症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治疗非遗传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首尔国立大学的 KIM Jeong Hun 教授指出:“我们已经确认这种方法在动物模型中有效果,现在我们希望能够进行临床前试验。”

相关报告
  • 《CRISPR-CAS9介导的木薯基因组编辑》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27
    • 目前研究证明,CRISPR-Cas9是一种能够用于进行基因修饰,将新的遗传信息引入作物物种的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但是,它还没有被用来编辑木薯(Manihot esculenta)这一作物。为了验证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修饰木薯基因组中的效果,Donald Danforth植物科学中心研究员John Odipio及其团队利用携带针对MePDS的gRNA的构建体在两个栽培品种中靶向定位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MePDS)基因。并且MePDS基因的修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产生视觉可检测的突变事件,并且不需要通过基因测序来确认。 在农杆菌介导的CRISPR-Cas9试剂进入到木薯细胞中后,两种构建体都在子叶期体细胞胚中诱导可见的白化表型,并从该位点再生植物。本次诱变分析研究共测定了38个品系,每个品种19个。显示白化表型的植物品系的频率在两个栽培品种中为90-100%。而且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有被检测的株系在目标MePDS位点都携带突变点,而且记录下了这些突变点的插入,缺失和置换。另外,研究小组观察到在MePDS区域上游5'末端或下游3末端有少量核苷酸取代和/或缺失。 本研究报道的数据表明,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也同样适用于木薯,而且效率较高。 有关这项研究的更多信息,请阅读“植物科学前沿”杂志中的文章。
  •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s2基因 实现小麦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1-27
    • 不育系是选育小麦新品种和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重要材料。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其不育性由位于小麦4DS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Ms2控制,杂交后代中分离出50%可育株和50%不育株。利用矮败小麦和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育种,已经培育了多个优良小麦品种。但是,小麦新品种只能从轮回选择群体衍生的优良可育材料中选择,优良不育材料由于育性分离不能直接用于育种选择。该研究根据Ms2基因序列设计了编辑靶点,构建了由TaU3启动子调控的表达载体,以矮败济麦22与济麦22授粉后的杂种幼胚做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小麦CRISPR/Cas9体系编辑Ms2基因,获得了候选编辑植株。进一步对表现矮秆的候选编辑植株进行PCR/RE检测和测序分析,筛选到编辑植株,编辑效率9.0%。分子检测、细胞学和表型观察发现,表现矮秆的编辑植株携带Rht10基因,小花中含有完整花药,花粉粒具有正常活性,正常结实。T1代编辑群体中,75%的植株表现为矮秆、可育,另外25%的植株由于Rht10基因的分离表现为高杆、可育。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染色体消除技术可以彻底恢复优良矮败小麦、太谷核不育小麦,以及携带Ms2基因小黑麦和硬粒小麦等不育材料的育性,培育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生物及非生物抗性的麦类作物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