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船舶氢燃料及相关装备发展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6
  • 2021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宣布日本政府碳中和发展政策,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强调将与工业界、学术界合作开发必要的技术,加强日本海运业的国际竞争力,率先实现海运碳中和。日本各界一致认为,零排放船舶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重点是推广使用新的替代燃料,要在2030年前完成零排放船舶部署,除了研发相应装备外,还需加快替代燃料的供应基础设施布局。2021年末,日本绿色创新基金决定,进一步支持3个氢燃料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发展,包括主要航运公司、造船厂、发动机制造商、贸易公司、大学和行业协会等在内的12家企业将在项目中进行合作,争取在2028年或更早实现项目成果的商业化运营。

    一、氢燃料

    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洋马动力科技(Yanmar Power Technology)和日本发动机公司(J-ENG),同步开发以氢为燃料的低速、中速、高速发动机,到2026年左右,推出一系列可用于各种船型的氢燃料船舶发动机,同时开发相应的船用氢燃料罐和燃料供应系统。

    该项目将耗资约219亿日元,其中约210亿日元将由绿色创新基金提供。川崎重工将开发中速4冲程发动机,其输出功率在2000KW至3000KW之间,洋马动力将研发中速和高速4冲程、输出功率为800KW和1400KW的辅助发动机,日本发动机公司将开发输出功率超过5000KW的低速2冲程发动机。日本航运公司和川崎重工各造船厂合作,联合研发首制船并试运行,其中,中速4冲程发动机和低速2冲程发动机将在液化氢运输船上试用,中速和高速4冲程辅助发动机将在油轮上试用,在试用中对相关技术完善后,进行批量建造和商业运营。川崎重工还将开发船用氢燃料系统(MHFS),由船用氢燃料罐和燃料供应系统组成。船用氢燃料系统经过陆基测试后,将同时在首制船上试用。

    2021年,上述三家公司成立了合资开发公司HYENG。HYENG将开发氢燃料技术包括基本燃烧分析、储罐材料和密封技术、行业技术标准和规则规范等。HYENG委托九州大学、广岛大学承担基础试验研究,并为发动机性能测试、运行数据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川崎重工计划通过大型液化氢运输船示范,与这一项目衔接,实现液化氢供应链的商业化。

    二、液氢运输

    2016年,川崎重工、日本岩谷材料(Iwatani)、壳牌日本公司(Shell Japan)和日本电力开发公司(J-Power)成立了“零碳氢能源供应链技术研究协会(HYSTRA)”,旨在推动氢能源在日本实现社会化应用。之后,日本丸红(Marubeni)、新日本石油公司(Eneos)和川崎汽船(K-Line)相继加入。2019年,经上述各方努力,川崎重工建造的液氢运输船“SUISO Frontier”完工下水,成为世界第一艘能够在零下253摄氏度的空前低温下运送货物的船只。

    “SUISO Frontier”号

    2021年,日本创新基金支持上述7家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展氢能源试用技术、液氢运输存储等技术研发,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和稳定的氢能源供应链。按照计划,日本与澳大利亚政府合作,在澳大利亚褐煤矿中生产氢气,并以液氢的形式运输到日本,该计划的核心是液氢的海上运输。为此,川崎重工将对“SUISO Frontier”做进一步技术完善,包括开发新的真空隔热不锈钢罐作为液氢的货物密封系统,改进船体的双壳结构通过双壳间的真空防止对流热传递,研发耐传导热量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作为绝缘材料,以及研发低温阀门、货运泵、货运压缩机、温度计、液位计等各种用于低温的货运设备。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1年初完成对“SUISO Frontier”的技术升级,直到2021年四季度才完成。川崎重工在2022年1月制定商业化推广计划,将基于该船型推出更大船型的设计方案、液氢存储维护系统的方案,为日本2030年前实现液氢运输的商业化提供装备支持。

    三、氢动力船

    2019年,日本常石集团造船公司(TFC)和比利时海事集团(CMB),合资成立宾果研究院(Bingo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开发氢动力船舶,2021年推出世界上第一艘氢动力渡轮“Hydro Bingo”。该船配备了两台氢-柴双燃料发动机“Hypenta DB-1000”,每台最大连续功率输出为441KW,实际混合燃烧率范围为0%-70%(氢气),该船计划以30%-50%的混合燃烧率运行,实现较传统柴油发动机减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

    2021年,日本常石和比利时海事加强对宾果研究院的资本注入,同时争取到日本创新基金的支持,进一步拓展和推动氢动力船舶的市场化运营。继氢动力渡轮之后,宾果研究院将于2022年开始设计氢动力拖船,并于2023年在日本常石建造一艘氢动力拖船。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7058.html
相关报告
  •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明确氢能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重点工作》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6-18
