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一方地 造福万家人 —— 土地整治的“常德实践”》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油菜已收割完毕,棉花露出了头,水稻挺起纤细的腰身……6月的常德田野美不胜收,行走在全市土地综合整治各项目区,极目之处,开阔肥沃的田野泛起千层绿浪,一直延伸到地平线,新修的水泥路、机耕道、沟渠、机埠等装扮着这卷巨幅山水画,映出农民们淳朴的笑脸。酷暑热浪,也丝毫按捺不住这片沃土的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姚懿容 通讯员 胡谦

    护好一片田 我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均居全省第一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粮食安全战略作出的重要论断,同样也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土地整治,简单地说,就是给土地“按摩”与“疗养”,清除杂芜与淤积,打通脉落,恢复土地元气,是保护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记者在桃源县盘塘镇、鼎城区中河口镇等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看到,一块块标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护责任人等内容的公示牌随处可见。“这是农田‘护身符’,大伙要是发现占用农田的问题,随时可以拨打电话举报。”村民们介绍说。

    近年来,为守住耕地“红线”,我市把任务落实到16个县级政府(管委会)、200多个乡镇政府、100多万责任农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统一科学选址、严格验收复核;先后实施了鼎城区牛鼻滩镇武陵村、安乡县黄山头镇、汉寿县罐头嘴镇和平村及沧港镇七星村等旱改水项目,严格按照“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政策,积极储备指标,保证了黔张常铁路、石长铁路复线、安慈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比如,2017年竣工的汉寿沧港镇北拐村旱地改水田项目,就新增旱地改水田面积42.0638公顷。

    数据显示,目前,常德耕地保有量达72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612万亩,均为全省第一;粮棉油产量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在全市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中,水田、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占比达83%,划定的耕地平均质量等级3.47等,比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高出6.49等;全市已连续1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整治一方地 美丽乡村“长”出新景观

    6月21日,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一行再次来到扶贫点村——桃源县沙坪镇兰坪村,走访贫困户、了解村民需求。

    山林多、耕地少的兰坪村,多年来没有一条水泥路,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改变是从2016年市委驻兰坪村工作队入驻后开始的。作为扶贫后盾单位,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为兰坪村争取到了土地整治项目,从“田、水、路、林、村”等方面,对村里进行综合改造。

    “村里变化最大的,就是通了水泥路。”兰坪村村支书王移兴回忆说。过去,山路崎岖,泥泞难行,村民走出大山不容易,尤其是每年冬天,冰雪封路,村庄几乎与外界隔绝。“村民们眼巴巴地看着满山楠竹和野茶,却很难运出去。村里有些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为村里修起了长7.6公里、宽4.5米的通村主干公路,并于2017年10月28日顺利通路,盼了多年水泥路的村民一片欢腾。如今,村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历代兰坪人的脱贫梦正逐步实现。

    鼎城区十美堂镇是最早纳入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乡镇之一。前些年,由于田间泵站涵闸老化、河道淤塞、排灌不畅、交通不便,加上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大量传统农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农田常年受到外涝内渍的自然灾害侵扰,田土排水不畅,有的成了常年排不出水的“水洼子”,有的成了终年引不进水的“泥坨子”,农民种田成本高、难度大、效益低,苦不堪言。

    “从2010年起,市、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为镇里平整土地、硬化沟渠、整修新修泵站、修建机耕桥和田间道等,农民不用出一分钱。”农民丁桥富开心地说,“而今农机直接开到田里,种田轻松多啦,更重要的是旱涝保收。”去年6月至7月,鼎城区先后遭遇特大暴雨、持续高温晴天,但因灌排设施完善,恶劣的天气并未对项目区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在高标准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不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土地整治。2015年12月,全市首个土地生态整治项目——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九龙庵村农村土地生态整治项目启动。在这里,处处凸显着“生态”理念:生态净化池里种植的生态植物,可吸收水中氨氮及重金属,净化水质;二级田间道使用泥结石路面工艺,不仅方便生产,而且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和通行通道;田间的太阳能诱蛾灯,降低了化学农药品的使用与污染……据村民王正强介绍,村里有1300多亩耕地,其中有500多亩以往只能依靠年久失修的山塘灌溉,遇干旱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农作物失收,大型农机进不去,小型农机下田要“搭跳”。“2016年项目竣工后,水、路都畅通了,生态也改善了,我们出行、农机下田、农田灌溉都方便得很。”