    • 6月18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的通知。 通知指出,氢能产业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任务:一是2025至2030年为起步发展期,建成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各类型加氢站50座,在港口、园区或城区打造10条运营示范线,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6000辆/年,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应用。力争形成3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二是2030至2035年为快速跃升期,形成10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绿氢在福建省氢源中占比达到40%以上,建成东南沿海重要的绿氢及氢基绿色燃料供应基地、输运枢纽和加注中心,形成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多元应用场景的产业体系,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科技厅、工信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应急厅、市场监管局: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16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5—2035年) 为加速推进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5—2035年。 2025至2030年为起步发展期。建成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各类型加氢站50座,在港口、园区或城区打造10条运营示范线,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6000辆/年,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应用。优先推进用于海运动力燃料的绿色甲醇项目,优先攻关相关核心技术,加快中试、小规模产业化,提升转化效率,降低生产和储运成本,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培引科技领军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氢基绿色燃料供应基地。力争形成3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 2030至2035年为快速跃升期。全省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10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绿氢在我省氢源中占比达到40%以上,建成东南沿海重要的绿氢及氢基绿色燃料供应基地、输运枢纽和加注中心,形成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多元应用场景的产业体系,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一、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路径 充分挖掘氢能多元应用潜力,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促进氢能与我省电力、石化、油气输配、冶金、交通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若干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 在制氢端:依托我省石化产业优势,近期以工业副产氢就近供给为主,大力发展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深化副产氢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产业化应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千亿级重大石化项目产业链拓展延伸;中远期积极引导利用风、光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降低制氢成本,扩大制氢规模。 在储运端: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输氢,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路径逐步提升运输能力;推进以氨为储氢介质的特色技术路线,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运输;支持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及相关材料及器件制造业。 在加注端:建设以加氢综合能源站为主的氢能基础设施,支持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加氢设施,先行先试新的制氢技术;重点推进物流、港口、园区、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在福州港、厦门港等国家港口建设氢基绿色燃料加注中心,重点推进绿色甲醇、绿氨在船舶使用,探索可持续航空燃料加注。 在应用端:在化工领域推动氢制合成氨、甲醇等氢基燃料产业化;在冶金领域开展“氢冶金”替代碳还原,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在运输领域规模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等,构建氢能示范交通线,带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材料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在储能发电领域推进氢能在应急备用电源﹑电网调峰等场景的示范应用;积极探索天然气掺氢“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引导氢能进入居民能源消费终端,为打造“氢能社会”奠定基础。 (二)产业布局 立足我省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两核心一保障一走廊一网络”的氢能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影响力辐射粤港澳、长三角等区域的氢能技术、装备、原料、产品、标准输出高地。 两个核心一个保障:以福州、厦门为核心,以漳州为保障,其中福州重点打造全产业链制造基地,推进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液(气)氢储罐等装备的研发制造,实现在氢能装备及氢燃料电池制造方面比较优势;厦门重点积极承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开展电解水制氢装备及关键核心材料、固态储氢、燃料电池与整车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产业链缺失环节,提升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漳州重点在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绿氢及氢基绿色燃料示范工程,打造我省绿氢和氢基绿色燃料生产基地,就近拓展多元化示范应用场景。鼓励福州、厦门两个核心城市优先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一条沿海氢能经济走廊:依托沿海区位资源优势及创新先发优势,打造我省特色沿海氢能经济走廊,以福州、厦门两个核心辐射带动莆田、泉州、漳州、宁德等沿海城市燃料电池汽车及零配件制造、氢燃料发电装备等产业发展;在沿海氢能经济走廊加强沿线制氢工厂、氢气提纯、氢基船舶燃料加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港口、船舶等氢能应用场景的搭建。 一张加氢网络:在“两核心一保障”示范应用较为成熟的基础上,按照由点及面、由专用向公用、由城市向城际的发展布局,合理配套、适度超前推进加氢站布局,形成辐射全省的加氢网络,实现氢能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内陆城市示范应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氢能产业创新提升工程 推动厦门大学及嘉庚创新实验室牵头筹建绿电制氢材料装备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升级调整为氨氢转化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布局建设一批氢能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氢能装备实证验证基地,并支持牵头承担国家氢能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省级设立氢能产业专项,支持10项以上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高等院校推进氢能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10个氢能产业领域团队建设。 专栏1  产业创新重点提升方向 科技创新攻关:集中省内外各类创新载体科研优势,围绕氢氨转化技术体系、绿氢及衍生化学品生产、燃料电池、氢气储运、氢混合燃料应用等重点领域,攻克基础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装备、先进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升我省在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等重要环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创新产品及技术在示范性工程中的先行先试。 中试验证工程:加快建设古雷绿氢中试基地,打造绿氢生产及氢基绿色能源多元化综合利用实证平台并建设标准化能源系统评估中心、绿氢应用安全测试验证中心、氢能装备测试和认证基地,建设国家级的绿氢装备技术实际工况中试验证基地,打造成省内开放、共享的绿氢中试平台。 (二)实施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 发挥龙头企业在氢源供应端和消纳端的带动优势,引导中央驻闽、省属重点企业通过投资收购、参股、重组联合等方式布局氢能产业;加大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氢能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拓宽绿氢下游市场,支持国际氢能贸易、绿色航运及沿海工业开展平价绿氢替代。 专栏2 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 氢装备产业化: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工程机械,氢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户外移动式/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氢储能发电站核心装备,制氢整流电源,高效低能耗电解水制氢装备,海水无淡化原位制氢装备,低温低压合成氨及氨制氢装备,加氢设施核心装备,氢气储运装备等核心装备产业化。 氢生态协同化:建设覆盖“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的氢能全产业链,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畅通氢能市场化应用的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海丝核心区优势,加强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东地区的氢能生态协同,为绿氢及其衍生品以及氢能装备出海营造良好合作生态。 氢应用规模化: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长距离物流运输领域的市场化应用,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及氢基绿色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绿氢在炼化、化工、冶金、玻璃与陶瓷等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研究试点氢储能的规模化应用。 (三)实施氢能产业推广工程 加快推进福州、厦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参照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政策,研究制定地方配套支持政策;推广50个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场景;支持省能化集团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开展清洁能源制绿氢制绿色氢基燃料示范,实施“绿电制氢+余电上网”,通过稳定的绿氢供应带动下游产业应用;打造绿氢产业园区,实施清洁低碳氢替代应用;推进嘉庚创新实验室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应用示范项目;支持钢铁企业牵头开展氢能冶金技术研发,推进钢铁行业绿色转型;鼓励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探索布局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合成与加注试点项目,推动船舶行业节能降碳转型。 专栏3 交通领域示范推广工程 道路交通: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车、环卫车、混凝土搅拌车、渣土运输车等市政及城建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城际客运场景的应用;研究推进氢燃料电池出租车、网约车、公务车示范应用。 港航物流:依托厦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乐空港和本省天然深水良港吞吐量优势,重点推动燃料电池重卡在港口、机场及周边物流的应用;依托全省物资配载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应用;探索内河及沿海燃料电池船舶示范应用。 工程机械:积极探索氢能在工程机械、叉车、场地车、矿山等场景的应用。 专栏4 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制氢-氢基化工-重卡-船舶”氢能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在有条件的岛屿示范开展“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氢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氢储能发电站”等“氢+”生态应用;培育离网电解海水制氢示范项目,探索规模化海水平台+新能源电解海水制氢+本地化工园区工业副产氢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规模化海水风电制氢设备试验验证基地。 专栏5 闽台融合氢能示范工程 古雷绿氢示范工程:由省能化集团牵头,加大力度开展资源匹配对接,寻找国际领先水平的全球制氢头部企业合作,在漳州古雷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风力发电-水解制氢-储氢-用氢”全体系绿氢示范工程,推动清洁低碳氢在石油化工、船舶交通等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两岸航线示范工程:支持两岸科技力量对氢动力船舶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研发氢动力客轮及港口加氢设施;以两岸航线为试点,推动氢动力船舶的商业化运营。 液氨输运示范工程:引导两岸共同开展以氨为载体的液态储氢技术开发及相关的船运装备制造及接收设施建设,探索建立覆盖海峡两岸和亚太地区的氢源输运网络。 专栏6 绿色燃料加注中心试点示范 绿色燃料生产基地:由省能化集团牵头,结合省内农林生物质资源和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加大国内外企业来闽合作交流,以1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为带动,打通氢基绿色燃料落地和运营途径,推动一批氢基绿色燃料示范项目落地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化氢基绿色燃料供应基地。 绿色燃料加注港:由省港口集团牵头,结合福州港、厦门港国际航线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布局绿色燃料加注点,建立绿色燃料生产基地-港口加注点的制输(运)用通道,逐步实现东南沿岸绿色燃料规模化供应。 绿色燃料认证服务能力:聚焦船用绿色燃料产品认证市场需求,探索构建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国际绿色燃料认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绿色燃料产品认证专业人才,加强技术储备,促进高层级技术交流与创新合作,集聚一批提供认证、标准、培训及咨询等专业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率先打造我国绿色燃料产品认证对外服务窗口。 (四)实施氢能产业政策保障工程 绿氢项目可在非化工园区布局,按照规定办理相关许可,在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电解水制氢项目建设。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协同推进,明确制备、储存、使用、运输等环节安全监管规范和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布局设计建设、非化工园区制氢具体要求,形成统一高效的项目审批管理制度。 (五)实施氢能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 成立省级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照国标委等部门印发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构建氢能标准体系,支持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项以上,立项地方标准10项以上;布局建设氢能装备标准验证基地,提高氢能产业标准的实用性;推动绿氢和绿氨/绿醇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开展氢能标准国际交流活动。 三、保障措施 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工信厅、国资委及省能化集团等,建立福建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产业培育的跟踪分析和服务指导,推动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提升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统筹资金、项目、政策、标准等要素资源,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堵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定期向省政府报告需要协调推动的事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本地配套政策,在绿氢及氢基绿色燃料销售及余电消纳、加氢站建设运营等相关审批予以政策倾斜;发挥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联合会的桥梁作用,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发挥福建省氢能产业联合研究院的技术整合和应用推广研究作用,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 《从各国模式看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思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16
    • 氢能产业在中国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其产业化落地进程不断加快。但如何更好的发展本国氢能,需要放眼世界各国的现状与进展,在国际化的角度和高度上进一步借鉴和完善。 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氢燃料汽车也被纳入新能源汽车“三纵”之列,这对目前热情高涨的氢能产业给予了更多的信心。 政府支持对任何新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今天的能源行业处于多元化竞争的局面,持续发展还是需要各种能源自身的竞争力。补贴期是有限的,暂时的,但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很有意义。怎样的模式推动行业更快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效应呢?也许,通过比较国际上几条氢能发展路径会对我国氢能产业化有一些启示。 加拿大模式: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支持者 加拿大是世界氢燃料电池研发的鼻祖,氢燃料电池最早起源于加拿大、美国的军方,是军转民用的一项技术。加拿大的巴拉德(Ballard )、水吉能(Hydrogenics)企业为世界氢燃料电池贡献了基础研发的路径,也培养了很多氢燃料电池行业的专业人才。 1979年成立于加拿大的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1993年即在多伦多交易所上市,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是一家从事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各种燃料电池产品并提供相应服务的公司。 水吉能公司主要基于水电解技术和质子交换膜技术设计、开发和生产氢气发电、储能和燃料电池产品,是一家设计、制造、建设氢能系统的公司,拥有超过 60 年的行业经验。其总部位于加拿大密西沙加,设有德国、比利时制造工厂和设备,在多国设有代表处,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电解制氢设备、电动交通工具燃料电池、燃料电池 UPS 和发电站,同时拥有全球的“电能-气体”转换储能技术。 显然,在全球氢燃料汽车尚未产业化之前,以科研为主的企业长时间处于投入中,从目前可以录得的财务数据来看,两家氢燃料科技公司都未曾有过盈利,而且销售规模也没有突破。加拿大市场并不大,在产业链与规模化上,他们似乎更加致力于全球市场的开拓,目前全球很多氢燃料电池公司都有这两家加拿大公司的贡献。 日本模式:从产品端出发的乘用车发展路线 日本从50多年前就开始了氢燃料汽车的研究,大约20多年前,学术界基本上否定了这条技术路线,但近20多年来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效率大大改善,日本又将氢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从19.9%降到2012年的6%,氢燃料产业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氢燃料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从1995年至2015年的20年间,丰田持续的研究将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提升了20倍,车载瓶压力从35兆帕提高到70兆帕,整车耗氢降低了37.5%,耐久性提高了6.2倍,系统成本降低至原来的1/20,生产能力提高了7.5倍,这使得氢燃料汽车产业化变成可以实践的现实。 本田早在 1999 年就在东京车展展示过 FCX 燃料电池汽车,2008 年推出第二代 FCX Clarity,因为产业尚不成熟,该车型于2014年停产;2016年12月本田推出量产车型 Clarity,售价为766万日元。