    百年大计,工程质量第一。为确保项目质量与进度,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将全面巡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加强项目巡查,并及时通报巡查情况;建立项目月报制度,及时调度处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执行变更设计管理,对项目中设计变更逐一到现场复核,确保设计变更准确无误;同时,对项目各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全程跟踪监督工程质量,所有项目从立项、设计到实施、评价,均实现阳光化、透明化规范操作。

    据统计,近5年,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先后争取到土地整治项目资金近35亿元,建成早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约150万亩,增加耕地8万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粮食产能普遍提高10%至20%。作为我市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范围最广的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共完成子项目33个,配套项目91个,建设总规模110.81万亩,平整土地15.91万亩、修筑灌排沟渠8100公里、田间道路5000公里、各级泵站1200余座。项目实施后,机耕田面积比例由40%提高至95%以上,农田灌溉保证率由65%提高至90%以上。

    致富一群人 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各种配套设施完善了,也就有了发展的潜力和基础,项目区各乡镇纷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鼎城区十美堂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建设了鸟儿洲国家湿地公园,种植油菜花2万多亩,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油菜花乡村游活动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已累计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每年油菜花节期间,前来观花赏景踏青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每天要接待30多桌客人,是土地综合整治为项目区群众打开了致富大门。”十美堂镇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彭峦群乐呵呵地说。

    借助土地整治,鼎城区十美堂镇、黄珠洲乡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引入田园休闲旅游理念,打造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同时,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形成了“土地整治+全产业链发展”的特色做法。

    一路行,一路看。

    桃源县盘塘镇过去被世代弃用的抛荒地,经过土地整治后,变成了流金淌银的“金银地”。村民江太年的大儿子从沿海毅然辞职,回家承包了300亩地,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种植金银花。“每年纯收入近10万元,不比在外面打工差。” 江太年笑道。

    鼎城区中河口镇南洲村过去经常因灾失收的农田,土地整治后“身价”陡增,曾经令村民发愁的400多亩抛荒地也种上了水稻、棉花等,全村水稻种植面积由600多亩增至1500多亩,亩平增收约500元。村里还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千亩水稻种植基地,既解决了附近土地无人种、不愿种的难题,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这些年,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把土地整治与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精准扶贫等相结合。数据显示,项目区有5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增加就业机会1万多个,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万余人;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伴随着现代农业格局的崛起,土地整治,已成为常德一张绿色名片,成为百姓心中的民心工程。