Clarity加氢时间约为3分钟,JC08工况测试下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750km,燃料电池的功率为 103kW。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是日本最大的公立研究开发管理机构,他们以达到燃油车的经济和性能指标倒推关键产业链的技术指标,并以此制定了氢燃料车的发展规划,但这是个从生产端出发的目标,所以,日本氢燃料车的推进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2001年提出在2020年达到500万辆,到2010年又将2025年的目标调整为200万辆,到了2018年这一目标依然是遥遥无期,又将目标调整为2030年80万辆。 从2014年12月Mirai投产到2019年总共生产了10000多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其中大部分出口美国和欧洲,国内销售不到4000辆。 尽管丰田、本田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指标已经非常领先,而且日本的加氢站数量超过100座,乘用车政府补贴大约为整车售价的1/4(这一补贴对相对不那么便利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但这种从产品出发、生产端主导的模式很难形成商业闭环,丰田开始将燃料电池的功能延展至商用汽车和船舶领域,并在北京与中国五大汽车集团和亿华通成立了合资公司。 相比汽车产业,日本的热电联产的推广就顺利得多,日本自 2005 年以来开始部署家庭用分布式氢燃料电池 Ene-Farm项目,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部署了292,654个商业Ene-Farm装置。 韩国模式:高额补贴+应用场景 韩国和日本一样,也是由国内汽车龙头企业主导氢能产业、配套企业参与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现代布局整车、系统、电堆和双极板,形成自给供应链;三星在膜电极领域积累深厚,专利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浦项制铁切入金属双极板;ILJIN Composite 开发了超轻复合氢气罐,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增强纳米复合材料内衬。 韩国的起步不算太早,但近年发展速度超过了日本和中国,政府对氢能可谓是“豪赌”。相比日本乘用车25%左右的补贴,韩国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比例超过售价的60%,加氢站补贴达建设费用的50%。2019年,韩国燃料电池汽车全球销售已经达到4987辆,超越日本列世界第一。 韩国政府在公交车、卡车方面也大力鼓励氢燃料电池的发展:2019年现代推出商用汽车,当年销售35辆公交车,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000辆,到2040年将增加到41000辆;从2021年起,公共部门将垃圾收集车和清扫车转换为氢卡车。 今年7月6日,现代汽车打造的全球首款量产燃料电池重型卡车——XCIENT Fuel Cell,首批10台车辆已启程运往瑞士,这批订单总共是50台XCIENT Fuel Cell燃料电池重卡,今年将陆续交付。这批卡车抵达瑞士后,将被交付给Hyundai Hydrogen Mobility公司——由现代汽车和瑞士专业氢能源解决方案企业H2 Energy于2019年9月正式成立的合资企业,该合资公司将把氢能卡车改装成冷藏货车等车型,推广应用于融合了超市及加油站的综合流通供应链和食品流通企业等应用领域。 同时,XCIENT Fuel Cell在瑞士将推出全新概念的移动出行服务形态:采用根据行驶里程来支付使用费(Pay-Per-Use)。该使用费中涵盖了充电费、维修费、保险费及定期保养费等与车辆行驶相关的各类费用。该服务形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氢能源生态系统,集车辆供应、客户企业、加氢站、氢能源生产等4大领域于一体,将卡车的生产、服务和应用场景相结合,可以在区域性线路上形成闭环,从而提高卡车运行路线与时间的确定性,使得投资回报变得可以计算。 现代汽车雄心勃勃,他们计划将以出口瑞士为起点,陆续拓展至德国、荷兰、奥地利及挪威等地区,并逐步覆盖整个欧洲全境,同时进一步进军北美商用车市场。 德国模式:进口车辆试运行搭建基础建设 德国秉承了稳打稳扎的传统作风。宝马、奔驰、奥迪等汽车制造商和核心供应商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开发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也积累了很深的技术基础,拥有SFC Energy、巴斯夫、Linde、H2 MOBILITY等成熟的氢燃料配套商和运营商,而且推出了自己的FCV概念车。 不过在产业化进程中面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他们一开始选择了通过进口车来建加氢站,并进行商业化试运行。2017年在德国汉堡和慕尼黑等地,已经有燃料电池轿车在共享出租车的公司旗下提供租赁服务,目前,德国境内约有500辆氢能源家用汽车。 当前,德国加氢站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加氢站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拥有加氢基础设施第二多的国家。德国在运营加氢站数量达74座,规划建设加氢站26座,计划于2020年建成100座,到2025年400座,2030年1000座。 奔驰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启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他们推出一代又一代样车,但在投入产出上似乎更加精打细算,并不急于执行量产计划,近期发布的GenH2卡车计划样车在2023年交付客户使用,到2025年才开始量产。 美国模式:从应用场景出发形成局部闭环的商业模式 在目前中国关于氢能的各种会议上,美国企业的身影相对比较少。尽管美国上世纪70年代已经有了氢能源汽车,近期也出台了鼓励氢能发展的政策路线图,但自2018年以来,美国面对世界氢能产业的如火如荼的热情似乎相对比较淡定。 