相关报告
  • 《一个人轻松管理2000亩地?不是梦!》

    • 编译者: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8-20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广袤田野上,一台搭载着先进农牧业工具、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字农牧业移动微服站”正穿梭其间,为农户提供实时、精准的农技建议,有效推动了玉米单产的提升。而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中国农业大学重庆数耘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内的“三元农场智慧化体系”正让一个人轻松管理2000亩地成为现实。这些农业领域的创新行动,正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AI研究中心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构建作物精准生长模型的生动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农民对AI辅助田间科学决策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国农业大学紧跟潮流,敢于创新,2024年,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AI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农业大模型设计与优化、农业大数据挖掘、多模态信息处理、多模态知识图谱、图形学与虚拟现实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探索智能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我们的问题从田间地头来,而成果也将应用到田间地头去。”农业AI研究中心副主任、信电学院副教授李想表示。为了实现AI赋能构建作物精准生长目标,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数十个实验基地,形成了空天地一体的精准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作物生长状况的深入分析,比如从曲周实验站的1000亩数据分析,到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实现的一公里范围内10天的精准天气预报数据,这些精准的数据为构建作物精准生长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构建作物精准生长模型并非易事。除了需要海量的精准数据外,还需要融合专家知识和深度学习算法。 李想的研究团队收集了数万篇关于作物的文献,通过AI大模型进行荟萃分析,构建了海量的知识库。同时,团队还与资环、农学等专业专家合作,探索作物机理模型,如土壤的氮过程机理模型、作物的生长曲线模型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类深度学习Transformer等算法,进行强化学习,构建了数百个AI模型、算法的海量模型管理平台。作物精准生长模型以大模型数字人和农技智能体库实现作物方案的精准推荐。这一模型不仅能够预测作物的生长情况,还能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农事建议。 为了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到田间地头,服务“三农”事业,农业AI研究中心还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在内蒙古,一辆写有“数字农牧业移动微服站”的农业服务车在鄂托克前旗的田野里穿梭往来,犹如田间的智能移动“保姆”,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直接送到农民身边,为他们提供“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 这个“微服站”正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AI研究中心开发的“数字农牧业移动微服站”,它不仅是一台流动车,更搭载了先进的农牧业工具、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综合运用理化检测箱、气象传感器、土壤传感器以及高精度智能无人机,它能够对土壤和气候进行多达40多项指标的全面检测和监测。 同时,借助AI算法,该站还能识别作物的10余项关键指标,为每块农田建立精准的数字档案。这使得农户能够获得全程、全方位的精准种植指导,从而实现节水、节肥、增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试验阶段,已有60户农民和3万亩玉米农田受益于这种精准的数字服务。当地种植大户郝占军的800亩玉米叶片发黄和卷叶的问题,经过微服站技术人员的现场分析和处理,不仅迅速得到了解决,还避免了因误诊而增加的成本。 如今,“数字农牧业移动微服站”已成为当地农民寻求科技支持的重要途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改变了农技服务的传统面貌,更成为推动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 而在重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数耘智慧农业科技小院,扎根重庆四年多来,李想带领团队师生开发的“三元农场智慧化体系”也正在改变着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为保证农产品品质标准化,小院师生通过引入工业ERP管理理念,研发农场管理ERP系统,凝练出“三元农场智慧化体系”,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生产规范管理。 在重庆多个智慧农业示范田,摄像头、传感器、气象站以及自动操作系统等智能设备,正代替农民的眼睛、大脑和部分手工劳动,绘就出一幅现代农业的新画卷。 这些智能设备将田地里的情况变成数据,第一时间把农场数字化传输到大屏,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土壤、天气、作物长势数据给出生产作业方案,做到精准施策,一个人可以轻松管理2000余亩土地。目前,该技术已在重庆10余个农场进行应用。 同时,小院师生还设计了“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在AI的精准匹配下,为农民提供农机预约、农资集采集配、种植养殖数字化管理工具、专家农技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一幅AI赋能“三农”的新图景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集成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农业生产正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想表示,“AI技术将成为加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能够使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有机融合起来。我们将继续秉承‘问题从田间地头来,成果用到田间地头去’的理念,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博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金砖国家的领导人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土地退化问题》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9
    • 10月,金砖国家的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在12月沙特阿拉伯联合国环境大会召开之前增加财政资源,加强伙伴关系,以解决土地退化、荒漠化和干旱问题。声明强调,目前土地退化、荒漠化和干旱问题“正在对人民和环境的复制和生计构成严重威胁”,在继续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方面的努力外,还需要“综合政策”来解决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 第16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将于2024年12月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沙特阿拉伯政府表示,将在会议期间努力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加快土地恢复和抗旱实践。此次会议预计将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并将设立首个绿区,为合作和创新创造一个专门的平台,旨在增强私营部门在土地恢复中的作用。