不过,美国的氢燃料电池车辆企业却一直牵动着全球氢燃料产业从业人员的视线,无论NIKOLA披露的信息如何被质疑,但没有人质疑他的商业模式。以全球知名的核心零部件和制氢供应商构建的整车体系,加上全美最大的卡车租赁服务公司,样车出来后拿到了超过10000辆的订单。 对行业来说,重要的不是NIKOLA的资本运作和订单,而是通过核心供应商构建车辆,保障卡车的品质和车辆运行可以计算的经济效益。相比乘用车所面临的运行范围的局限性,商用车可以在局部商业区域让系统运行相对高效。 即使NIKOLA最后走不出来,只要他们的性能指标没有超出当今世界氢燃料电池可以达到的指标,Trevor Milton为这个行业贡献的商业模型就是有价值的,而且目前现代推出的卡车显然也是参照了NIKOLA商业闭环的思路。 另一家美国氢能燃料电池的企业PLUG近期股价从1美元暴涨了18倍,达到 18.43美元。PLUG发现了一种将氢能源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的方法,即这项技术应用于高使用量、运行空间确定的工业终端市场,这些市场不需要大量的运输需求,比如电商模式下蓬勃发展的仓储搬运业务。 氢燃料电池叉车具有充电时间短(电池充电约15分钟;HFC不到5分钟)、减少了对自由空间的要求(锂电需要大量空间来存储电池; HFC需要的很少)、更高效的功率输出(由于电池损耗,操作功率减弱; HFC则不是这样)和更长的生命周期(电池每隔几年就要更换一次;HFC则不要)。 他们以叉车为切入点也正是遵循了局部市场商业闭环的商业逻辑。公司2020年中报称:“Plug Power已经部署了超过34000个燃料电池系统,并且已经成为最大的液态氢买家,在北美建立并运营了一个氢气网络。”目前,PLUG也还处于亏损中,但随着成本氢燃料电池成本和氢气的成本下降,公司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模式:政府带单的区域市场模式 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电动汽车,在这些代表新能源的产业中,中国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国际地位。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性,我们在这些产业中也没有太多的原创技术,在这些非成熟产业中,中国在推动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研究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中国的积极参与,才有了世界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 同样,目前世界氢能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从“实验室”到批量化生产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政府补贴,中国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是,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参与度非常高。因为政府在公交车、出租车的采购上享有主动权,对于处于补贴周期的氢能源产业,公交车具有固定的线路、工作时间长的特点,比较适合用氢燃料车。 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60个城市发布了氢燃料产业发展规划,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种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如果所有公布规划的城市都要发展氢燃料汽车的话,这个产业就变得非常分散。我们可以看到车辆和加氢站的数据大幅增加,但过于分散的产业也会造成鱼龙混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国内也有不同的商业模式。比如,上海已经形成了上下一体的氢能产业链,而且传统车企和高等院校、新兴企业共同参与,从制氢、核心零部件到下游运营几乎是全产业链覆盖;佛山氢能产业以燃料电池企业为主导,在政府支持下构建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整车、及加氢站等氢燃料汽车产业链;北京是以燃料电池企业为核心、城市公交和特殊活动(奥运)为契机构建氢能产业链;而山东则凭借当地商用汽车上下游资源构建氢燃料产业生态链。 我们说,行业的发展通常有五个周期:发展阶段性周期、政策性经济周期、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库存周期、产品迭代周期,对于非成熟产业来说,还多一个周期就是“政府补贴周期”。也就是说,处于补贴周期的时候,往往地方政府都会将当地的公交车交给自己扶持的企业,但一旦这个周期结束了,产业进入市场化运行,过于分散的产业就会出现大量亏损,直到一些企业退出。 从其他国家来看,德国、韩国、日本氢燃料汽车产业的带头者都是国内汽车龙头企业,这些汽车产业可以在国内国际整合上游核心供应商资源,并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美国是燃料电池企业为主导构建商业生态体系的模式;加拿大专注于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市场,优势是补贴期间市场会快速成长,竞争有利于成本下降,劣势是资源过渡分散,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因为产业基础不同,有些地区本身具有天然的优势,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自身可以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而对于更多整车企业来说,他们不一定要选择本地的配套企业,而是在全世界选择更优的供应商,所以,地方政府应该与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整车企业探讨构建商业闭环的方案,避免招商引资引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概念性和竞争力差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